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思維教學案例
一、課堂實錄(講讀課)
教師:我們上一節課瞭解了課文的相關知識,通讀了課文,大家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產生了很多想法。這節課我們就課文的思想內容來共同探討,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見解。
學生:老師,這篇序言讀起來,怎麼跟其它序言不一樣呢?
教師:你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上節課我們談這個問題時,你忙著寫筆記,沒聽到,是吧?(學生笑)劉陽,你來給說說。
學生:《<寬容>序言》跟一般序言不同,很像一個寓言故事,而敘述的筆法既像散文詩,又像哲理性散文。文章的寫法是多樣性的,我覺得這篇序言是採用形象化語言來說理,含蓄,耐人尋味。有滲透著作者主觀情思的意象,有能引人身臨其境的意境,有鮮明生動的語言,也有啟人睿智的哲理。深刻的思想與儘可能完美的形式結合,使得這篇序言成為人類文化中的瑰寶。
(提問的學生表示同意)
學生:老師,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課文裡的先驅者?
教師:你們對這個先驅者有什麼看法?
學生: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因為最後他被守舊老人和山民用亂石砸死了。
學生:那什麼是悲劇呢?
學生:就是人死了。(學生笑)反正是結局不好。
教師: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悲劇是人的偉大的痛苦,或者是偉大人物的滅亡。魯迅認為,悲劇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恩格斯認為悲劇衝突的本質是“歷史必然的要求與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而形成的。悲劇的美學本性,在於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實踐主體,暫時被否定,而最終被肯定。序言中的先驅者是一個英雄般的人物,他具有所有英雄人物所具有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從容赴死的氣概。在那個封閉的山谷社會里,他面對的是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雙重懲罰,他靠著百折不撓的毅力,躲過了大自然的劫難活著回來了,但面對守舊老人的律法,他死在了山民的亂石下,他是一個悲劇性的英雄人物。
學生:那麼,先驅者為什麼註定是悲劇人物?
教師:堅持真理,捍衛真理,為真理而生,為真理而死,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樣的思想先驅者的命運不外乎三種:一種思想是與時代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穩當,儘管名聲大噪,轉眼之間就有可能化作明日黃花;一種思想是超前半步,屬於不乏新鮮,也不乏風險,然而,當舊思想的衛道士們正要掄起大棒剿滅它時,它卻已被社會前進的腳步裁判為真理;一種思想是領先百家,超越時代,註定要被視為異端邪說,大逆不道,常常要等上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為後來者逐漸認識、接納。你們能舉出一些例證嗎?
學生:布魯諾。當時的人不承認他的學說,尤其是教會的人對他深惡痛絕,所以把他燒死了,但事實已經證明他的學說是正確的。
學生:馬寅初因為他的《新人口論》,也受到了批判,他的遭遇也可以作為《<寬容>序言》中的一個例證。五十年代初,人們正為人口高速增長而大唱讚歌時,馬寅初卻以他超前的眼光指出:“人口多,就是我們的致命傷。”但是《新人口論》生不逢時,在極左的狂熱中,在陳伯達、康生一夥的煽動下,全黨全民共批之!註定了馬寅初及他的《新人口論》的悲劇性結局。
教師:非常好。看來你知道許多事情。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事實,大家課下還可以查詢一些這方面的事例。我們還應該再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況?
學生:環境造成的。
教師:為什麼?
學生:那是“無知山谷”,周圍有“永恆的山脈”,溪谷是“深邃破敗”,山脈是“昔日的荒山”,這樣惡劣的環境能有什麼好事?(大家笑了)
教師:你能結合課文的描述來分析,我真的很佩服你。哦,語文課代表,你來補充一下吧,
學生:課文描寫的“無知山谷”是有深刻含義的,自然環境的惡劣造成了封閉落後,也造就了山民們的愚昧無知,於是他們妄自尊大,故步自封,不思進取,閉關鎖國,夜郎自大。可怕的是他們十分滿足於這種落後的生活狀態,更可怕的是他們迷信於控制他們思想乃至於一切的守舊老人。越閉塞就越是落後,越落後就越是閉塞,他們已經陷入了這個怪圈。餘秋雨在他的一篇散文中說過這樣一句話:“閉塞是諸惡之源,因為閉塞增添了生命與生命之間的盲目的對抗性和互傷性……”我覺得正是這種閉塞的環境才造成了這樣的悲劇。(學生鼓掌)
學生:老師,那作者是不是希望今後不管何時何地都不要再發生這樣的悲劇?
學生:不對,我在網上查到這篇文章的有關資料,它概括的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寬容,反對迫害先驅者,反對以愚昧無知、頑固兇殘的態度扼殺真理。寬容的政策才能使真理得到發展,人類追求真理的力量是不可阻擋的,真理的先驅者是可敬的。我同意這種說法。
學生:老師,你的看法呢?
教師:我也同意。可以簡括為:提倡理性,寬容異見。
學生:那對錯誤的也寬容嗎?
教師:你是不是認為寬容要有分寸,對正確的我們應該寬容,對錯誤的我們不能寬容?
