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文《項鍊》的教學設計

課文《項鍊》的教學設計

提要:文學欣賞課的目的是解放人的心靈和智慧。如何解放人的心靈和智慧呢?我在教學《項鍊》一文時,著重從兩方面進行,一是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展開思維的翅膀;二是引導學生理性思考,不受既定結論的影響,見仁見智,自由評說。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的發展,文學欣賞教學是浪漫而富有創造性的,對人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文學欣賞教學中,我們應該這樣定位教學目的:在文學欣賞教學中解放人的心靈和智慧,讓學生的表現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都盡情地釋放出來。

如何解放人的心靈和智慧呢?不同的文學作品有不同的教學設計。在教學文學精品《項鍊》一文時,我著重從兩方面進行,一是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二是引導學生理性思考。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在學習作者巧妙構思的同時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第二課時,透過對主人公瑪蒂爾德其人的賞析,引導學生理性思考,不受作者創作意圖的束縛,不受既定結論的影響,見仁見智,自由評說。創新需要想象,也需要理性思考,兩者同樣重要。

我這樣設計並實施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先讓學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複述課文情節(課前已佈置過自讀)。這種“熱啟動”既是為了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也為了使學生一開始就動口、動腦,進入學習狀態,使自己“胸有成文”,為下面的討論作好知識準備。複述之後,讓學生“聚焦”結尾,觀看結尾部分的課本劇錄影,然後就此問題展開討論:“有人認為,作者在結尾才說出項鍊是假的是耍了一個花招,欺騙讀者,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請具體說說。”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以前後兩桌為一小組,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最後每小組推選一位代表參加全班交流。交流過程中教師不隨意插話,儘可能讓他們相互補充,自我完善。

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得出了以下結論:作者沒有耍花招,更沒有欺騙讀者。聯絡全文,就會發現前面已經有三處伏筆了,一處是借項鍊時,她的女友佛來思節夫人表現得相當大方,沒有任何猶豫,也沒有任何叮囑——貴重的東西借給人家,總要叮囑一番,這是人之常情;二是當瑪蒂爾德惴惴不安地去還項鍊時,佛來思節夫人竟“沒有開啟盒子”,驗明一下“正身”,這說明借出的項鍊本不是什麼貴重首飾;三是當瑪蒂爾德拿著空盒去買項鍊時,珠寶店老闆“查看了許多帳簿”以後說:“我只賣出這個盒子。”這說明項鍊與盒子不是原配的。所以,作者在結尾才說出項鍊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卻又在情理之中,並沒有耍花招欺騙讀者。相反,倒顯出了作者構思的巧妙。

學生領悟到了作者構思的巧妙和項鍊之假的必然性後,再讓他們展開自由想象:“佛來思節夫人道出項鍊是假的之後,會發生什麼?請你大膽地往下推想(要有情節)。”每人先自己想,然後小組交流。交流時要求其他同學以欣賞的態度傾聽。最後每小組推出一位最有新意的參加全班交流。教師則鼓勵他們講出自己的想象內容,即使荒誕,也不表示出不屑,允許他們“胡說八道”。對特別有新意的還要帶頭鼓掌。

交流過程中,學生新意迭出,高潮不斷。下面摘錄幾個想象的要點:1、瑪蒂爾德喜出望外,討回了三萬五千法郎,過上了浪漫幸福的生活。2、瑪蒂爾德百感交集,喜怒無常,她的精神崩潰了,整天唸叨著:“項鍊,假的!項鍊,假的!”從此,她的身影出現在精神病院裡。3、瑪蒂爾德與佛來思節夫人爭吵不休,最後不得不訴諸法律,陷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大戰。4、瑪蒂爾德取回了那掛付出了她十年心血的項鍊,拿到珠寶店去換錢,可對方卻告訴她:“這串項鍊是假的,至多值300法郎!”

