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生物教師教學行為的創新論文
【摘要】高中生物新課程的核心任務是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重視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要實現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主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必須更新教育觀念,使自己的教學活動具有創新性。
【關鍵詞】創新;教育理念和行為;高中生物
高中生物新課程的核心任務是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即高中生物教學任務不僅是傳授生物學知識,還要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入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科學探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高中新課改。
理念指導行為,因此,面對高中新課改,教師首先要轉變思想,更新理念。第一,教師應具有新的學生觀。能認識到學生是發展的人、獨特的人、獨立的人;還是課程的主體和創造者之一。第二,教師應具有新的教師觀。教師要實現從“教書匠”向發展型、反思型和創新型教師的轉變。第三,教師應具有新的教材觀。教師應認識到,教材是學生髮展的中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第四,教師應具有新的教學觀。新課程的實施應該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師生雙方透過相互交流,在對話中不斷建構知識[1]。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創新。
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創新
新課程力圖改變被動接受式的學習,倡導“主動、合作、探究”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其中,探究性學習承載著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技能的發展、科學方法的訓練、科學精神的培養和科學思維習慣的養成等多重任務。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由過去的先開始概念、規律的演繹式學習方式變為透過各種事實來發現規律的“實驗—歸納”式學習。其中心是重在“做”的過程,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合作交流。透過問題探討、課題設計、實驗操作、模擬實驗、社會調查等活動,積極主動去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這就要求教師改變習慣、熟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比如,在“植物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學活動中,“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通常很難理解其真正的含義,特別是無法理解什麼是“抑制生長”。筆者在教學中,改變過去以教材提供的材料為核心,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一個研究生長素兩重性的實驗材料,引導學生處理實驗資料,分析其實驗結果,從而得出“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的結論。這樣,學生以實驗資料為基礎,透過自主學習真正理解了“兩重性”的.含義:促進生長是指生長速度比正常生長還要快,而抑制生長是指比正常生長速度慢(仍然是在生長)。
二、創設探究性學習的環境
要真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重點在於給學生提供機會去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創設一定的情境,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讓學生面臨各種讓他們困惑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找問題的答案,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找出問題解決的方向;引導學生收集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等方法;引導學生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歸納、比較、統計分析,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和交流;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在探究中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交往合作能力的培養等。
比如,筆者在“探究外界條件對酶活性的影響”的教學活動中,開展了真正意義上的實驗探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