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職業教育背景下社會人員學習的調研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以某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十方物流有限公司社會人員學歷教育中實施學分積累,兌換學歷教育證書的實踐,為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制度的建設和其在社會人員素質教育提升工程中的應用,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論文關鍵詞:社會人員;學分積累;職業教育;終身教育
針對企業和社會人員自身對勞動技能和素質亟待提高的需求,某市電大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把教育送到企業中,搭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勞務人才素質提高需求之間的橋樑。在社會人員學歷教育、職業培訓中的引入學分積累的模式,走出一條為某市濱海新區服務,開展實用性人才培養的特色辦學之路。
一、學分積累的提出
(一)問卷調查
2009年8月,我們以瞭解企業經營現狀、人才需求、合作的可能性為題,組織人員走訪了區內部分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共計15家,開展問卷調查。行業涵蓋電子電器業、儀器裝置製造業、高技術研發以及汽車產業配套業等。
從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所有企業均表示非常急需與本行業對口的,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一線務工人員;對於社會人員學歷要求,90%的用工企業表示,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要有機結合,課程設定要有較強針對性,在培養出綜合素質高和應用能力強,有技能,用的上、留得住的應用型人才的同時使他們獲得相應的學歷。在企業走訪過程中,我們瞭解到某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十方物流有限公司,正在開展建立學習型企業,打造“百年十方”的企業人才建設規劃。為此十方公司提出開展全員培訓,提高全體職工素質,奠定可靠的人才基礎,不斷提升企業市場核心競爭力的決策。
(二)學分積累的策劃
企業對人才需求說明電大教育服務濱海新區可以大有作為,可以發揮電大學歷教育所具有得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一是某市電大濱海學院的學歷教育(中專)可以為企業量身定製教學計劃,同時為學習者設定靈活的學習時間,便於解決外來工的工學矛盾;二是全國電大學分互認,採用單科累進,學分積累的培養方式,使流動性強的外來工得到學習積累能夠在全國電大系統互相承認;三是電大網路學習資源豐富,涵蓋了學歷、非學歷、職業技能、心理、法律和生活常識等教育內容,適應外來工學習多樣化的需求;四是學費低廉。十方物流有限公司因而最終選擇與某市電大濱海學院合作辦學。
對十方物流有限公司外來務工學員培養,學院既考慮到企業的人才需求,又要充分顧及到外來務工學員的學習特點,把學分銀行的理念引入到對社會人員的學習規劃中。採用學分積累,制定彈性學制方式。
二、學分積累的實施
(一)過程
1.招生錄取。既然學校是幫助企業培養應用型人才,那麼用工企業的推薦選拔是社會人員報名學習的前提條件,由企業推薦貢獻大的生產一線骨幹員工,參加由本企業組織的專業技能考核和某市電大組織的入學水平測試,並以此作為重要依據面向企業公示錄取學員。此舉充分發揮企業的激勵機制,激發了務工學員的榮譽感。招生錄取工作的創新,提高了企業參與支援力度,邁出了校企合作的第一步。
2.課程設定。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最為重要的一點,也是與傳統模式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必須按市場和用工企業的需求來設計專業和課程,如果僅僅採用傳統課程是缺少使用價值和生命力的。
從企業的實際需要和外來務工學員的需要出發首批設定了機電一體化和物流管理兩個專業,學校與企業共同研究了教學計劃,把企業需要的理論與實踐課程,全部納入了教學計劃。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課程設計包括了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程和畢業實踐環節4個模組,每個模組的'教學內容均緊緊圍繞企業崗位需求。
在課程評價中,考慮到學員的實際情況,學分以平時大作業和練習為主的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試加權平均的成績來計核,每門課程實踐課程不低於學習總量的40%。為了保證學習質量,對於出勤、作業等制定嚴格要求。這樣一來,強化了對學生施行過程管理。
本案某市十方物流有限公司提出,職業道德規範、應用文寫作、計算機應用、港口物流與運輸、汽車構造及維護保養、倉儲與配送作業、現代港口工作組織等課程希望納入教學計劃。學校考慮到該企業是某市港的物流企業,應該突出港口物流方向的特色,經與企業和教育行政部門反覆協商終於出臺由市教委透過、企業滿意的教學計劃。
