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望天門山》教材理解與分析

《望天門山》教材理解與分析

教材分析:

詩歌在中國古代蔚為大觀的文化典籍的百花園中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的文化就是詩性的文化,中國的古代詩歌就代表了中國的藝術精神和藝術成就。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學習古詩不僅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

為了讓我們的學生充分領略詩歌這道獨特而又亮麗的風景線,教材也進行了合理的安排,教材中古詩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望天門山》這首詩是李白第一次經過天門山時所作,透過描繪長江流經天門山時的壯觀景象及內心體驗,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

詩人透過一系列動詞“開”“回”“出”“來”,把天門山景物的壯觀表現得淋漓盡致。“開”----展現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氣勢;一個開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擋的氣勢,表現得形神俱足。“回”----展現了江流激盪的雄姿;一個回字,既映襯出山勢的險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開”到“回”,互相映襯,互相補充,把長江流經天門時的壯觀景象生動逼真、繪聲繪色地表現了出來。“出”----展現了蔚為壯觀的景象;一個出字,把兩山隔江對峙,爭奇鬥勝得景象寫活了,給我們展現了蔚為壯觀的動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輕快,兩岸青山雙雙對對出來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來”----展現了輕舟飛駛的動態。“孤帆一片日邊來”,這一句使整個畫面活了起來:山高水險,水流湍急,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飛駛而來,令人體察到乘舟人此時此地的暢快之感和愉悅之情。詩人從“日邊來”,帶著滿腔豪情而來。

這首詩融情於景,詩中有畫。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練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透過朗讀體會感情,欣賞意境。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教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詩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體會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詩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教學反思:

這首詩我就以“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為著眼點展開教學: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由學生背誦最喜歡的古詩引出今天要學的.詩,然後,安排自學,讓學生有獨立思考、小組合作、自由發揮的空間,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鼓勵學生學生查閱工具書、查閱資料理解詩意,給學生建立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收穫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從而讓學生自主的學習,自悟、自得。

二、創設情境,以讀為本。

古詩具有“一詩一畫”的特點。“一畫”就是當初誘發詩人有所感的場景。我們學習古詩首先就要看到詩人所感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的意境。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壯美,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我千方百計的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進入詩所描繪的景象中。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去看,去聽,去想,去悟。

學習前兩句詩時,高大的天門山、洶湧奔騰的江水,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到了長江邊,學生眼前出現了長江,心中有了長江,口中更是呈現出了長江,一切水到渠成。

後兩句詩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體會,很容易就感受到詩人的欣喜豪邁之情。

與此同時,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不斷提高讀的要求,在讀中感受詩的魅力,領悟祖國語言文字的凝練。

因此,學完全詩,欣賞長江的風采時,在這氣勢磅礴的長江邊,學生邊盡情的抒發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驚歎、讚美之情。

三、加強課內外的整合。

課堂上啟發學生相互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穫,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課後佈置學生繼續蒐集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透過這種課外閱讀的延伸,既可豐富學生閱讀和情感的積累,又能昇華這篇課文的主題。

本課的教學設計較好的體現了“以讀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讀書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練讀、有示範讀、有個別讀、評價性讀、集體朗讀、有感情的讀、背誦。學生在一遍遍地朗讀,一輪輪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過程中領悟了詩的意境,情感得到了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