師範院校專業教學構建論文
本文在分析了專業教學標準內涵的基礎上,闡述了專業教學標準制訂的基本原則,並提出了專業教學標準制訂的流程與方法。
一、引言
長期以來,職業技術師範教育院校專業教學方面一直沒有國家統一的標準要求。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規範教學管理、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的形勢下,專業教學標準的制定顯得尤為迫切。《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中指出:“建立健全符合國情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會同相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制訂實施本科和高職高專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
另外,為全面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專業教學領域的基礎建設,《教育部辦公廳關於成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12]19號)中指出:“充分依靠各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和職業院校,統籌規劃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這些著眼“標準”、“體系”的大政方針,都要求進行專業教學標準框架及其開發模式的研究,在其職業性、科學性和規範性方面做一些有效探索,為同類院校制訂專業教學標準提供參考。
二、職業技術師範院校專業教學標準的內涵
職業技術師範院校專業教學標準既要與該專業職教教師標準相匹配,也是管理和評價職教師資生培養過程的核心,是制定課程標準、編寫專業核心課程教材與培養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作為國家層面的專業教學標準必須是基礎性的和框架性的,既要起到規範性、指導性作用,又要為職教師資培養專業結合具體情況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間[1]。職教師資專業教學標準應該包括該專業職教師資本科生的培養目標與規格、課程結構與核心課程、教學指導方案、教學質量評價、教學基本條件五方面的內容。
(一)培養目標與規格
培養目標是對職教師資培養的定位,對課程設定、教學計劃及其實施及評價起統領作用,其表述應準確而清晰,指明未來面向的相關職業領域和層次。培養規格從職業道德與基本素養、職業教育知識與能力、專業知識與能力和專業教學能力等方面詳細說明本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畢業條件從學分和職業資格條件等方面進行說明。其中,職業資格應包括相應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證書和專業職業資格證書。
(二)課程結構與核心課程
課程結構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實踐環節等。強調教育類課程的比重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要明確不同性質和型別課程模組的學時、學分分佈。專業核心課程內容應含對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和核心能力的提高[2]。
(三)教學指導方案
教學指導方案包括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安排進度表及相關說明,指導方案詳細列出整個培養週期中不同學期各類課程的安排,需注意不同型別和性質課程的前後順序及各學期課程量的均衡安排。
(四)教學基本條件
教學基本條件應包括教師與兼職教師基本要求,基本實踐條件要求,教材及其對應教學資源要求,專業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媒體與教學組織形式要求等內容。在教師基本要求中,需明確實施本專業職教師資培養的教師隊伍規模、結構、專業、學歷等要求,確保教師隊伍結構合理,兼職教師比例適當。基本實訓條件要求中要建立必要的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基地。
(五)教學質量評價
教學質量評價是指以培養目標為指向,透過全面收集培養方面的有關資訊,對培養過程及所培養人才的質量與效益做出客觀評價和科學判斷,並及時進行反饋與調節,以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同時,應就培養質量目標、質量表徵(評價依據)、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標準以及評價實施、評價結果應用等諸方面做出說明。
三、職業技術師範院校專業教學標準制訂的基本原則
(一)體現標準的先進性
專業教學標準是否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直接影響到專業建設的質量。在制訂專業教學標準過程中,能力與活動相適應的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終身學習理論是其理論基礎。制訂專業教學標準的理論及其關係如圖1所示。
依據能力與活動相適應的理論,教師標準應對職教師資特定崗中的職業能力和工作活動做出條目化、系統化和精確化的描述和規定,能力要分等級進行編寫,要按照崗位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範圍的寬窄、工作責任的大小、工作難度的高低依次遞進。
圖1 制訂專業教學標準理論依據及其關係
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在教師標準的具體描述中,要呈現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標準中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體現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體現學生主動建構的物件;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依據終身教育理念,在標準制訂過程中,在專業知識、職業教育理論與職業技能等方面體現如下要求:學習和吸收國內外先進職業教育理念與經驗;參與職業實踐活動,瞭解產業發展、行業需求和職業崗位變化,不斷跟進技術進步和工藝更新;最佳化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範。
(二)以現代職教教師職業活動領域分析為邏輯起點
