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材《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範文
根據學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師會議室舉行了以“立足圖形與幾何,有效開展探究過程中的操作活動”為主題的數學教學研討活動。本次活動由鄭春華老師執教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這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在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這堂課中,在鄭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嘗試、主動探索,主動了解和發現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從而更好地體現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原則,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如: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時,鄭老師透過一個圓片讓]孩子們自己想想辦法,動手摺出一個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個比老師手中大的角,折完與同桌交流為什麼現在折的角比老師的角大?透過調動學生動手摺角、觀察等,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其中的奧秘,並且採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討論角的大小與什麼無關,與什麼有關?從而讓學生自己發現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的叉開大小有關。
二、注重教師的引領指導與示範演示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鄭教師為我們展示了他嚴謹紮實的課堂。如教學“畫角”這一部分時,陳老師先問孩子們可以怎麼畫角?學生們各抒己見,畫法不一,鄭老師話鋒一轉:開啟課本第39頁,看看書本上告訴我們角是怎麼畫的。然後鄭老師演示了角的正確畫法,最後孩子們才拿起尺子正確規範的畫角。這樣的教學過程步步落實,紮實到位,相信孩子們不僅學到的是畫角的方法,更學會了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兩者相互依存。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數學是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才學得興趣盎然,對數學充滿親切感。鄭教師這堂課上始終注意了這一點。例如:在課題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後出示了3時整的鬧鐘、折過的'吸管、剪刀等實物畫面,再抽象出角,從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課的結束部分,學生學會本堂課有關角的一些知識後,鄭老師讓學生在長方形上剪一刀,會變成幾個角?這樣,無形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商榷之處:
鄭老師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時,如果運用重疊法,把老師折的角與學生折的角重疊後比較角的大小,再利用活動角演示角的變大、變小過程,相信學生對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的叉開大小有關這一結論會更明確、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