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端午節

課文端午的鴨蛋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課文端午的鴨蛋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的】

瞭解端午的風俗,準確理解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

透過文中平淡而又有味的語言,理解鴨蛋帶給作者的情與趣。

【教學手段】

手工製作蛋絡子、端午的習俗的一段flash動畫。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由詩句和謎語來猜中國傳統節日:

(分小組競賽)

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⑵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⑶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⑷ 三角四樓房,珍珠裡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

2、用幻燈展示出端午的習俗照片:

(引導學生設想自己寫端午會選擇寫哪方面?引導學生質疑:產生對文字探索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

緊緊扣住學生心中的疑問:作者為什麼不寫划龍舟、吃粽子等習俗,卻偏偏寫小小的一枚鴨蛋?

步驟一: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愛的描寫鴨蛋的段落朗讀。

步驟二:分四人學習小組合作找尋問題的答案,並選出小組代表發言人。並比賽哪個小組的講解精彩﹑理解準確。

(步驟二中是實施分材教學的關鍵,在理解文字的過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學生在這個學習環節會出現分水嶺,這個時候需要老師的小組長的引領。老師在聆聽學生意見的同時要敏銳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並給予思路不暢的學生及時的點撥和引導)

同學閱讀討論後能明確家鄉鴨蛋的特點。

(過程中老師打出對切開的高郵鴨蛋橫截面的寫實圖片,畫面中清晰的顯示了高郵鹹鴨蛋有雙黃、油多、質細、蛋黃呈紅色的特點),整體感知中同學大致瞭解到作者對家鄉的端午的鴨蛋難以忘懷的原因是由於在端午節挑鴨蛋、吃鴨蛋、玩蛋殼等活動能帶給我無窮的樂趣。

步驟三:小組代表發言,解答前面的中心問題

引導學生認真聆聽別的小組的發言,老師及時做現場點評。肯定理解正確的一面,並指出不足。

(經過三個步驟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從表層到深層含義的理解還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進一步促進學生進入到深層次思考。)

步驟四:播放端午節的相關flash動畫,結合觀察身邊的社會,比較西方的聖誕節﹑萬聖節與中國民族傳統節日在如今社會迥異的處境。閱讀老師發的另一篇輔助閱讀材料節日的聯想。

(汪曾祺的文章讀來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飽含深情地一筆一筆寫端午的種種樂趣,可是今天,有誰還把端午吃鴨蛋當作一種幸福和快樂?端午節和許多別的傳統佳節一樣,節日意味漸淡,彷彿演繹為一種節日的符號了。它的民俗意義、文化內涵,已然完全淡化,遠不如西方的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那樣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對傳統的佳節還有幾人有著幸福的期待?引導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他們對重視傳統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節、端午的鴨蛋,它是我們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記!)

三、品味語言

別說鴨蛋都一樣,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樣子(秀氣)。

筷子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裡出鹹鴨蛋!

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裡的鴨蛋(掏)出來,吃了。

(引導學生自己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出自己對語言的理解。體汪曾祺的語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裡行間有著淡淡的幽默。)

學生的發言老師可以及時做適當的點評。此環節的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引導他們以最棒的語言講出自己內心獨特的個人體驗,在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練習

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任選一題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閱讀寫讀後感

△△模仿汪曾祺的語言風格,片段作文家鄉的小吃

△△△閱讀節日聯想後,仿寫一篇對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的思考。

【板書設計】

童年歲月的美好回憶

家鄉生活的溫馨回味

尋常生活的閒適體味

端午的鴨蛋帶來的

掛蛋絡子

挑鴨蛋

趣 吃鴨蛋

玩蛋殼

【教學反思】

2006年的4月30日,我在南山實驗學校初二⑼班上了節語文自然分材教學實驗研討課。實施分材實驗一年來,我在閱讀教學中探索著如何更好地落實普讀和補讀,在對課文文字的解讀中,引導學生從淺層含義到深層含義的轉化。

體會一:激發興趣是關鍵。

《端午的鴨蛋》是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考慮到是異地教學,學生是我從未見過面的學生,學生也未曾預習過課文,我在設計匯入這一環節時,改變在原來在本校自己班級的做法,改為一猜謎的方式匯入。這樣是為了更快的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活躍課堂氣氛。從課堂效果來看,整節課學生思維活躍,踴躍答疑,這都跟教學第一個環節設計的息息相關。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由於很多孩子對課文提到江蘇端午掛蛋絡子的風俗不瞭解,我特地製作了幾個色彩各異的蛋絡子,實物展示既直觀又新鮮,學生們學習了半節課看到這麼有意思的物件,情緒頓時為之一振。蛋絡子的展示使課堂氣氛達到小小的高潮。學生學習趣味的增加也令課文的理解更好的往深層遞進。再談課文中文章中掛蛋絡子的趣味時,老師不用多說,學生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了。

