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手帕》的課堂教學反思
《花手帕》是湘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二課,本課的設計是汲取了染纈這一民間藝術的營養,並將其與學生生活相聯絡,仿民間藝術染制一方手帕。活動一的設定以吸水性較強的紙為媒材,憑藉摺疊構成的原理,利用紙纖維的吸水效能和滲透作用,從而形成即有一定格律和節奏,又色彩鮮豔、變化生動活潑的作品。
一、注重學生個性的張揚
美術課具有實踐性、趣味性、自主性、創造性等特點,對培養學生興趣、開拓學生視野、健全和發展學生個性起著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培養人的基本素質,發展健全學生個性的重要陣地,也是健全個性發展行之有效的途徑。而面對基礎不一,性格各異,興趣、愛好不同的學生施教,顯然,難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在本節課上,教師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空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敢去設想、嘗試,他們所創作出來的作品風格、形式、也各不相同。在評價過程中,教者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對這些學生的作品都給予充分的肯定,讓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二、在自主化的學習中學會矯治
日前,改變學生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已成共識,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可見,自主化的學習方式是當前乃至今後我們課堂教學的主流方式。縱觀本課始終,教師一直處於引導者、合作者的地位,每一環節中學生都是主角,如: “你能創造出新的折法嗎?” “說說作品中最令你滿意的地方。”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無形中梳理了知識,並透過不斷共享同學、老師的智慧,在診斷中矯正了自己的錯誤、不足及薄弱之處。
三、引導探究,自主診斷與矯治
在教學過程中,教者注重了學生的.情感,誘發學生的興趣,將教師的設疑、質疑、引導解疑與學生的創造性解疑過程很好的結合起來,在教學方法上,教者採用了“引、放、評”的模式,“引”就是引導學生自學、給學生搭橋輔路,指導學生自己“走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放”就是在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識,以利於開拓學生的思路。“評”就是收集反饋資訊,教師透過耳聞目睹等多種途徑,互相觀摩、互相評價的方法把在嘗試過程中所瞭解的資訊,進行整理評估,發現問題,及時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