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言文教學的問題及教學思路轉變論文
一、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特殊性及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中學語文的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而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文言文教學生只承擔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至於聽、說、讀並沒做要求。換而言之,中學語文並不需要學生寫文言文,說文言文,運用文言文進行思維,這是文言文特殊性的方面。
(一)中學文言文特殊性使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學教法方面,首先,教師通常從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文章翻譯、文章結構、思想主旨等方面教授文言文。學生是被動的接受;其次,老師偏重於對課文內容及寫法特點的講授。這種與現代文毫無區別的教法,不利於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再次,一些教師過於強調文言文與現代文教學的不同,幾乎把文言文當做一門外語來學。因此,一切方式方法都與現代文教學不同。教材內容方面,由於字義障礙,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的情況比較普通,學生對文言文所處的時代環境比較陌生。學生不太熟悉,容易誤解;在學生心理方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各種困難,常常使他們望而生畏。這是因為缺乏語感基礎,不能直接以文言文為媒介進行思維,學後也少於應用,容易遺忘;在教師方面,大多數教師還是以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為主,再加上在考試機制的壓迫下,教師一味要求學生識記而沒有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這些問題,我覺得應該對文言文教學進行改革,轉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勢在必行。
(二)把課堂交給學生,鼓勵學生討論質疑,教師解疑。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注重逐字逐句的翻譯。雖然字字落實,但沒有重點,沒有結合學生實際,老師上得口感舌燥,學生聽課質量卻不高。改進教法才是實現有效課堂的根本途徑。第一,重視學生自主閱讀。學生在自主閱讀時,利用工具書,結合課後註釋和已學過文言知識,自由討論和交流,在有疑問的地方做上標記。第二,教師將重難點語句提煉出來,由學生自主解釋、翻譯、探究、評價。老師只是對其規律性東西加以點撥指導。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下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重要的知識在討論中得到強化。
二、在識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字詞的推斷能力
第一,根據以往學過的相同實詞義來推斷,用“代入法”。“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愛”作何解釋?可以聯想所學的“愛”的幾種義項來試“代入”:1、愛護,“使秦復愛六國之人”(《阿房宮賦》);2、憐愛,“而臣衰,竊愛憐之”(《觸龍說趙太后》);3、吝惜、“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論》);4、喜愛,“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宮賦》)以這幾項試“代入”其中,譯為“喜愛”,文意貫通,符合語境。第二,語法結構推猜。文言文中有許多上下句語法結構一致的句子。有主謂結構,有動賓結構,有偏正結構等。可以根據這一語法特徵來猜測詞義。例如:“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過秦論》),根據句式結構相對這一特點,“據”和“擁“相對,都是動詞,“固”也應和“地”相對,“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詞,由此推斷“固”也應該是名詞,所以“固”譯為“險固的地方”之意。第三,根據語境推猜。有的詞義要根據上下語境來推測其意義。“酈道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根據對上文的理解得知,酈道元對石鐘山名字的由來,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在觀點的闡述上還不夠詳盡,因此,“言”可以推斷出是“敘述”的`意思教是為了不教,教師更應該傳授方法技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才是真正的學懂學會。
三、在識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歸納整合的能力
散亂的知識點若不加以歸納整合,學生學習也只會是“填鴨式”的學習,顯得散亂,繁雜。學會歸納總結,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名詞活用為動詞為例:1、“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2、“辱而逐之,折而族之”。(《原謗》;3、置人所置罾魚腹;4、“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師說》)。5、“趙王之子孫侯者”。(《觸龍說趙太后》)。6、“火尚足以明”(《遊褒禪山記》)。7、“公子怒,欲鞭之”。(《晉公子重耳之亡》)。8、“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察今》。首先,讓學生解釋加點字,並把這幾個詞聯絡起來,悟出規律,老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總結:兩個名詞相連,必有一個活用;結構助詞"所"字之後的名詞活用;名詞後直接粘附一個語氣詞,活用;連詞“而”(以、且)前後的名詞活用;代詞前面的名詞活用;狀語(不)後面的名詞活用;能願類詞語“能、欲、可、當”等後面的名詞活用;被結構助詞“之”取消獨立性的謂語上的名詞活用。除此之外,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文言現象也是有規律可循的。經過系統條理的歸納整合,學生加深了理解,積累識記也更方便了。
四、從課內走向課外,培養知識遷移的能力
高考考綱要求現學現用,形成自我閱讀理解能力。所以培養學生文言知識和能力的內外遷移很重要。教學中,在學習新文言篇目時儘量巧用已學過的文言文作品。讓學生對照閱讀,例如:學《過秦論》時,可與《六國論》進行比較閱讀,做到知識和能力的拓展遷移,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自然而然的提升。
五、以傳統空洞的字詞講解變成落腳文字尋找資訊點
新課標要求訓練學生“篩選並提取文中重要資訊”的能力。老師的分析不必面面俱到。在上《歸園田居》這課時,我提出了一些思考題:1.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麼?(:“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2.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裡?(“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3.到家後衣食住行的閒適有從何看出?(“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這樣學生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思想有了較深的感受。教學過程中,這幾種方法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結合、無為補充。教師傳授給學生規律性的東西,學生輕鬆學習文言文的同時,能力及效率也大大的提高。轉變教學思路,建構有效課堂,讓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下學好文言文作者:李傑 單位:雲南省昆明市嵩明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