體會二:小組合作要落實。

在短短的一節課要學習兩節課時才能解決的課文,顯然時間是少了點。這對學生而言畢竟是有一定難度的。於是,在教學設計中我放棄了面面俱到的課堂設計,而是採用了中心問題突破的教學思路。緊緊抓住作者為什麼不寫端午節其他的習俗,而選擇寫了小小的鴨蛋?以小組討論中心問題的。的形式學生實現從淺層理解到深層理解的轉化。我在小組討論過程中,一直在巡視並協助學生。並對討論活動開展好的小組及時表揚肯定,督促別的小組開展好。小組合作學習落實的成效直接影響到分材學習的效果。對於學生而言,其實每篇課文都有令他們難以理解的地方,老師選擇的突破點是很重要的'。切中肯綮方能化繁為簡。對於大多數學生討論後不能解決的學習難點,老師一定要尋找到最佳的教學策略去突破它。對於部分學生個別性的問題,我們可以透過小組合作,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它,充分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真正合作式學習,討論切忌流於形式的為討論而討論。而是要真正實現學生之間思維火花的碰撞。

體會三:補讀的方式要靈活。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步入到學生遇到困難多事故地段的時候,老師一定要有預見性的判斷,並緊密觀察學生的學情。等到學生功能出示三色牌示意,老師要在課堂上靈活處理。既不因小部分跟不上的同學耽誤全班的學習程序,也不能忽略這些理解能力弱點的學生,趕火車式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我採用的辦法是抓大放小。在小組合作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我關注孩子們討論的過程,及時觀察學生的學情。自己參與到他們的討論中,並給予及時的指導。因為在學生與文字第一次的對話中,出現理解能力層次區別通常就是這個時候。遇到共性的問題我就在課堂上重點強調,講細講透;遇到個別枝節性的問題就交由小組長解決,若是更棘手的問題不便於課堂解決的就留在課後個別輔導。課堂上及時捕捉學生的疑難,並及時點撥,可以幫助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儘快掃除學習的消極因素,跟上課堂學習的進度。靈活地處理好補讀,才能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讓優生吃得好,也讓學習腳步慢點的孩子吃得飽。

課堂教學進行到學生理解的教學步驟四時,我聽取接受了熊教授的建議,給學生一篇輔助閱讀材料,來實現課內到課外的知識遷移。

拓展閱讀材料的介入,很好的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學生進入到了對文字的深層理解,原來寫端午的鴨蛋不僅僅因為家鄉的鴨蛋的出名,也不僅僅是為了追憶童年生活的快樂,《端午的鴨蛋》還寫出了作者多傳統文化的眷戀,帶給我們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去向的思考。

從在實驗學校上的這節彙報課的課堂效果來看,我已經較好的完成了教學初步設想,學生積極思考,課堂氛圍活躍。在藉助實物展示和輔助材料的閱讀兩個環節設計中,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補充的課外材料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作用,它就像個雲梯,為學生開啟思路,實現淺層到深層的轉化。當然,也存在不少遺憾。課堂的第一環節還可以更簡潔,節約時間。而課題最後一個環節,因為時間的限制,沒真正展開。還有設計好的幾個分梯度的練習也沒來得及給學生。在整節課結束教學之前若能讓學生談自己對日益淡漠的傳統節日走向的看法就更加完美了!

學習完這篇課文我班的學生這樣寫到:《端午的鴨蛋》課堂學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師運用了非常直觀的教學方法來讓我們更加了解高郵鴨蛋,它讓我們在歡樂中學習,遠離了以前的嚴肅課堂氣氛,搖身跳躍進歡樂的笑聲中。

參與語文自然分材實驗,我覺得我是充實的。因為我在不停地思索著,不停地實踐著。儘管也遭遇到種種的困惑,但我想沒有曲折的摸索過程,沒有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質疑和拷問,我們又如何能實現自我的超越。多個角度去思考,去研究課堂教學的實效,對教學畢竟是有益的。實驗中,如果我們少點依賴心理,不要被動地等待高人的指點迷津,多點解決問題的主動探索精神,或許我們的行進的腳步會邁地更堅定而豪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