交流結束後,教師緊接著丟擲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剛才我們想象豐富,新意迭出,可作者卻戛然而止,不再往下寫,這是為什麼?”先讓同學小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在這基礎上,教師作一個理論性較強的概括,以提高學生的層次:剛才我們能接得這麼好,就是因為作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文學欣賞上有句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假如作者再往下寫,就剝奪我們的思考了,讓我們每個讀者都接受他唯一的答案,一千個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了。法國文學評論家聖·勃夫說:“最偉大的詩人並不是創作得最好的詩人,而是啟發得最多的詩人……他留下許多東西讓你自己去追索,去解釋,去研究。”小說創作也一樣,需要創設一個“空筐結構”,留下許多東西讓讀者自己去追索,去解釋,去研究,讀者有想象的最大主動性和自由度。

對課文結尾多次“聚焦”之後,再讓學生總結,歸納本文結尾的特點。這次不作討論,想好就說,自由發言。同學發言意思如下:本文構思非常巧妙,結尾有兩個特點,一是似乎在意料之外,可掩卷回思,卻又發現在情理之中;二是結尾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間,回味無窮。

至此,學生對本文巧妙的構思已有了清晰的把握。根據讀寫一體、以讀促寫的原則,我讓他們進行寫作遷移訓練,提供兩篇構思巧妙卻已刪去結尾的小小說,讓他們根據巧妙結尾的兩個原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戛然而止,回味無窮),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給小小說接上“龍尾”。答案只要符合兩個原則就行,不求標準、唯一,力求百花齊放,絢麗多彩,解放學生的心靈和智慧。

限於篇幅,兩則訓練內容略去不說。

第二課時。

透過賞析主人公瑪蒂爾德其人,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理性思考。賞析分兩個目標:一、還原性目標。即透過作品語言領會作者的用意。作者可能“用意十分,下語三分”,讀者要能將另七分用意也領悟到,還原作者的用意和作品的原貌。二、創新性目標。不受作者創作意圖束縛,不受既定結論影響,充分發揮自己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見仁見智,自由評說。

第一步,進行還原性賞析,領會作者原意。

領會的途徑是作品的語言(切忌脫離語言架空分析)。著重從兩種描寫入手,一是心理描寫,二是動作描寫。

心理描寫方面重點賞析瑪蒂爾德的七個“夢想”(從“這些東西,在別的跟她一樣地位的婦人,也許不會掛在心上”到“一邊帶著迷人的微笑聽客人密談”)。賞析方法是讓同學閉上眼睛,靜聽這段話的'配樂朗讀(配上富有溫馨情調的鋼琴曲,在多媒體教室播放),同學邊聽邊展開想象,讓主人公的種種“夢想”場景活現在自己的腦海中。然後教師抓住“夢想”一詞,問同學:“剛才我們美美地暢想了一番,感受到了瑪蒂爾德豐富的想象力。可作者為什麼用‘夢想’,而不用‘想象’或‘聯想’?”為準確把握“夢想”一詞的含義,可讓同學查閱《現代漢語詞典》(《詞典》上有兩個義項:①妄想,空想;②渴望)。查閱之後再問:瑪蒂爾德的“夢想”,是詞典義的第一個還是第二個?還是兼而有之?用上這個詞,表達效果好在哪裡?同學先自由討論,之後再抽請一兩個小組的代表發言。

同學發言意思如下:瑪蒂爾德的“夢想”,兩個詞典義兼而有之。首先,她是在“妄想”、“空想”,想象的事情不太可能實現;其次,她雖然是“空想”,可卻又“渴望”實現。這就表明了她的自不量力,預示了悲劇的必然發生。

動作描寫方面則重點賞析瑪蒂爾德“借項鍊”一節(從“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裡,說起自己的煩惱”到“她跳起來,摟住朋友的脖子,狂熱地親她,接著就帶著這件寶物跑了”)。賞析之前,教師先作個引子,以讓學生更好地欣賞品味:“莫泊桑的老師福樓拜在指導莫泊桑寫作時說:‘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麼,真正能夠表達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借項鍊’一節是作者描寫得非常精彩的片斷,其中有很多‘最準確’的句子,‘最準確’的動詞和形容詞。請各位好好欣賞,細細品味,並向同學介紹你的感受,讓大家共享。”欣賞品味時給他們較充分的時間,不能太倉促。時間差不多了,就讓同學自由發言(不點名,不推選),發言力求完整,教師不作插話。

