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古詩《觀潮》的教學案例及反思

古詩《觀潮》的教學案例及反思

【教學案例】

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歷史程序中,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實現教育現代化已成為我們基礎教育高奏的主旋律。我們所確立的培養目標,應由知識型向智慧型,再向個性和諧發展轉變,強調把學生看成一個個積極主動、獨立自尊的能動的人。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閱讀教學,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來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我在教學精讀課文《觀潮》一課中體會得最深:

在初步談話,理解課題,檢查預習,反饋交流之後。我馬上讓學生觀看錄影,感受大潮雄偉的情景。這過程讓我感到如果把傳統的閱讀教學與現代的計算機教學有機地融合,閱讀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具體過程如下:

師:學得真不錯,你們對錢塘江大潮一定很感興趣吧,有沒有見到過?

生:(遺憾地搖搖頭)沒見過。

師:別遺憾,陳老師呀,把這大潮從網上給下載下來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師:我們就一塊兒來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感受一下這一天下奇觀。

(教師播放從網上下載下來的錢塘江大潮錄影:隨著由聲音到影像的越來越響,越來越近,潮水越顯得壯觀。並出現了一線潮、回頭潮、碰頭潮等。)

(此時學生看錢塘江潮錄影,不同聲調的“啊!啊!……”的驚歎聲時時發出。)

生:真漂亮啊!

生:真的不一樣啊!

……

從學生不時發出的驚歎聲,我發現了此時藉助的影像資料容易使學生形成較為直觀的感受,,這對於下個環節的閱讀教學起了個“行軍打仗,糧草先行”的作用,於是進入下一環節──讓學生讀自己最喜歡的語句,突破重點,指導朗讀。

師:配著錄影,讓我們帶著對錢塘江大潮的無限讚歎之情來背誦這些描寫潮水的精彩語句。

生:(有感情地看錄影背誦。)

在學完課文後,我第三次以大潮影像為背景,佈置研究體驗性作業:

以電臺記者的身份,以課本為藍本,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寫一段解說詞,練習觀潮“現場直播”。

此時,透過直觀的影像和對課文文字的理解,學生已經對大潮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此時學生顯得“胸有成竹”。每個學生都愛說話,效果不錯。

【課後反思】

本節課下課後,班上的郭豪、洪於翔、黃禮文等同學馬上湊到我的身邊,“陳老師,這節課真是有趣極了!”“從小到大,我們還沒見過這麼壯觀的景色啊!”“陳老師,下節課再看一遍吧。”“課文中的三、四自然段的內容你們都能理解嗎?”“起先對課文內容還有點不理解,有了電腦上的資料,我們一下子就理解了!”這一群孩子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興奮勁頭,讓我陷入了反思之中:

《國家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影手段,第一次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第二次讓學生邊看錄影邊背誦,第三次作為作業讓學生當“現場主播”,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同時也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創設情境,化靜為動,化虛為實,變無聲為有聲,透過生動、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注意。

總之,學生對課文內容已經理解透徹。如果像傳統教學中那樣作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掌握反而比多媒體教學要低效得多,多媒體教學效果由此可見一斑。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透過創設情境,縮短心理距離,才能促使學生形成最佳的情緒狀態,從而積極有效地投入學習。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即在圖畫、動畫及音樂等渲染下,生動地再現課文,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再引導學生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物極必反”。我們在為語文課設計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的時候,首先要充分考慮語言文字自身的特性,不能簡單地以為多媒體就是一切。計算機在語文等學科教學中,應是起輔助作用,幫助教師教,幫助學生學。對於在學科教學中運用計算機,應有平常心,不妨把計算機視同於粉筆和黑板,圓珠筆和作業本。它就是工具,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用的工具,不是什麼天外來客,完全沒必要把它神化。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瞭解了錢塘江潮是怎麼回事,那麼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藉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更紮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