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彈高度》教學設計及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球的反彈高度”這一活動目的是讓學生結合自己喜歡的運動,觀察球從高處落地後的反彈現象,從這些自然現象中探索一些實踐問題。這部分內容的編排有以下特點:一是這個活動內容是學生熟悉的,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研究問題的過程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三是能讓學生了解球的彈性的一些科學知識。
“球的反彈高度”這一活動充分體現綜合與實踐的基本過程,透過讓學生結合自己喜歡的運動,如打籃球、踢足球、拍皮球、打乒乓球等,感知球從高處落地後都會反彈,從這些自然現象中引發思考:探索一些實踐問題:如在正常情況下,球的反彈高度大約是下落高度的幾分之幾?各種不同的球反彈情況相同嗎?……並運用實驗進行科學探索。學生透過參與這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有效積累和提升基本的觀察、操作、體驗、猜想探究、交流等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促進學校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理解問題,提升數學思維。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80—82頁。
【教學目標】
1、結合測量球的反彈高度的實踐活動,合理選擇測量的方法,進一步瞭解分數在學習實驗中的應用,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測量問題。
2、經歷對實驗資料進行數學處理的過程,感受實驗研究的科學性和數學結論的嚴謹性,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獲得測量活動的實驗經驗。
3、經歷實驗操作的過程,與他人分工合作,增強合作意識。
4、在回顧、反思、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學會合理地評價活動過程和方法等,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合作測量、收集資料、觀察比較、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難點】
分析球的反彈高度與下落高度之間的關係以及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
、籃球、兵乓球,米尺、實驗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師:平時,同學們都喜歡玩球,誰能介紹一些平時玩球時的一些發現。這節課我們就用數學知識來玩球,有興趣嗎?今天老師帶來了兩種球(籃球和兵乓球),你想玩嗎?
抽兩名學生分別來拍球,輪流把兩種球都拍一拍,再說說拍兩種球的感受。其它學生補充介紹自己觀察到的情況。
【設計意圖:生活是數學的源泉 ,數學實踐活動更離不開生活,玩球是學生十分喜愛的活動,從學生熟悉的喜愛的實踐活動入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更能體現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現實性、生活性、趣味性和蘊含的問題性,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感受到球下落過程中不同的反彈結果。】
小結:各種球從高處落下都會反彈,它們反彈的高度會有什麼規律嗎?下面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方案設計,探索新知。
1、請大家先猜猜如果從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哪種球會反彈的高一些?它們各自反彈的高度會是多少?(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
2、提問:同學們的猜測是否正確,不同的球反彈的高度又分別是多少呢?想知道這些,我們需要怎麼辦?(引導學生認識到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而激發學生的實驗熱情)
3、怎樣實驗呢?實驗前要做哪些準備呢?請小組討論實驗步驟,設計出實驗方案。
引導學生共同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大屏出示)
(1)實驗方案中應包含哪些內容?
(2)小組討論實驗步驟是什麼,每一步要做什麼。
(3)需要收集哪些資料?如何收集和記錄?
(4)小組如何分工?
4、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1)小組代表彙報。
(2)大螢幕出示操作的過程,指名說說實驗步驟以及注意點。
a測量時的注意點。
b落球時的注意點。
c觀察球的反彈高度時的注意事項。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
a把球從指定高度下落時,要將球的上沿與高度標記齊平。
b要細心觀察球的反彈高度,並根據反彈的最高點及時坐上標記。
c測量反彈高度時,可保留整釐米數,及時做好記錄
d為了保證資料的準確,採用同一高度下落時,可以多做幾次。
提出要求:分組活動時,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引導學生注意以下事項:
a小組成員分工,聽從組長安排
落球人員,測量人員,觀察人員,記錄人員
b活動過程中注意小聲交流,切忌大聲喧譁
【設計意圖:明確實驗步驟,正確操作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實驗能夠順利進行,得出較為準確的實驗結果的'重要保障。所以實驗之前,使學生能夠熟記實驗步驟,學會實驗方法,明確實驗注意事項,顯得尤為重要。數學知識於生活,數學知識的獲得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上。本環節透過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顧、爭論,也是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知識經驗,互相借鑑、提醒,有效的體現了生生互動、合作交流的意識。】
三、動手實踐,驗證猜想。
1、實踐操作:全體學生分成六人小組,每個小組的人員明確分工,根據各自小組的方案進行實驗。
2、填寫教材第81頁的實驗報告單。
3、集體交流,引導學生總結各自的發現。(大屏出示)
(1)根據實驗資料說發現。
a在相同高度自由落下籃球和兵乓球后,誰反彈高些?
b在相同高度落下,籃球的反彈高度大約是起始高度的幾分之幾?兵乓球呢?
(2)在活動中,你用到了哪些知識和方法。
(3)在活動中,你有什麼收穫?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解決的?
(4)還有哪些校園研究的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試一試。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計算、推理等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培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從而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四、再次實踐,充分驗證。
1、學生再次合作實踐。
2、計算結果
3、討論
4、集體討論後小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科學的結論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透過多次驗證,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結論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五、總結收穫,自我評價。
1、自主閱讀教材。
2、指名說說引起球的反彈高度變化的主要原因。
3、師:在這一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這個知識你是怎麼獲得的?你還想知道什麼?
4、學生獨立填寫教材第82頁的自我評價表。
【設計意圖:“你有什麼收穫?”問題的設計具有人性化,讓學生輕鬆地回顧,去思考今天的收穫。“這個知識你是怎麼獲得的?” 更注重了回顧知識的形成過程。“你還想知道什麼?”指向了學生的未來,這樣的實踐研究仍需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