同學的發言大意如下:瑪蒂爾德在試這些首飾的時候,“不知道該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還不斷地問著:“再沒有別的了嗎?”讓讀者充分感受到一個貧窮卻又對珠寶情有獨鍾的婦女見到日思夜想的珠寶首飾時特有的激動、驚喜。這種激動與驚喜絕不亞於一個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快要渴死的人突然見到一泓清泉時的心情。當她忽然發現青緞盒子裡的一掛精美鑽石項鍊時,高興得“心也跳起來了”,雙手拿著那掛項鍊“發抖”。她真是又激動又緊張。激動,是因為她發現這裡竟有如此精美的項鍊;緊張,是她很想借到卻又擔心對方不借給她。她把這串項鍊掛在脖子上,對著鏡子“出神好半天”——她發現自己配上這副項鍊太美了,美得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鏡中這位高雅迷人的貴婦人竟然就是自己,這不正是自己日夜夢想中的富貴形象嗎?現在竟然變成現實了!可是要開口借了,卻又顯得“遲疑而焦急”——擔心借不到,所以“遲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這種心情只有瑪蒂爾德自己才能真切地體會到。她的問話也特別講究:“你能借我這件嗎?我只借這一件。”這裡“這件”、“只”、“這”,三個詞必須重讀,才能體現她此時的心情。“這件”、“這”,強調自己對這串項鍊情有獨鍾;“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別無他求。她問得如此遲疑而焦急,如此講究問話“藝術”,是擔心對方不借給她。可沒想到對方卻爽爽快快四個字:“當然可以!”這可太意外了,她興奮得簡直要發瘋了,“跳起來”,“摟住”朋友的脖子,“狂熱”地親她,接著就帶著這件寶物“跑”了。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老師真傳的語言高手,場景不大,著墨不多,卻把一個愛慕虛榮的小資產階級婦女描繪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

上面賞析了瑪蒂爾德的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瞭解了她的性格,然後就可引導學生對瑪蒂爾德的悲劇根源展開討論:瑪蒂爾德為了一夜的狂歡,換來的卻是十年的辛辣,最後又得知項鍊是假的。那麼,造成主人公悲劇的根源是什麼呢?請用層層挖掘的方法找出一連串的根源,並依次排列。注意用文中的語句來印證自己的觀點。討論時以小組為單位,邊討論邊找相應的語句,用層層挖掘的方法將一連串的根源逐層清理出來,然後前後兩個小組互相辯論(全班同時進行),以進一步理清思路,取得共識。

全班同學經過討論,取得的共識如下(教師稍加潤色):造成瑪蒂爾德悲劇的根源是“極細小的一件事”;這“極細小的一件事”又源於她強烈的虛榮心;強烈的虛榮心又源於她錯誤的人生觀——“她覺得她生來就是為著過高雅和奢華的生活”、“她覺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為了這些”;而錯誤的人生觀又源於她生活的社會環境。在那個社會里,人們崇尚金錢,貪慕富貴(“我費了多大的力氣才弄到手……你在那兒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員”);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屬品——“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好像由於命運的差錯,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裡。”言外之意,美麗動人就應該有好命運,就應該嫁個好丈夫。在晚會上,“所有的男賓都注視她,打聽她的姓名,求人給介紹;部裡機要處的人員都想跟她跳舞,部長也注意她了”。受到男人賞識,她就覺得是最大的幸福。所以魯迅先生曾一針見血地說:“在女子充當男子附屬品的社會里,娘兒們的頸項上、耳朵上的鏈兒、環兒都是古代奴隸身上的鏈銬演化來的。它們好像是富貴的象徵,其實是苦難的標記。”可以說,主人公瑪蒂爾德個人的悲劇就是法國當時社會的悲劇。

