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公開課後的教學反思
經過一週左右的準備,我完滿的完成了本學期高三年公開課的教學,可以說這對我又是一次鍛鍊,我沒有浪費這次機會。它既是對我平時上課的一種昇華,同時也是我對自己教學的一種重新體驗和嘗試,雖然公開課結束了,但是它卻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回味,同時在教法和學法上,都給我留下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現在我們年段已經進入高考第二輪的專題複習,我這次上公開課的內容是《地球和地圖》這個專題中的有關時間計算和日期變更這一部分。有關地方時、區時、日界線等知識是中學地理學科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及自主命題省份高考地理考卷必考的知識點。隨著人類交往的密切,國與國之間聯絡也越來越來密切,使得該知識點在生產、生活中得以廣泛應用,因此這一部分內容成為近幾年來高考重點考核的內容。該類題重點考察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知識應用及遷移能力,圖形設計新穎、設問靈活、綜合程度高,具體命題可能結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進行,往往以日照圖為切入點,進行時間和空間上大跨度的綜合考查,突出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的考查,在平時及高三複習時應予以高度重視。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對於這節公開課我是這樣這樣進行設計的:課前用五分鐘左右把前一節課複習過的有關地圖這一部分內容用提問的形式幫助學生回顧一下,然後用三十分鐘左右以講練結合的形式講清以下四方面內容,①經線和中央經線,②0點和12點,③晨線和昏線,④時間和空間日界線等來複習本專題內容,最後留五分鐘左右讓學生進行課堂練習鞏固本節課內容。但課後發現實際教學過程與最初的教學設計並不完全一隻。細細一想,我覺得主要是這樣的原因,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或者對教學實踐反思得不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我們自己的學生基礎比較薄弱這一環節準備得不充分,因而也就難以使課前的教學設計與實際的教學過程相一致。因此在備課時除了要備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外,還要備我們這邊的學生基礎比較薄弱這一環節,積極改進自己的教和學生的學,從而最佳化教和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複習,從而取得最佳的第二輪專題複習效果。
(三)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結合我上的這節公開課的內容,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進行的:
1、認識實質:時間的計算與日期的變更其實質可從四方面理解。地球自轉方向→自西向東→東早西晚(定性);地球自轉週期→1個太陽日→15°/小時(定量);日地空間關係→確定時刻→矯正時刻(定標);東西時差計算→東加西減→東早西晚(定法)。因此時間計算(包括區時計算)本質上就是地方時的計算。
2、理解概念:地方時是指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同線同時);區時是指各時區都以本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使用的時刻(同區同時);日界線有兩條,①空間(人文)日界線:為了避免日期的紊亂,1884年在華盛頓國際經度會議上,規定原則上以180°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叫做“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②時間(自然)日界線即地球上地方時為0時所在的經線。
3、掌握方法:(1)地方時。地球上的地方時以太陽作為參照物確定,某地的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時,當地的地方時為12點,與12點相對的地方時為0點。同一條經線上的地方時相同,不同經線的地方時不同,越往東時刻越早,即東早西晚(大早小晚),每隔15度,相差1個小時。
(2)區時、時區的劃分:每隔15度劃分為一個時區,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都是15的倍數,據此可以求出任一條經線所在的時區。特別注意零時區(中時區)和12時區的'劃分。各時區都以本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使用的時刻,稱為區時,同區同時(國際標準時間,一般是指零時區的區時;美國東部時間一般是西五區的區時;西部時間一般是指西八區的區時;北京時間是指東八區的區時,即東經120度的地方時)。
區時的計算:①確定經線所在的時區,並判斷兩時區的東西位置關係,東早西晚;②分析已知與未知條件,計算時區序號差及區時;③根據時區序號之差於區時之差,算出結果,認真計算,並仔細檢查。
(3)日界線:性質①更日性──只要地方時所在經線和時區中央經線過這兩條日界線,都要更換日期。在鐘點上,人文日界線兩側是相同的;在時間上,
自然日界線兩側是連續的;②運動性──人文日界線相對地球而言是靜止的,相對於太陽來說則是運動的(隨地球一起自西向東);自然日界線相對於地球而言是運動的(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向西移動),相對於太陽而言則是靜止的。
以上是本人對自己具體的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我發現這節公開課在內容上有些偏多,在力求使知識系統完整的同時,有些地方卻出現了流於形式的弊端,甚至沒有把典型例題講解透徹,課堂練習的層次也不夠,再加上本部分專題內容本來就是高中地理的一個難點,因此學生掌握起來也不是一帆風順等等,所有這些都有待於在今後的複習中不斷進行改進和提高。
(四)對課後作業的反思
在本節公開課結束後,我給學生布置了幾道近幾年的高考題作為本節課的課外作業。透過批改,使得我及時發現了自己在課堂上教學的不足之處以及學生在複習這部分專題內容存在的問題。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在進行專題複習時,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於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透過作業,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為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有利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進行培養。
總之在教學工作中,要多多反思,及時改正自己在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才會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優秀教師。課後學校教研室領導和同行誠懇指出了我在課堂教學中存在不足之處,收穫頗多。真心感謝五中的領導,為我們教師提供這麼好的教學平臺進行鍛鍊。今後如果還有類似的機會,我會更努力準備和積極參與,力求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