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倍的認識》評課稿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同時能運用這一概念去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縱觀整節課,有以下幾點感受:
首先王老師把握住了小學二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一特點,採用了直觀的擺一擺、畫一畫等實際操作,讓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之後深化對倍的理解,同時也體現了讓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自我經歷、感受、體驗知識的構建過程。在這些擺一擺、畫一畫環節中,我想在學生獨自操作過程中,老師最好能給予必要的指導,比如兩行圖形的左端最好能對齊,畫出的倍數關係要分明等,為今後線段圖的學習作好準備。
現在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現狀是:對單一的、顯性的問題容易找到解決的方法,但在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只注重找到問題的答案,往往呈現出套用題型的現象,像今天的課《倍的認識》,學生已經找到了規律,都是用乘法計算,也許走出這堂課,很多學生又會感到無從下手,基於這種考慮,王老師把述說解題思路作為本節課解決問題實施的重要策略之一。“你是怎麼想的?”“你能再把他的想法說一說嗎?”等等,指名說,自己說,同桌互相說一說,讓學生在闡述中檢索自己的思考過程。
再來說說王老師選取的教學素材,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活動。創設的猜年齡練習,起先只告知學生媽媽的年齡是小華的倍數,學生答案挺多,然後再讓學生根據條件猜,是5的倍數,不但讓學生明白猜想是要有依據的,而且要符合實際情況,更為重要的是巧妙的'對有關倍的知識進行了練習,學生這樣學習的興趣也是濃厚的。踢毽子的練習,讓學生根據多個資訊發現其中的倍數關係和相差關係,從而進行區分解決,這一練習開放性強,有利於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問並解決問題,更是拓展了思考的空間,使所學的知識向縱深發展。在解決的過程中,建議王老師讓學生把選擇的資訊和要解決的問題連起來說說,這樣學生會更明確,也不致於一些中差生無從下手。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重視估算,並且在各個學段中都安排了估算的內容,但我們都知道,估算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長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滲透和訓練,在本節課的最後,出示“小芳跳的大約是小明的3倍。小芳跳了幾下?”這一問題,讓學生自己分析解決,學生稍一思考就說出小芳跳了18下。便沒有了其他答案,由於下課鈴聲已響,王老師直接帶領學生理解大約的意思,並告訴學生19下、20下都是可能的,應該說王老師的這種滲透思想是值得我們提倡的。
另外,在學生的練習反饋中,發現學生說——是——的幾倍,依舊是學生的一個難點,如:跑步的6人,跳高的3人,學生說:跳高的是跑步的2倍,從這一回答可以瞭解到學生知道6和3是屬於倍數關係,但究竟哪個是1份,還沒更好的理清,建議王老師在前面的教學中再深化、強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