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圖形影象/多媒體

探析多媒體教學實踐中的即時性矛盾論文

探析多媒體教學實踐中的即時性矛盾論文

一、教學實踐中的若干關於“即時性”矛盾的案例

1)案例一

教學現場互動中的即時課件製作。在成教《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中,講到“需求函式”概念時,曾有從事銷售工作的學生提出疑問:“量價之間的負相關關係可以想象,但在現實中,形如P=a+b×Q的函式到底從何而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但當時授課用的課件並不足以透徹說明這一問題。若簡單答以“根據經驗資料構造”,學生不知其所以然,若以板書加口述的形式介紹“線性迴歸”和“最小二乘法”,相對於成教學生的知識功底,可謂費時費力,效果也難以保證。為了簡潔而直觀地解釋這一問題,筆者現場製作了一個EX-CEL表,其資料共兩列,分別為價格和對應的需求量,然後使用“圖表”功能生成散點圖,新增趨勢線,並顯示預測方程,整個製作和演示過程約5分鐘,學生透過演示和講解,直觀地體驗了透過對經驗資料作一元線性迴歸得到反映量價關係的需求函式的過程,並順帶掌握了以EXCEL為工具透過線性迴歸進行預測的方法。

2)案例二

板書對於課件的即時性補充作用。在《管理學原理》課程中“決策”一章的教學中,在向學生講解了“波士頓矩陣”之後,筆者隨堂作了提問,發現學生能夠掌握按業務特徵將其歸類到具體象限的歸類方法,但對於業務在各象限間轉化的規律則不甚瞭然,因此其對於針對各類業務的決策方法,也囿於死記硬背,不能靈活變通。為了直觀生動地向學生講解各類業務的轉化規律,筆者在黑板上即興繪製了反映“幼童———明星———金牛———瘦狗”這一過程的“業務/產品生命週期圖”,該圖為座標圖形式,其縱軸為“市場佔有率”,橫軸為“時間”,圖的形狀最初採用標準正態分佈的倒鍾型曲線。當解釋作為存量的“市場佔有率”和作為流量的“業務增長率”之間的關係時,基於對增長速度的考慮,又當場將倒鍾型曲線進一步修正為類似於彩虹的半圓型曲線。透過這番講解,學生體會了業務或產品特徵的轉化規律,並對相應對策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及相關啟示

1)案例一

所揭示的現象可以描述為:學生提出了意料之外的問題。在互動中,學生的疑問源於課堂聽講時聯絡實際情況的思考,但解答問題所涉知識並非當堂講授知識的重點,甚至也非當前課程的重點內容,相關知識之於教學重點,表面上看,有“節外生枝”的嫌疑,但這些問題如能獲得圓滿解答,則對學生掌握和應用授課內容大有裨益,同時也是對學生獨立思考態度的肯定。本案例中,意料之外的問題和預先準備的授課內容以及事先製作的課件之間,存在即時性的矛盾,顯然,預先準備的內容不足以解答學生的疑問,這一矛盾的化解途徑,可以歸結為適用課件的現場構思與製作。限於授課現場的時間限制,此類課件通常相對簡單,且結合教師的現場操作和講解來展示某些方法或技能的應用、操作的步驟或流程。

2)案例二

所揭示的現象可以描述為:師生關於授課內容難點的認識差異。即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會設想某些內容可能是學生認知方面的難點,而在課堂上透過提問或觀察學生表情,則會發現某些原先未被設想為難點的內容,實際上已成為難點。此類現象出現的頻率較高,並且那些具體的“預想之外的難點”在同一專業的學生中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往往會反覆出現。在本案例中,即時性矛盾的表現形式與案例一相同,但化解矛盾的具體途徑則為板書作圖。這種途徑方面的差異,並非偶然,本質上,案例一所體現的現象將解決方案引向了課堂所授知識體系的拓展,而案例二所體現的現象,其解決方案必然要求對所授知識體系內具體知識點講授形式的強化。與“拓展”所需要的步驟分明的操作流程不同,“強化”要求表達形式更為直觀生動,直觀生動雖是多媒體課件的優勢,但在授課現場的巨大時間壓力之下,卻不可能透過臨時製作來實現,因而其解決途徑只能是以板書作圖來彌補。

3)觀察上述案例

可以得到如下關於化解多媒體教學中即時性矛盾的'啟示:首先,上述現象中的具體問題,可以按前文所歸納的解決途徑相應地加以處理,但此類現象將長期存在,不可能以事先準備(即使是極為完善或繁複的準備)來消除。換言之,多媒體教學中所涉及的具體的即時性矛盾,可以找到化解之道,但該矛盾無法以預防性的手段來消除。其次,前兩類現象中所表現出的即時性矛盾,每當出現,對於拓寬教師的備課思路,均有較大的啟發意義,案例一中互動時的問題和為解決問題而臨時製作的課件,可以在最佳化後加入以後輪次的教學中;案例二中臨時繪製的板書圖表,可以在事後加以完善,製作成表現力度更強的課件,在加入這些課件的同時應該考慮對授課內容的重難點和詳略安排加以調整。

總之,在教學程序的展開中,保持靈活的,隨時為變的態度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