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淺談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

淺談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範文

感悟,既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項重要目標,又是學生學好語文的一種基本方法。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說過:“……對於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瞭解力,換句話說,對於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言感悟’。”所謂“感是對語言的直接接觸和感受,整體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徵;“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閱讀材料的內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等方面的深層把握和領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徵。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語文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感悟過程。因此,閱讀教學必須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葉老認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一個人即使不預備鑑賞文藝,也得訓練語感,因為這於治事接物都有用處”。呂淑湘先生也曾經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切切實實地加強學生的語言感悟訓練。那麼,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去感悟語言文字呢?

一、採用比較朗讀法。

比較朗讀法,是將課文中一些精妙的語句作適當的調整,然後引導學生將調整後的語句與原句進行比較朗讀,教師不作多講,只讓學生在朗讀中意會,在比較中感受,透過比較朗讀,訓練和培養學生怎樣去感悟語言文字。使學生的語感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葉老說:“學習語文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由此可見,朗讀在閱讀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如《草船借箭》一課中的第一句話: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裡很妒忌。我們可將句中的“挺”“很”去掉,改成“周瑜看到諸葛亮有才幹,心裡妒忌。”然後比較朗讀進行品味。學生便會從“挺”“很”兩個詞語中感悟到諸葛亮的才幹不是一般的才幹,而周瑜的妒忌也不是一般的妒忌。又如:《將相和》一課中有一句話:“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改成“秦王我都不怕,不會怕廉將軍。”雖然它們表達的意思一樣,但透過朗讀比較,學生便能悟出它們表達的效果不一樣,“有比較才有鑑別。透過比較,學生可以很容易揣摩出課文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精妙,從而培養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

二、運用多媒體訓練法。

在現代教學裝置普及的今天,多媒體的運用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猶如化妝品之於美女。恰當施妝,使美女更美。然而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學所起的作用,其實不止是點綴如漂亮服飾,還可能成為渾然一體的血肉——即教育的資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善於利用多媒體文、圖、聲並茂的特點,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課件,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幫助學生感悟課文語言而又不僅僅是感悟課文語言。比如:《鳥的天堂》是這樣描寫作者第二次經過鳥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如果只是幾隻小鳥的叫聲學生也許還能想象,然而不可計數的不同種類的小鳥在同一棵大樹上活動、嗚叫,那熱鬧的場面對於沒有到過鳥的天堂的學生來說,只通過語言文字來感悟是困難重重的。因此,在這時候,恰到好處地出示一段小鳥天堂的錄影,看到那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聽著那百鳥齊鳴,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此時,學生無不驚之嘆之,陶醉其中,渾然忘我。看後,讓學生交流感受。學生個個有感而發,興趣盎然,自然而然地培養了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多媒體輔助教學能使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生動 、形象、有趣,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的“雙邊”活動中,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的有力武器。例如:《田忌賽馬》一課,教學時,透過多媒體動畫演示了田忌與齊威王的第二次賽馬過程,還是原來的馬,只是調換一下出場順序,結果就不一樣。之後,我並沒有作過多的講析,而是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這樣,既讓學生感知了課文的思想感情,又培養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悟。

三、聯絡生活實際體驗法。

研究證明,人們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和對生活的敏銳感受緊密相連。教學時,教師若能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就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影象逐漸鮮明具體,進而入情入境。

《第一場雪》中有句話這樣寫著:“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堆滿了蓬鬆松、沉甸甸的雪球。”“蓬鬆松“沉甸甸兩個疊詞,生動具體地描繪了雪落枝頭的情態。教學時,可啟發學生聯絡平時在電視或掛圖中看到的雪景來理解,對於“蓬鬆松”的雪球怎麼是“沉甸甸的這個似乎矛盾的問題,更應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來理解。如棉球是蓬鬆松的拿在手上不會感覺到沉,但將一團棉球放在一張薄薄的紙上,它卻是沉甸甸的。聯絡這個生活經驗,再讓學生到臺上親自演示,這樣學生就能正確而生動地理解到,那雪球是堆積在承載力很小的樹葉上的,所以會讓人感到沉甸甸的。

四、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法。

一篇篇課文都是由詞和句組成的,因此,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學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感受力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對詞句進行比較、揣摩、欣賞,不斷提高其對語言感知的敏銳程度。如《荷花》一文中有一句“……荷花在這些大圓盆之間冒出來”,對於“冒”這個關鍵字, 可引導學生用其它詞來替換。如“長”“伸”等,用哪一個更好呢?在對於這些詞的討論、比較中學生體會到:因為荷花葉子多,“挨挨擠擠”的,所以荷花只能從中冒出來;“冒”不僅寫出荷葉數量之多,還顯示出荷花的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又如《窮人》一課中寫道:“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可先引導學生找出“熬”字的近義詞,“捱”“挺”等,讓學生更換後對比朗讀,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從這個“熬”字不但體現了漁夫為了撫養鄰居的孩子,準備過更艱苦

的日子,準備付出更多辛勞;也體現了漁夫與妻子桑娜同樣有著一顆甘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高尚的心。透過這樣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品出了精妙詞語的個性特徵,咀嚼出了它的神韻。

在課文中,像這樣經過作者反覆推敲,仔細琢磨才使用的詞句有很多,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採用換、補、調、丟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細細體味,從而在心靈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促使語感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