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教材的社會心理思考論文
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大部分文章是很美好並且有積極的教育意義的,但是如果對課文內容留心觀察並且進行系統的分析不難發現,很多文章都存在著一些特定的傾向,這些傾向又是和當下的社會心理有著緊密的聯絡,引起人們對其展開深層次思考與探究。本文談談小學語文課文內容的社會心理,從三個方面對於課文內容從心理學層面展開剖析。
一、成人化傾向
成人化傾向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體現較為明顯,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小學語文課本中描繪的很多場景或者生活情境是和成人有關的,《奶奶的白髮》、《陳毅探母》、《好學的爸爸》、《孟母教子》等,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這些文章中描述的都是成年人的日常活動或者是成年人的一些感觸,讓學生適當接觸並瞭解成年人的世界確實是有必要的,但教材在編排上不能朝這個方向過度傾斜,畢竟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還不太成熟,這些內容不僅理解上不太容易,也很難讓小學生產生共鳴。另一方面是小學語文課文前後對小學生提出的一些要求過高。對小學一年級學生,要求“說一說奶奶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白髮”,要求二年級小學生回答“清潔工人為什麼那麼激動”,要求三年級學生理解“臥薪嚐膽”的含義,以及要求四五六年級學生的一些問題,都有一定的難度,這些問題即使是成年人也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
成人化傾向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體現是較為明顯的,這也是課文內容社會心理的一種直觀反映。就像現今的很多家庭教育中,對小學階段的孩子,父母最常提出的一個要求就是要孩子“懂事”,父母期待年齡尚小的孩子能夠明白各種事理,能夠對於成人世界有更好的理解及領悟。這種要求並不是完全沒有合理性,但這種要求應當適度。這個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在學校教學中,除了要讓他們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讓他們對成人世界有一定層面的理解與認識,培養好奇心及創造力,還要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鍛鍊與提升,這才是更有價值的。在小學語文課文內容的編排上這一點並不能得到明顯的體現。
二、偉人化傾向
偉人化傾向在課本中也有一定程度的體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關於人物生平、人物事蹟描述的文章不在少數,其中大部分人物是中外偉人,對他們進行讚揚與歌頌。無論是他們身上具備的各種優良品質,還是他們與命運的頑強抗爭,抑或是他們為人類做出的傑出貢獻。這些內容是非常正面的教學題材,但是對非常純真的小學生而言如果過度給他們灌輸一些單一價值觀則不是太有必要。課本中的很多文章,如《諾貝爾》、《海倫·凱勒》,都是對偉大人物的讚頌,對他們身上表現出的精神的弘揚,《虎門銷煙》、《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也是很典型的對偉大人物的歌頌篇章。偉人化傾向在小學語文課文內容的編排上還是比較突出的。
偉人化傾向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出現是非常值得探討的一個社會問題,這和中國當下的整體社會形態不無關係。在我們的社會教育中不難感受到,對偉大人物的歌頌色彩是非常濃厚的,對於成功、成才是非常看重的,偉人在我們的社會中基本都是以絕對正面的形象存在,能夠感受到的也是對他們的絕對歌頌與讚揚。偉大傑出的人物身上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可以成為小學語文的教學素材,但是對於這種歌頌以及對人物的正面渲染應當適度,小學生到高年級後已經可以讓他們明白看問題應當從多角度、多方面展開,理解與認識一個人或者一個人物也是一樣的。同時,也要讓他們意識到所謂的偉人不過也是平凡人,每一個人某種程度上其實應當是平等的,語文課本中的這種偉人化傾向是對這種平等的一種明顯的.打破。
三、男性化傾向
男性化傾向在小學語文課本中也是體現較為明顯的。《司馬光》、《魯班和櫓板》、《梅蘭芳學藝》、《孔繁森》、《沉香救母(一)(二)》、《哪吒鬧海》、《少年王勃》、《李廣射虎》、《徐悲鴻勵志學畫》,都是對男性人物的介紹及頌揚,在語文課本人物類教學素材中男性人物的文章以絕對優勢多於女性人物的文章,這一傾向在課本中體現是非常明顯的。這種性別的不平衡或者說性別偏見是千百年來我們的社會及文化的產物,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社會問題。
性別歧視是當今全社會都在致力逐漸轉變的一種社會觀念,然而,它並沒有在小學語文教學素材中得以體現。語文教學不僅應當傳授給學生必要的知識,還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性別平等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小學語文課本在編排上應當讓這種價值得以體現,這應當成為課本內容增減或重組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
對於現今的小學語文課文內容展開深層次的探討及剖析不難發現,課本內容在選編上存在著某些明顯的傾向,無論是成人化傾向、偉人化傾向還是男性化傾向,嚴格來說都是不太合理的。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價值觀及人生觀,而語文課本內容在選編上表現出的這些傾向對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無疑會構成阻礙,這些問題應當受到關注,應當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