專業教學標準的制訂離不開職教教師相關工作領域的職業活動,現代職業教育師資的職業活動日趨多元化,教師的理論功底以及過硬的專業技能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現代職業教育對“雙師型”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完成職業活動領域所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呈現明顯的交叉學科和跨學科性質,需要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社會科學、勞動科學、管理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和能力[3]。(三)以教育聯盟為依託搭建聯合培養平臺
職教師資的培養是透過一個完全開放的教育市場進行的。培養機構既要有各種職業技術師範院校,也要有行業協會、職業學校、企業等社會資源的`介入,構建職業技術師範、企業行業、職業學校(校-企-校)人才培養平臺。此平臺有利於生產性實訓基地、微格教學訓練中心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形成;有利於“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實現“合作發展、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共同組織、共同管理、共享資源”的願景。
(四)以培養“雙能”型師資為目標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
圍繞職教師範生“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兩大核心任務所設定的課程,要體現職教師資培養的“職業性”、“師範性”、“技術性”特徵,打破學科式實踐教學體系,依據能力發展規律,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融為一體,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這種課程體系採用工作過程組織教學、專案教學等專業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方法能力、專業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融教、學、做於一體,體現“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五) 以專業教學法設計為切入點進行教學設計
從專業教學法應用領域來看,專業教學法在課程內容上跨越專業學科和教育學科兩個領域,在教學實踐上涉及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專業教學法知識、理論體系的構建,豐富和提高了專業教師“如何教”的知識和能力,使師範生體驗到專業教學中先進的教學思想,牢固地掌握教學理論,並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導引作用,使其在未來的專業教學工作中自覺地構建適宜的教學模式。
四、專業教學標準制訂的流程與方法
專業教學標準的制訂應遵循基本的操作程式和規範,整個開發流程如圖2所示。
(一)社會需求分析
人才需求與專業改革調研是制訂專業教學標準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此階段,主要採用文獻調研、實地考察和比較研究等方法。透過文獻分析的方法對先進的職業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師教育理念、職教教師教育現狀和要求、國內外教師專業標準、國內外職教專業標準等進行分析和總結,為制訂面向未來的職教教師專業教學標準提供理論基礎。同時,透過對技術工人職業能力需求、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要求和職教教師教學能力需求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後,總結出各專業職教教師未來應面向的新教學能力需求。這階段的成果形式是專業改革調研報告。
(二)工作任務分析
工作任務分析是制訂專業教學標準過程中的一項關鍵性工作,其成果直接影響到後續工作的開展,包括課程結構和內容分析、教學方法的選擇及
職業資格認證、實踐條件的確定等等。這階段主要採用DACUM (Developing A Curriculum)方法。該方法是一種科學、高效、經濟地分析確定職業崗位所需能力的職業分析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對所研討的職教師資職業活動進行總結,將職業活動領域填到DACUM圖表上; 確定職業活動領域中的態度、知識、能力要求及有效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條件;透過增刪、合併技能和能力領域,進一步完善DACUM圖表(一般當一個能力領域太窄,僅有6個及以下技能,應與相關領域合併。如果一個能力領域達到30個技能,那麼這個能力領域應予以分解),並對能力領域和技能進行排序。這階段的成果形式是工作任務及能力標準[4]。
(三)課程結構分析
課程結構分析是要把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的結果轉化為專業課程設定,包括課程門類劃分、課時分配、課程安排等,最後形成專業課程體系。本階段採用工作過程系統化分析方法,該方法在主要工作任務分析的基礎上,打破傳統學科課程體系,開發面向工作崗位的行動領域課程。行動領域課程構建原則是合理搭配素質教育、專業教育和教師教育課程的比例關係,強調以應用為目標,形成有技術應用特點的課程體系。這階段的成果形式是課程方案。
(四)課程內容分析
課程內容分析是將DACUM能力表中表述的職業能力落實在相應的行動領域課程中。本階段採用工作過程系統化分析方法。本階段按照學生職業能力的成長規律,在行動領域課程中設定若干個專案或任務,將其知識點融合到專案實踐中去,每個專案包含著“明確任務”、“制訂計劃”、“做出決策”、“實施計劃”、“控制”和“評價反饋”等6個工作過程。這階段的成果形式是課程標準[5]。
(五)教學條件分析
教學條件分析主要採取專家諮詢法和邏輯推理法,根據專業教學要求,羅列專業教師(含實訓指導教師)應具備的任職資格,具體要求包括專業、學歷、技術職稱、工作態度、專業實踐和教學能力等方面。同時,依據課程內容及要求列寫實驗實訓裝置,明確裝置名稱、用途、數量、基本配置,列寫實驗實訓場地,實驗實訓室名稱、面積、空間佈局、場地條件的要求等,配備國內外與本專業職教師資培養有關的專著、教材、期刊、電子資料庫等資料及專用場地。這階段的成果形式是教學條件圖表。
(六)教學評價分析
教學評價分析主要採取專家諮詢法,採取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要評價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也要評價專業技能的掌握情況;既要評價專業能力水平,又要評價關鍵能力水平,還要評價包括思想品德素質、身心素質、職業素質等在內的綜合素質;既要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考核,也要對專業教育過程進行綜合考核。這階段的成果形式是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七) 標準評估
對進行以上步驟得出的培養標準透過問卷調研方式進行可行性、有效性分析,透過專家諮詢等方法,對專業教學標準具體內容進行校驗和修訂,最後頒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