第二步,進行創新性賞析,超越作者,衝破框框。

教師先作引導和說明:剛才我們領會了作者的創作原意。其實,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總會在閱讀時進行再思考、再創造,形成自己的理解。現在就讓我們超越作者,衝破框框,不受作者創作意圖的束縛,不受既定結論的影響,開展自由討論,來個“瑪蒂爾德其人大家談”,見仁見智,自由評說。每人先獨立思考,然後主動站起來亮觀點,找同伴,“拉幫結派”,再按觀點分組,由主動亮觀點者牽頭,讓同一觀點的人坐到一起去,共同研討,繼續完善自己的觀點,力求自圓其說。最後請每個觀點的領頭人上臺演說,闡述本組的觀點。

同學演說過程中氣氛活躍,掌聲陣陣。闡述的觀點多種多樣,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下面摘錄幾種正面觀點(以下表達借鑑了馬化宇、梅春燕老師的一些語言)——

“誠實守信”觀。有借必有還,當尋覓無果時,她和丈夫決定賠償。即使自己只有一萬八千法郎,買項鍊就需要三萬六千法郎,她也沒動過用假項鍊偷樑換柱、矇混過關的邪念,更沒耍起“項鍊已丟,無力賠償”、“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的無賴。她和丈夫的道德觀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用十年的心血償清債務,使朋友佛來思節夫人因禍得福,無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勞堅強”觀。瑪蒂爾德勇敢面對生活的不幸,“顯出了英雄氣概,毅然決然打定主意,償還這筆可怕的債務。”她辭退了女僕,租了小閣樓住下,幹起一切粗笨的活兒: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膩的盆沿上和鍋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雜貨店,爭價錢,受嘲罵,一個銅子一個銅子地節省艱難的錢。儘管十年艱辛使她變成了一個美麗不再、粗壯耐勞的婦女,但她用行動證明了她的勤勞堅強。

“純潔高尚”觀。晚會上,瑪蒂爾德高雅迷人,壓倒所有的女賓。所有的男賓都注視她,連部長也注意她了——這應該是她利用美貌改變命運的最好時機。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歡樂裡”,“陶醉於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陶醉於成功的光榮……”這表明,瑪蒂爾德來參加晚會只是為了展示美貌,讓自己唯一的“價值”得到承認。在那個金錢至上、道德淪喪的社會里,瑪蒂爾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賣靈魂和肉體,可她沒有這樣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潔的荷花。

“熱愛生活”觀。瑪蒂爾德社會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現狀,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和嚮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這反映了她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沒有悲觀厭世,更沒有自尋短見,而是用行動一步步努力地改善著自己的生活。她心裡始終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

討論結束後,教師對此進行鼓勵性小結:我們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既要深入領會作者的用意,同時又要敢於超越作者,衝破框框,學會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文學欣賞課,應該是浪費而富有創造性的,讓我們共同朝這個方向努力。

以上是筆者對《項鍊》一文的設計例說。本設計試圖克服目前文學欣賞教學中的四個弊端,一是忽視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師一人獨霸課堂,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欣賞;二是脫離作品語言,想當然地架空分析;三是以封閉式的標準化訓練代替開放性的多元化欣賞;四是隻追求表面上的熱鬧與花樣上的翻新,忽視文學教育的基本規律和科學內涵,務虛不務實。

當然,本文也只是一種不成熟的思考和嘗試。其實,每篇文學作品都可以有不同的教學設計,同一篇文學作品不同的人也可以有不同的設計,只要以人為本,有利於解放學生的心靈和智慧,讓學生的表現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盡情的釋放,就可算是成功的文學欣賞課。

*本文寫於2000年3月(根據1999年11月的一次公開課編寫),發表在《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雙月刊)。該刊系《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