學生:對呀,錯誤的我們也寬容,那不亂了嗎?
教師:先不要給自己設下思維陷阱:一切都可以用正確和錯誤來劃分。如果那樣的話,正確的不需要寬容,贊成就行了;錯誤又不能寬容,寬容豈不是沒有了物件?那寬容也沒有了存在的意義。我們要注意的是:因為認識事物的侷限性,因為判斷標準的主觀性,你不能夠憑自己的標準去判定某一見解是正確的,某一個觀點是錯誤的。如果你認識不到這一點,難免就會陷入到“無知山谷”中去,成為“無知山谷”中的一員!大家可以聽一聽胡適在寫給陳獨秀的一封信中說的一段話:“因為爭自由的惟一原理是異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眾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眾人之所非者未必真非。爭自由的惟一理由換句話說,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異己的意見與信仰,……”我認為胡適的話是正確的。課文中的“無知山谷”,有一個判斷事物的標準,那就是古老的律法。他們憑著這個標準去“公審”,去殺人,他們不知道自己殺死的是生活的創新者,生命的拯救者,沒有良心上的不安,他們還認為自己在做著維護千年律法的偉大事業。這是很可悲的。房龍談到的寬容沒有附加條件,尤其不可以憑“正確與否”去判斷。你認為呢?
學生:寬容異見,尤其是寬容你認為不正確的意見,寬容你不理解的人,我覺得應該是這樣吧。
學生:對呀,網上不是有這樣一句名言嗎?“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對異見者是否寬容,這是專制和文明的分水嶺、試金石。讓“異見”共存,在爭論中辨偽,學會寬容,善待異己,在人生乃至人類進化途中才不至於走向極端與歧途。我們學了近代史知道,民國初年,北大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導下,實行“相容包並”的制校方略,才有了歷史上最為生氣勃勃的發展;我們中國今天的社會比中國歷史上任何時候更具包容性,小如言論與學術自由,大如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都提倡求同存異,提倡多元,才形成了今日之生機勃勃、繁榮昌盛的局面。
教師:你說的真好!
學生:老師,在生活中你能寬容別人對你的傷害嗎?
教師:你這個問題提的真具體,(大家笑了)我對這個問題是什麼態度呢?現在我發給你們一篇文章,選自2003年第5期《散文選刊》,題目是《把傷害留給自己》,大家在課下好好讀一讀,我的回答就在裡面。
二、案例自評
在語文教學的活動中,師生圍繞著一個話題,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就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所描寫的場面那樣,這也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境界。本著這一點,在學習《<寬容>序言》的時候,我就採取了談話式教學方式,設計了通讀質疑、查詢資料、探討談話三個學習步驟,把這篇課文由課內自讀課轉為講讀課。第一課時安排通讀質疑,查詢相關資料安排在課下,第二課時師生共同探討闡述課文的思想內容,從課堂情況看,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預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據課文的特點,安排相應的學習方式。房龍的《〈寬容〉序言》,語言形象,文旨含蓄,所以要仔細閱讀、深入思考、先處理一些學生提出的膚淺的或與文旨關係不大的問題,集中有關課文主旨的問題展開談話討論。大部分學生參與積極,熱情很高;但是也有少部分學生“看熱鬧”,如何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仍然是我今後應該抓緊探討琢磨的問題。
三、問案置疑
1、課堂上的談話問答式是否有利於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熱情?是否需要學習方式的靈活多樣性?教師雖然是在和學生平等地交流探討,但有的地方還是教師自己講的過多了,代替了學生的思考分析。
2、教師闡述的內容是否理論性太強了?尤其面對的是高一的學生,這樣的闡述學生能得到多少?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深入探討如何深入淺出。
3、課堂只是採取一問一答的談話方式,是否單調了一些?能否採取多媒體技術?使課堂形式多樣化,才會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四、同行評議
1、課堂教學思路清晰,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思路去分析課文思想內容,具體體現為:先分析先驅者這個悲劇性的人物,討論清楚了這個問題,然後分析環境,這是造成悲劇的外部因素,再分析作者的本意。
2、課文學習重點確定為理解作者的本意(課文的主旨),難點確定為正確理解房龍提出的寬容的含義。這樣的確定與突破比較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效果是比較好的。
3、課堂上的學習形式是否單調了?幾個學生似乎遊離於課堂氛圍之外,要更多的注重學習形式的真正的實際效果。
五、專家評價
朱漢春老師的這一節課教學目標具體,教學思路清晰,學生學的積極主動,參與的熱情很高,學生的提問與分析有一定的深度,可以看出學生的實際能力確實得到了提高,應該說教師在這一節課的策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自己對課文的一些問題思考的也是比較深入的。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師都能這樣,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查詢一些與學習有關的資料,然後自己深入去思考分析,那麼,他們的語文水平和能力就會得到切實的提高。
當然,這一堂課是否可以讓學生把他們查到的資料事先交給老師,印出來,發給學生?大家看了或許都能得到提高,資源共享嘛;一味談話,形式是否單調了一些?可以採用多媒體技術,學生的積極性是否會更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