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訓練的教學案例
作文訓練的教學案例
一、教學內容:
寫最熟悉、最動情的東西。
二、課時:
一節課。
三、教學目的:
1.瞭解寫最熟悉、最動情的東西的意義;
2.要寫具體,寫出情意。
四、教學設計:
1.指導閱讀教材,抓住內容要點。
2.組織討論。(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發言。)
(1)為什麼要從自己最熟悉、最動情的東西寫起?(對舉手發言的同學熱情鼓勵)
因為有內容可寫,而且能寫得具體、生動、有感情。最熟悉、最動情的東西是自己所親身經歷的,有真體驗,真感受,能寫得見人見物見精神,能繪聲繪色,生動描述。文學是脫離不開一個人的實際生活經歷的,即使是作家,也只有寫他們最熟悉的事物,才能寫出好作品來,我們寫文章也是如此。
(2)怎樣寫好最熟悉、最動情的東西?
要善於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用心感受。一件細微的小事,一句動人的話語,一個細緻的動作,一處獨具特色的景物,都能引起人們的某種感受,成為寫作的契機和切入點。要有再現客觀事物和表現主觀情意的能力,所謂再現客觀事物,就是把所見所聞的客觀事物,如實地再現出來,形象地描繪人物和事物的狀貌,清楚順暢地表述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發生的過程,讓讀者也有所感知。表現主觀情意,就是要寫出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意旨。凡是優秀作品,都是感於物而動於情的有感而發之作。文章不是無情物,人們說,沒有情意的作品好像是泥胎、木偶、紙花,這是不無道理的。
3.例文借鑑。
下面選兩篇初一同學的作文供參考。這兩篇作文,一篇寫同學,一篇寫老師。兩篇文章都是寫熟悉的事、動情的事,不僅寫得具體,而且寫出了情意。類似文章中的事,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會遇到,我們不也可以寫出來,而且也能寫好嗎?
例文一
我的新朋友
從小學走人中學,我告別了舊時的夥伴,走進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初一(3)班。這個新組成的集體對我來講是那麼陌生。這裡都是新的老師、新的同學,使我感到十分生疏和寂寞。
9月1日參加完開學典禮,我們便回到班裡坐著聽班主任曹老師說事情。一會兒,曹教師說:“下面你們抄一下課程表。”我忽然一驚,哎呀,我忘記帶紙和筆了!報到那天老師還提醒我們了呢,可是我還是忘記了。不抄課表,怎麼知道上什麼課呢?我想著,汗珠慢慢順著我的臉頰往下流。
“怎麼了?沒帶紙?”我被一聲細小的聲音從失望中拉了回來。我一看,說話的是我的同桌。
“嗯!”我無可奈何地點了點頭。她聽了馬上從她那漂亮精緻的小筆記本上撕下了紙,又從鉛筆盒中拿出一枚圓珠筆:“給你。”
我驚訝地望著她:我們並未相識,我感激地對她點了點頭,並且說了聲:“謝謝!”
就這樣,我對我的同桌——那位熱心幫助我,而我又不知道她姓名的小女孩產生了好感。
開學兩天了,這兩天中,我跟我的同桌交上了朋友。
第一天上課時,老師在黑板上寫字,我坐在最後一排往前看,總是模模糊糊的,很多字都看不清。這回我又著急了:這可是筆記啊!我抄不下來,回去怎麼複習啊!我不禁扭頭看了看我的同桌,她正低著頭專心致志地寫著。這可怎麼辦?我又扭回了頭。突然,一個寫著工工整整的字的本子,推到了我的面前。我一扭頭,又是她!那個梳著長辮子,文
文靜靜的女孩。我心中充滿感激地抄完了筆記,把本還給了她。下了課,我對她說道謝的話,她卻說:“謝什麼,我們是同桌。交個朋友吧!”我非常願意,滿口答應了。這樣,我們兩個就成了新班級裡的新朋友。我們彼此介紹後,我也知道了她的名字——李伊娜。
我為我能有這樣一個好夥伴而高興。我相信,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們彼此間的幫助會更多,我們彼此間的友誼會更深厚。
討論:
1.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這篇文章寫的“小事”嗎?
(提示:從各個方面想想,儘量回憶印象深的觸動自己的一些事。)
2.你準備怎樣把它寫出來?
(提示:想到了一些事後,確定自己要寫的一件或幾件事。想清楚具體情景。整體把握事情的過程,當時自己的情況,對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把要描述的地方捕捉住,就像這篇文章所寫的那樣。將客觀事物和主觀情意結合起來,寫出來的事情才有動人之處。
例文二
一位老師
你見過這樣一位老師嗎?她總是習慣地雙手背在身後,出現在教室裡。不瞞你說,這位被同學們稱為不像“老師”的英語老師,是與我們初一新生——同人校,剛剛開始教書生涯的汪老師哩。
汪老師她真有趣。上課時像個朋友,下課時像個夥伴。在我們班同學的眼裡,她可真不像個“老師”。不信,你們看——
“小皮球,香焦梨,瑪莉開花二十一……”,在我們女生跳皮筋的行列中總少不了她——那個笑得最開心,跳得最來勁的大朋友。別看她比我們大八九歲,可不仔細看,一點也看不出來,她竟是個老師。
“汪老師,您怎麼分到學校來了?”“怎麼,不歡迎?”她像朋友一樣跟我們談到她的同學大多數分在外企行業,不少出了國……然而她卻選擇了當教師這一行業。“我喜歡英語,得益於初一老師的啟蒙,在最重要的基礎學習階級,老師為我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那時起,我就暗暗下定決心,要像我的老師那樣,做一名好老師。”汪老師真誠地說。
說我們的汪老師不像個“老師”,你可別以為她光跟我們玩,談起教學,她的“花招”可多了。聽錄音,看錄相,唱英文歌曲,用英文給我們講故事,組織我們演簡短的英文小品,還給我們佈置英語口語作業,……為了鼓勵我們多說愛說,她還專門設定了紅、白牌,像足球比賽上的裁判員一樣,紅的以示表揚,白的以示批評……現在,我們班同學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可高了,期中考試,我們班的英語成績在全年級名列第一(汪老師只教我們一個班),汪老師高興得兩個晚上沒睡好覺,這不能不說我們汪老師教學有方吧!
有一次,我的英語考試成績不夠理想,心裡非常難過,——連幾天都悶悶不樂的。作業本發下來,只見裡面夾著張紙條,上面寫著:
我一直認為你是一個好學生,上課發言積極,發音也很準,這次沒考好,一定有什麼原因,讓我們一起找找問題的所在,好嗎?
你的大朋友
這張紙條像一股春風溫暖著我的心,現在我把它貼在我的日記本上,作為動力,催促我上進,勉勵我向前……經過汪老師的不斷幫助,和我不斷的努力,我的英語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
說起這位不像“老師”的老師,話兒沒個完,不過,我想,說到這裡,你一定了解我們的汪老師了吧?你說她像不像個“老師”?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
討論:
這篇文章寫的一位老師,為什麼給我們的印象深?
(提示:這位同學寫出了這位老師的特點。他選擇了這位老師幾件突出的事:和同學一起跳皮筋;教學的“花招”;關懷自己、寫紙條溝通思想等。這些都是自己熟悉的動情的事。
作者沒有籠統的、空洞的敘述,寫的都是具體的情景,有老師的動態、言談以及內心獨白,因而這位教師的形象,活脫脫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作者把自己的獨特感受表達了出來,(在文章中處處可以讀到表達這種感受的語句。)這種感受也傳染給了讀者。文章末尾問道: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自然也就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