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繪畫/書法

幼兒繪畫活動中心理問題

幼兒繪畫活動中心理問題

繪畫是深受孩子喜歡的活動,也是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透過繪畫活動,可以開發幼兒的心智。在幼兒的繪畫作品中,能夠展現出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反映了他們對周圍生活的感受。佛洛伊德精神學派的理論認為:孩子內心無意識的東西是從繪畫反映出來的。只要細心觀察幼兒的繪畫作品,便可以分析出他們的心理狀況、情緒波動,甚至潛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教師在評價幼兒作品時,一方面要從兒童的情趣、畫面是否豐富,是否體現孩子的創造能力入手,另一方面,還要透過畫面進行分析,以充分了解畫面所投射孩子怎樣的心理,只要發現異常的,有害的心理就要加以重視,並及時調整教育策略,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健康茁壯成長。

一、幼兒繪畫作品與幼兒心理的關係

幼兒都有繪畫興趣,有的更是情有獨衷。在繪畫過程中,幼兒通常都很投入,因而幼兒繪畫作品也是幼兒心態的真實反映。在幼兒的繪畫作品中,用色習慣和構圖特點,往往能夠映射出幼兒的心態特徵。例如:有的幼兒喜歡用冷色調,黑色、灰色充斥整個畫面;有的幼兒用色很單一,不會換色;這些用色特點通常反映出幼兒的情緒情感波動較大或比較喜歡沉默、獨處。還有的幼兒把人畫得很小放在一個角落,有的小班小朋友塗色居然能一點都不塗到線外,這類畫面往往表現出幼兒的膽小、拘束與不自信;有的幼兒的畫面上畫著一張張笑臉,太陽、花、草、雲都在笑,很可能這樣的幼兒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這就是“皮亞傑”的泛靈論的看法,整個世界充滿陽光;還有的幼兒在畫面上畫了許多東西,看起來豐富多彩,但他卻不能完全講述出來;而有的幼兒畫面上沒有什麼東西卻能講得頭頭是道。這些情況都說明,幼兒所接觸的環境,所具備的生活經驗,所具有的繪畫經驗是不盡相同的,個別存在心理問題,不敢說或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幼兒也大有人在。

二、幼兒的不健康心理及其成因

與他人接觸和交流,是培養幼兒健康性格成長的一個重要方面。影響幼兒與他人交往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種:一是有恐懼感,缺乏自信心;二是有攻擊性行為;三是有吮手指、撩衣服等神經性習慣;三是語言發展緩慢、口齒不清;四是性格孤僻、不願與人交往。

透過調查發現,這些不健康心理現象的形成,通常都與幼兒的成長環境有關。其成因如下:

1、有恐懼感,缺乏自信心的幼兒,大都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沒有交往經驗,有的幼兒在入學前班之前根本就沒有走出自己家大門口一步。

2、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在整個大家庭中是唯一的小皇帝,受到特別的寵愛,祖父母對其百依百順,家長們經常被孩子打但一聲不吭,甚至覺得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很有趣。還有的家長怕孩子在外面吃虧,讓孩子主動攻擊他人。

3、吮手指、撩衣服等神經性習慣的養成,主要是幼兒缺少安全感,父母教育不當。對孩子批評多,表揚少或工作忙經常讓幼兒獨自在家,還有的是家庭關係不和睦。

4、語言發展緩慢、口齒不清;除遺傳原因外,主要是家長忙於工作、家務、交往,對孩子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即使孩子出現語言發展有滯後現象也沒有及時帶孩子檢查矯治,還有一名幼兒好奇,學結巴,家長不以為然,天長日久竟出現口齒不清。

5、性格孤僻、不願與人交往;主要是父母與孩子接觸少,交談的時間不多,沒有交往體驗,或父母離異由父親帶養。

三、透過繪畫活動改善幼兒不健康心理

為了改善幼兒不健康心理,我們對幼兒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實驗研究,在繪畫活動中創設各種教育情境,以繪畫形式將目標與幼兒的需要相結合,寓改善幼兒不健康心理行為於繪畫活動之中,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1、 創造條件,以繪畫展覽的形式增強幼兒的自信力。

在日常生活中,本班幼兒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只要在室內活動,一部分幼兒就會選擇繪畫,每次教師讓幼兒畫自己的意願畫,大多數幼兒就能很快靜下心來,投入到繪畫活動中去。這是寬鬆的繪畫環境引起了幼兒充分的興趣,幼兒在這種開放的空間裡創新、創造得以體現,但一小部分幼兒起初並不願意繪畫。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充分了解到幼兒不畫的原因是:有的是對繪畫主題不感興趣;有的是不敢畫;於是就此問題我們就以繪畫展覽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在進行繪畫指導過程中,教師只需投來讚許的目光,驚訝的表情和動作,啟發性的語言和提示,如,“你們的想法真好,要是咱們一起來開個繪畫展覽,讓別人也能看到你們的所有作品,瞭解你們的奇特的想法,那就更好了。”於是大家一起動起手來,展覽佈置好了,迎來了許多來客,如此的關注,如此的'語言指導與提示,很快起到鼓舞和激發幼兒想象與創造的雙重作用。幼兒一旦成功,得到老師的表揚與激勵,就會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從而增加自信力。

