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環境工程專業特色課程體系的構建論文
在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大背景下,環境保護已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推動環保事業發展,需要大批環境工程專業技術人才。近年來,許多高校依靠各自優勢及相關背景學科相繼建立了環境工程專業,但目前環境工程專業就業率較低的狀況已使各校均面臨著較大的辦學壓力。為適應國家面向21世紀高等教育改革的歷史性變革需要,如何準確定位環境工程學科的發展趨向,培養合乎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已是迫切需要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基於以上認識,本文擬對環境工程專業本科階段的教學改革和特色課程體系的構建進行探討,以期更好地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
1教學改革基本構架
1.1夯實基礎,綜合培養
環境工程的最大特點在於它是一門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為一體的邊緣交叉型的綜合性學科,環境工程專業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計劃一直處於發展、完善之中。現代西方國家的環境工程教育大都以美國環境工程師學會(AAEE)於1998年提出的環境工程教育的定義(應用工程原理進行環境管理,以保護人類健康,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並改善與人類生活質量相關的環境)為指導原則,充分強調了環境工程專業知識教育的廣泛性及學科交叉性。
我國傳統計劃體制下培養的工程人才知識結構單一,視野相對狹窄,發展空間有限。目前,許多高校在本科教學階段正在積極探索“重基礎,淡專業,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了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和訓練。作為綜合性交叉學科的環境工程專業更應該體現“工程綜合教育”的理念,在課程設定和教學模式上要與社會經濟緊密聯絡,綜合考慮技術、環境、資源、經濟和市場等多方面的因素,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全面能力的培養。如進一步加強化學、生物學、工程學和力學等基礎課程的`學習,並適當提供一些經濟,社科、人文和藝術類公選課程,拓寬知識面,培養綜合能力,儲備發展潛力。
1.2合理設定專業課程
環境問題不是簡單地看成技術問題。在早期,由於“環境公害”事件的突出矛盾,西方發達國家環境工程的研究重點是在汙染控制這一末端問題的治理上,伴隨著汙染控制的思想和理念的轉變,環境治理在20世紀末期也完成了從末端治理向汙染預防的轉變。這種情況反映在他們的高等環境專業教育上,即從以末端治理技術為重點,已轉向以汙染預防為中心的環境保護理念方面組織教學。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環境專業教學也開始改變傳統觀念,緊跟時代節奏。適當增加了生態學、地球系統科學等學科內容,強調人類的發展與自然系統協調的不可分割性。此外,在教學中已逐步改變重視技術、輕視管理的課程模式,合理配置末端治理技術課程(氣、液、固三大汙染介質中汙染物的去除、廢物的資源化利用等傳統課程)與汙染預防和環境管理等相關課程(可持續發展、清潔生產、工業生態學思想、產品生命週期評價等課程)的比例。從而使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著眼點不再侷限於被動地治理汙染,而是主動地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出發,理解合理使用資源,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1.3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著其他教學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工科專業,環境工程專業本科培養目標並不在於希望學生具備解決高深而困難的理論問題的能力,而是應更多地強調工程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工藝操作能力、工藝設計能力、工程設計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等,是將知識內化為能力的重要過程。近年來,各院校已普遍認可教學和生產實習基地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步構建了相對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
1.4以市場為就業導向
儘管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環境工程專業被認為是21世紀最熱門的職業,但在目前實際的市場需求上,環境專業人才普遍受到冷遇,有些院校本專業一次就業率甚至不到50%。根據我國環境人才的工作定論,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分為環保局系統人才,在各企業事業單位工作的行業人才,在環保產業部門的產業環保人才三大型別。從我國目前環境工程專業就業市場的總體情況來看,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不在於市場的飽和,而是人才結構和地域需求的不平衡:應屆畢業生多,熟練專業人才少;生產型人才多,工藝型、生態型、環境服務型人才少;技術型人才多,經營型人才少;發達地區人才富裕,西部偏遠地區人才稀缺。因此,在專業教學和就業指導中,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動態制定培養計劃方案,拓寬就業面,積極引導學生多渠道,多途徑的就業。
2特色課程體系構建
2.1特色課程體系構建的重要性
比較中外高等教育的歷史和現實,沒有特色的教育就沒有優勢,也就沒有了吸引力和發展原動力。學科的發展應在堅持“統一”性的基礎上,注意發展“特殊”性,突出個性特色。統一性就是要在培養規格和基本要求上做到一致,特殊性就是要根據本學校相關學科優勢和自身條件,畢業生服務行業、部門和區域的要求,使培養的人才在某一或某些方面具有特色或優勢。只有這樣,該學科才有活力,才能真正為社會所認可。
2.2各院校特色課程體系的比較
我國傳統的環境工程專業主要源於以下幾類專業。一是土木類的給水排水工程專業;二是工科有關專業的三廢治理方向(如化工環保、冶金環保等);此外也還有從農林、水利、生物、地礦和海洋等專業發展而來。1998年,全國專業目錄調整以後,環境監測、環境規劃與管理、農業環境保護、海洋環保、水文地質等均納入環境工程專業。不同型別學校的環境工程專業,由於其背景學科和專業的不同,以及服務的領域和物件的不同,常常帶有各自的專業特色。
從我國目前開設環境工程專業的一些院校情況看,這些高校環境工程專業課程的設定一般會體現所屬院系的特色或本校相近的優勢專業,如清華大學和同濟大學的“環境工程一市政工程”、中國農業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的“環境工程一生態”、浙江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的“環境工程一化工”、中國地質大學和中南大學的“環境工程一地礦”、廈門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的“環境工程一海洋”等等,這樣的作用從就業角度肯定會使學生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在就業市場上的優勢很明顯。一些新開辦環境工程專業的高校,在課程設定也要應儘量避免單一化,充分挖掘和凸現自身相近專業的優勢和特色,將這種優勢和特色適當滲透到環境工程專業學習中來,以適應社會需求多樣化選擇。
2.3特色課程體系的發展趨勢
自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的高等學校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普及型高等教育階段,機遇與挑戰並存。在這一大形勢下,環境工程的人才培養應視各學校的辦學資源和辦學條件,在達到基本辦學規格和培養要求上,發揮各自優勢,大力發展能夠體現專業特色和層次特色的培養模式:少數重點院校可以偏重研究型人才培養,滿足科學研究的高階人才需求;佔總數大部分的一般本科院校,宜以普及型、應用性人才培養為主,從工程師培養角度制訂培養計劃,適應社會發展的普及型技術人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