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教學初探論文
摘 要:隨著國內外電子行業的飛速發展,電子技術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電子企業求賢若渴,社會對電子類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中職教育也面臨著教學改革的重任。本文基於中職電子技術專業的教學狀況,分析研究了教學中不適應人才培養和需求的弊端,重點對教學改革提出新的思路。主要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革課堂教學組織結構、實施專業分類教學以及強化實踐教學等幾方面進行探索。
關鍵詞:應用電子技術論文
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曾指出:中等職業學校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中職學生求學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找到合適的崗位工作。而當今世界正日益受新科技的衝擊,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更高。電子技術專業課程由於電子技術更新速度快,面臨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的應用性、實踐性、創新性及知識更新都跟不上新技術的發展和變化,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僅能使學生完成低層次的教育的狀況。本人從事電子專業的教學多年,鑑於以上所述實際情況,我校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改革,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打造過硬教師團隊
培養“雙師型”教師是為了更好的培養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學生的職業能力主要取決於在校期間老師的實踐能力。目前我校根據專業實際情況,透過各種方式引進人才,我們經常採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法與同行交流。特別是企業一線工作的技術骨幹來為學生講課,讓學生認識到工作期間會遇到哪些問題及處理文案,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每年選派1人以上在校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鍛鍊進行培養,增強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透過深造的方式提升教師的自我能力素質和教學經驗,從而更好的服務學生,提高教學質量;另外我校透過學習兄弟學校的改革經驗,來反思我們以往教學中的不足以及進行教學改革的方向,組織教師就如何實施教學進行討論,在討論中讓教師清楚的瞭解到教學的方向,從而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以滿足課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校已跟多家企業合作,建立了多個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和實習實訓基地,同時也幫助企業培訓技術人員。在此基礎上,要加強與大型企業合作,建立起學校到企業實踐的穩定渠道,透過與企業簽訂合約,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提供良好條件。
二、加強非認知技能,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充分地瞭解電子資訊產業的人才需求情況,我們深入基層、深入企業,進行全面、廣泛的市場調研,以就業為導向,以此作為新專業開發和專業改造以及專業課程設定的重要依據,掌握市場動態,提高辦學的'針對性、準確性和適應性。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認為,中職學生正確積極的工作態度和道德修養水平比專業技能更來得重要,較多的大型企業和外企在招聘學生時把正確積極的工作態度作為最重要的因素進行考慮,道德修養水平被用人單位認為是第二重要的因素。目前大學生在言行上存在較大差距,企業往往在培訓方面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人單位認為學生在追求較高報酬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多一點奉獻和對等付出的思考,跳槽頻繁,不安心工作,不辭而別的現象越來越多。所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跟社會適應能力很重要,專業基本技能是中職學生在市場上獲取工作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這一能力強調專業的應用性和針對性,是屬於第一層次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夠真正地在企業“留得下”。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中職學生與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際交流、勞動組織能力、群體意識和社會責任心等,強調積極的人生態度、對社會的適應性和行為的規範性,它應包括積極的工作態度、思想道德水平、團隊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心理素質等,社會適應能力是企業考察中職畢業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標。新的就業形勢要求中職學生在多樣性、多變性的職業生涯中具備專業發展能力,它包括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專業發展能力的學生,在進入用人單位後逐漸表現出其優越性。
三、整合教學內容,最佳化教學手段
跟院校本科生比起來,中職學生文化素質相對低點,理解能力弱。而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教材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又強,與過去學習的聯絡不大,學生領會教材感到十分吃力,因此在教學方法上必須做出適當的調整。中職學生畢業後主要從事操作性工作,在組織教學時,理論要求應適當降低,避繁就簡;多講宏觀的東西,少涉及微觀的分析;鼓勵教師整合課程的教學內容,開發多媒體教學課件。目前多媒體教學已廣泛應用於電子技術專業課程教學之中,直觀性強、形象生動,更容易讓學生從課堂中獲取專業知識,易於被接受。
課堂上經常利用討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準確定位,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豐富的網路資源,提高學生對學習電子專業的興趣,我向學生推薦“通訊人家園”網上欄目,網路平臺的資訊量大,在上面可以進行有關技術方面的交流與討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我們力爭把學生培養成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與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良好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的高技能型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