2、 以反面主題畫的形式,對幼兒進行激勵教育。

幼兒年齡小,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尚處於發展階段。在交往中,當願望得不到滿足是,幼兒往往會出現一些攻擊性行為。如搶別人的東西,出手打人等;針對這種幼兒的行為,教師把幼兒的這種不良行為概括為一幅畫面,讓幼兒展開討論:這種行為對嗎?為什麼?你周圍有這種現象嗎?透過大家激烈的討論,讓幼兒深刻認識到這種行為的不正確性,並以“我喜歡的小朋友”為主題展開繪畫,讓幼兒充分發揮繪畫能力、大膽地表現自己的觀點。對於敢於表達、表述清楚、畫面豐富的,教師分別予以激勵性評價。如:“你真棒!”“畫的真好!”“你能像畫面中那樣做就更好了!”

透過反面主題畫的形式,幼兒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是非觀念更清晰了。同時強化了良性行為,從而潛移默化的改善了他的心理狀況。

3、 以實物獎勵的方法,促使幼兒互動和互相感染,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在閒暇或思考時容易出現不良行為:如吸吮手指、撩衣服、啃筆、掰橡皮等等。結合幼兒好模仿這一特點,對錶現好的行為給予實物獎勵、樹立榜樣。如在以“我的願望”為主題的繪畫展覽中,林春暉小朋友把畫面畫的非常豐富,在繪畫過程中沒有出現上述不良行為,還發明瞭“超級宇宙飛船”並講得頭頭是道,於是教師在鼓舞他的同時,獎勵了小星星,激發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幼兒與他一組共同學習他的良好行為。在他的帶動影響下,陳子浩等小朋友不良

行為比以前出現的次數逐日減少,由於精神的相對集中,也發明了“隱形宇宙飛船”等。在這種互動和感染中幫助幼兒改善了不良習慣的同時,幼兒的各種技能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4、結合運用多種評價手段,改善幼兒不健康心理。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能隨機抓住孩子的各種心理需要,掌握幼兒的心理發展狀況,才能把幼兒外在的行為轉化為內在的動機,從而達到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在這之中教師的態度是很重要的。首先教師對幼兒的繪畫作品給予肯定性評價,並帶動幼兒對其他小朋友的作品進行主動評價,如,在繪畫系列活動中,以“收購繪畫”的遊戲,引導幼兒對他人作品進行自主、客觀的評價,促使幼兒相互取長補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師在巡迴觀察和收購繪畫過程中發現收購點收購繪畫的價格差距很大,於是就問“收購員”,這個 “收購員”認真地說:“XX小朋友的畫顏色好看,他的畫價錢就高!XX小朋友的畫面太小,畫的東西少,要是下次得畫大些,畫面再豐富些作品價錢就可以給高了!XX小朋友畫得兩幅畫差不多,所以給的錢也應該差不多!”等。孩子們輕鬆自如地評價他人的作品,滿足了遊戲的願望,發展了自己的觀察能力、交往和表達能力。其次啟發幼兒進行自評,包括對自己的語言、行為、作品內容的評價,使幼兒主動對照別人的作品模仿、借鑑,學會了客觀地評價自己;再次,在互評的過程中,為遊戲的發展,遊戲內容的增加,遊戲材料的豐富,遊戲主題的擴充,遊戲形式的完善等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透過多種手段的運用,幼兒不斷改善不健康的心理狀況,逐漸在評價過程中認識了自己和他人,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遊戲的興趣越來越濃,對集體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

四、結語

教師應注重對幼兒的繪畫作品的分析和思考,從中發現問題,正確地評價分析,並及時予以解決。

透過創設的各種情境的繪畫活動,幼兒在創設激情引趣的教育情境中善想,創設解決問題的教育情境中善學,創設探索實踐的教育情境中好問,創設交流分享的教育情境中合作,經過半年的實踐,室內環境日漸豐富多彩,心理氛圍日漸寬鬆和諧,本班幼兒前後心理健康程度有了顯著的差異。幼兒在積極的探索中主動學習,進一步萌動激勵了幼兒的創造興趣,表明了透過繪畫這種手段不僅能改善幼兒不健康心理,而且還是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拓展幼兒的思維空間、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