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的教學案例
一、案例由來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語文教學觀念有了深刻的變革,教師的角色定位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在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成為了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方式,教師與學生許多時候會處在同一平臺上共同探討問題,互相啟發思維,真正體現教學相長的原理。
二、教學活動
《故都的秋》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之作,但由於作家寫作此文時正是亂離時代,作家本人又具有憂鬱多情的特點,所以本文籠罩著淡淡的哀愁漠漠的感傷。文化底蘊十分淡薄的中學生讀起來未免隔膜,難以體味文章的妙處。我在教學此文時,儘量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品味感悟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具體步驟是:
第一步,合作學習,自由討論:
本文以寫景見長,“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是文章的重要特點。因此,我一開始就引導學生把目光集中到第3……11自然段,具體感知景物“清靜悲涼”的特點。首先,我把學生分成兩大學習組,大組內又以六人為一小組,每組推出中心發言人,接著,明確學習任務:
第一組,調動各種感覺器官,“觀秋色聞秋聲品秋味”,標出呈現色彩的景物,劃出傳遞聲響的物名。
第二組,開動腦筋聯想想象,“遊景點題畫面感秋意”,看看郁達夫帶領我們遊覽了那些景點?給每幅圖景題一個恰切的名字。
然後,各小組同學對面而坐,一邊讀一邊勾畫圈點討論,我則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與學生平等地討論問題,交流意見。
第二步,交流成果,互相促進:
討論時間持續了十多分鐘,各個小組已完成了學習任務,作好了發言準備。我讓各小組依次發言,中心發言人都能以“我們一致認為”或“我們小組的研究結果是”等等作為陳詞的開頭,充分體現集體的智慧與合作的成果。如有一組沒有陳述詳備,其餘各小組馬上補充修正,甚至反駁,課堂氣氛熱烈而民主。小組合作互動探究
第三步,相機點撥,突破難點:
學生的感知雖然豐富,但還膚淺,大多停留在寫景表層,不能深味“以情馭景,以景顯情”之妙。“觀秋色聞秋聲品秋味”一組,準確地勾畫出了呈現秋色傳遞秋聲的詞語,也感知到了秋雨中的風聲,人聲裡的秋色,甚至還讀懂了作家用冷色為主調,以聲響襯寂靜的手法,可是,對作家純以主觀感覺攝取景物的.寫作特色,還不能體會到,我讓女生以純淨緩慢的語調,輕聲朗讀“北國的槐樹”一段,然後再讓學生呈現景物的本色,學生豁然開朗:這故都的秋景是郁達夫先生眼裡心裡的秋景,並不是故都客觀景物的真實描繪,“以情馭景”這一難點迎刃而解。“遊景點題畫面感秋意”一組,不能解決的問題是“題畫面”,所題的名大多是“秋花圖”“秋槐圖”“秋果圖”等客觀景物的再現,未能體現“以景顯情”的寫作特色。我點撥:“《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在給自己住的怡紅院題名時頗有深義,園裡海棠芭蕉,紅綠映襯,別人題‘崇光泛彩’‘蕉鶴’,他卻題‘紅香綠玉’‘香’與‘玉’歷來都用來稱指美麗的女子,這個名字就蘊涵著賈寶玉對天下女兒的憐惜與愛護。我們從你們的命名中看得出作家的情感或是品位嗎?失去了人的活動,再美的景緻也會黯然失色啊”。這時,一個學生馬上把秋花圖改成了“靜對藍朵”,並解釋說:“這個畫面以藍色這種冷色為主,憂鬱而悲涼,‘靜對’是人的活動,表現對藍朵的愛,又讓人聯想到人的孤獨與感傷”。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我也為這個學生的認知與感悟驕傲,同時向大家承認這是自己也沒有想到的一個好題名。
第四步,教師參與,平等交流:
以前的課堂教學,學生的活動總是受老師的掌控,教師想盡辦法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自己設定好的問題中來,步步引誘學生說出與自己一致的答案,似乎只有這樣的課才算成功。以板書為例,要是學生與老師意見相左,老說不出老師想要的那個詞,老師就會反覆誘導,來回糾纏,弄得師生都筋疲力盡,往往收效甚微。
在這個課堂中,我把自己放在學生的學習夥伴的位置上,我說:“同學們從兩種不同的途徑,感知了故都之秋清靜悲涼的景物特色,體味了本篇‘人景合一’‘主客觀一體’的寫作技巧。學了本文,也有自己的體會與感悟,讓我也來發表發表意見,好嗎?”學生感到特別親切,我接著說:“老師用了兩副對聯來概括故都秋景,供大家參考:
葉底花間冷冷秋色,牆頭屋角寂寂秋聲;
風聲雨聲蟬聲幽靜,日影月影柳影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