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夜鶯的歌聲》課後反思內容

《夜鶯的歌聲》課後反思內容

3月26日,在四(4)班上了兩節課——《夜鶯的歌聲》。教學在更大程度上說是不成功的,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目標定位不準確

一直教慣了五、六年級,第一次上四年級的課文,對教學目標的預設有著很大的模糊性。在我的預設中,第一課時讓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品讀文章的第1、2自然段。如果這樣的目標放在高段,是很輕鬆的。可我想不到的是四年級的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時卻出現了很多問題。因為本冊教材中抓住主要內容讀懂文章是重點,所以我在教學中抓住本文的特點:長文,但已用自然空行的方法分了段(這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嘗試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簡單地說說每一段的大意。誰知,就是在這一環節上出了很大的差錯,學生根本分不清楚段意和主要內容的區別。站起來的學生要麼把全文的意思都說出來了,要麼一下子跳到後面去了,要麼乾脆抓住課文中的某一部分進行簡要複述。根本達不到我想要的高度。在這種情況下,我只得改變自己原先的預設,放棄對段意的概括,利用提示指導學生進行主要內容的歸納。我先把主要內容拆成幾個部分(時間 人物 幹什麼 結果)讓學生分別回答,先是讓學生說時間,學生都找到課文的第一句“戰鬥剛剛結束”。為了讓學生明白整個事件的大背景,我補充了蘇聯衛國戰爭的一些內容,並板書了“蘇聯衛國戰爭”。可學生分不清楚“戰爭”與“戰鬥”的區別,又跟他們解釋了一下。這樣來回一折騰,時間沒了,一堂課只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檢查了生字詞語,初步瞭解了課文的大意。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事前瞭解學生,瞭解學情,至關重要。因為這堂課準備的比較匆忙,對學生的學情瞭解的不夠,甚至可以說沒有。在教學預設時只是盲目地在新、奇上下功夫,卻忘掉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這樣的教訓是很深刻的,很多時候我們的課堂展示就存在著這樣的問題,過多地考慮教師要做的`每一個環節,卻忽視了學生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形成了“剃頭挑子——一頭熱”,老師激動學生不動的場面。)

二、教師應有有效的引領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本文中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都是一些雙關用法。當學生第一次提出這類句子時,對此的認識相當膚淺。

句子:“我們這裡只有紅蘑菇,白蘑菇,還有洋蘑菇。”

這是小男孩面對敵人有沒有游擊隊的盤問,故意答非所問,迷惑敵人的一句話,這裡的“洋蘑菇”暗指那些德國鬼子。一開始,學生認識只停留在表面:“這個小男孩在騙他們。”“這個小男孩在撒謊。”學生還不明白小男孩話中的真正含義。老師適時引領:“有些話我們不能只看表面,要能讀出文字背後的東西。”透過老師範讀,學生自主品讀後,學生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入:“我知道了,紅蘑菇指游擊隊,白蘑菇指老百姓。洋蘑菇指這些德國鬼子。”還有的說白蘑菇指小男孩。當時,我聽到有學生說到洋蘑菇指德國鬼子時,心裡一陣激動,也忘了去引導他們對“紅蘑菇、白蘑菇”的理解進行正確的判斷。結果正是這一不明確的態度導致後面一個環節又出現了問題。當學生理解了這種表達方法後,他們興奮極了,又找到了類似的句子。當講到“麻雀、烏鴉、貓頭鷹”這一句時,學生的理解可就偏了。什麼麻雀指游擊隊,烏鴉指小夜鶯,貓頭鷹指老百姓等都出來了。老師兜了一個大圈子才讓學生對這句話有了正確的解讀。這個問題的出現固然是學生沒好好聯絡上下文讀書的結果,但更多的是因為前面出現這類句子時,學生進行分解理解,老師沒有及時加以引導,導致在學生以目中形成這樣一個錯誤的概念,以為是要這樣分開理解的。

(在課堂上,我們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地位。當學生在認識上有所偏頗時,老師就應該及時出手,加以點拔,才能讓學生快速掌握學習方法或形成正確的觀念。這樣的引領,需要教師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涉獵更廣闊的知識領域,掌握儘可能多的知識。)

總之,這兩節課為我敲響了警鐘:教學預設一定要有自己明確的思路,不能盲目地跟風跑。覺得這個名家的很好,那個名家的也很好,於是,把自認為好的幾個片段湊成自己的一堂課。這樣的大雜燴往往是導致教學失敗的原因。難怪省特級教師柳漣老師說:“我們現在看各種場合的閱讀課,常常發現一堂課中有許多出彩的閃光點,但當這些閃光點出現在同一堂課中,就發現課堂顯得瑣碎而凌亂。”出現這種“大珠小珠落滿堂”的關鍵在於缺少對教材、對課堂的整體把握,缺少一條漂亮的“絲線”把這些閃光的珠子串成一條更具價值的“珍珠項鍊”。

可見,教師鑽研文字,形成自己獨立的教學思想、教學風格是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