3.師資資源。本案除教學計劃中文化基礎課選用傳統學校師資外,大膽啟用了潛在的師資資源,整合包括濱海新區各領域專家、大型企業的內部講師、甚至是企業的骨幹員工,加入到應用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來。按照高校教師任職條例,為他們申報電大教師任課資質。從實踐過程中看,他們所傳授的實際工作經驗是院校師資無法比擬的,也是學習者和企業所急需的。這些師資在完成本案培養策略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支援服務:(1)學習信心與輔導支援。電大教學一貫提倡的自主學習模式。而本次與企業合作,經過對外來工入學水平測試分析,發現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多數還是比較薄弱的,如過多強調自主學習,忽視外來務工學員的特點,他們將很難獲得學分和完成“學分積累”的。為此本案從實際出發,採用了多種多樣的學習模式,如:傳統組班學習、混合式學習、案例式學習、小組協作學習、行動學習等模式,大幅提升了學員的學習興趣。此外還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從幫助學生養成學習習慣入手,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同時加強教學模式改革,減少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困科目有針對性地重點幫扶,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技巧;(2)學習地點與資源支援。十方物流有限公司從開展企業全員素質提升工程出發,建立了職工終身學習教室,利用某市開發區社群學院數字化學習中心學習資源平臺,提供學習支援服務。公司從總經理到普通員工,每人一個電子檔案,無論是參加公司內的還是公司外的學習與培訓全部按時間順序,詳細記錄。公司學習教室為倒班工人24小時提供學習支援。通常在面向社會辦學時無法應用的技術在企業內部是可以應用的。如企業的辦公系統、企業員工擁有的個人郵箱、終身學習教室的學習系統等等,都在本案中得到了充分利用。
5.學分替換。學分替換是未來學分銀行實施的核心環節,本案中高中畢業生參加中專學歷班學習,原高中課程可以替換現文化基礎課程如數學、語文、英語的課程學分。程式是學生提供已修課程的相關資料(課程名稱、課程標準、成績);由相關專家進行比較並提供學分互認建議,由學校教務部門正式批准。又如學員參加了物流員級以上的職業資格培訓達到標準學時數,並取得結業證書者,可以替換中專學歷專業基礎課模組的課程如“物流學基礎”等課程。公司還將職業道德規範、港口物流與運輸、現代港口工作組織等課程根據員工工作崗位安排全員培訓,參加培訓的員工,學習行為和考核結果與學歷班的學員一樣計學分,給暫時沒有機會完成學歷教育的社會人員“存學分”。成績合格換取單科結業證。此項制度減輕了學員的學習負擔,促進了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之間課程的互通。實踐證明學分互認依據雙方課程標準中相同的要求來實現是可行的。
(二)效果
首批82名社會人員,透過學分積累,達到規定的總學分,“支取”了畢業證書。學分積累的培養方式,為企業培養了“學有所用,用有所成”的技能人才,企業發展和職工個人獲得雙贏。進一步打通了外來工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通道。2011年對十方物流有限公司回訪,首屆畢業生中34.6%的學員崗位技能等級得到提升。提升了企業和職工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在我為“百年十方”獻一策活動中,15人“好建議”被公司採納,並給予獎勵。無論什麼基礎的學生,都力爭用最短的學習年限,用學分兌換學歷證書,對學生既有“壓力”又有“誘惑力”,事實上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自覺性。對於持續開發企業人力資源,建設學習型企業,促進教育公平,提高一線職工素質具有重要作用。
三、意義和啟示
所謂“學分銀行”(school credit bank)是一種模擬或是借鑑銀行的功能特點,實現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資訊儲存、學分認證管理、學分流通消費、學習信用管理的銀行化管理模式。“學分銀行”的主要內容為累積學分。學分積累是衡量學生在課程方面經歷的發展水平的一種課程評價制度。它突破傳統的專業限制和學習時段限制,將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結合起來。特點是淡化結果評價,注重過程評價,淡化學生的分數,突出學生的學習過程。
本案學分積累設計以符合企業全員參與,提高職工素質和技能的願景為基礎,加強崗位學習資訊、學分積累,完善全員培訓三方相結合,達到提升員工素質的目的。要求學完一門課經考試合格獲得單科結業證書並記錄學分;參加技能培訓、考證也計算學分,然後按全部應得學分累積。
彈性學制即學分統計打破學年界限,以整個學程(如本科、專科、中專階段)為單位,統籌計算學生修習的學分。在規定的年限內,允許學生提前或推後畢業。彈性學制為外來務工學員提供了更大的學習自由度,照顧到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學分累積達到學歷教育教學計劃規定畢業最低學分和最少學習年限,即可兌換學歷證書。
十方物流公司外來務工學歷教育從策劃組織到實施,將國家成人中等學歷教育的質量標準和企業的用人標準結合起來,建立了以專業知識和崗位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專業課程計劃,是變革教育質量觀念的創新。實現了學歷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打破了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間的壁壘,從單一走向靈活多樣;本案實施以來,受到了社會人員的廣泛關注與歡迎,並贏得了企業和社會的高度評價。
基於某市濱海新區社會人員每年以30%的增長速度遞增,目前超過100萬且數量還在持續增加,其中大部分人文化水平偏低。探索社會人員的文化素質教育培訓和行業崗位技能培訓的學分制管理及課程模組化管理工作的特點與規律,實踐並完善相應的學分管理辦法與制度迫在眉睫,建設某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系統平臺,建立終身教育相互溝通銜接的學分體系和機制,實現各類終身教育形式之間的學分認定、累積和轉換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