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小細節
教師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尤其是語文教師,站在講堂上應該就是一部耐讀的書。他的一言一行,一舉手一投足,甚至每個細小的表情、手勢、姿態、眼神等都會給學生一種很大的影響。課堂教學中的某些不雅的言行細節看似無關緊要,卻影響了教學美感與效益。
一、不要說無用的話:不緊張,不緊張。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情緒會引發他人的情緒,而他人的情緒又會反過來再影響該人原先的情緒,造成情緒互動現象。這就是情感效應。
這裡要說的是,凡大賽或公開課的執教老師,課前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緊張,這種緊張是正常的,有些老師可能是為了緩解自己內心的緊張情緒,課始,便無頭無腦地告誡全班同學上課時“不要緊張!不要緊張!”,這分明是自己緊張,人家學生們原本都很平靜,可是一經老師這樣提醒,緊張的情緒便傳染給了學生們。老師這麼一渲染,不僅學生,連會場聽課的人也都會緊張起來。
二、不要說寒暄的話:小夥子們,姑娘們。
課堂是神聖的。我們稱呼全體同學時一般稱為“同學們”,稱個體學生時,一般稱全名,師生相處時間長了感情深了,可以只呼名。《論語》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孔子對學生的稱謂,也很自然,稱呼子路為“由”,稱呼曾皙為“點”,稱呼冉有為“求”,稱呼公西華為“赤”。他稱呼學生時,一般總是叫學生的“名”,不叫“姓”和“字”,這樣稱呼更體現出師生關係之和諧。
現在的公開課往往是借班上課,老師為了與陌生的學生貼磁、套近乎,常常說些寒喧的話,或大呼小叫著:孩子們!來顯示自己的親熱。還有些人乾脆戲噱地稱學生們為:小夥子們,姑娘們。那就有點令人反感,寒喧不等於幽默。
一次,在地級市的教學比賽課上,有位男教師撇著滑稽的娘娘腔:“請這位先生”,“請那位小姐”,會場聽課教師都笑得前仰後合,而被指叫的學生也感到很難為情,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不要說混帳的話:左一個提示,右一個注意。
古人云:“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深層次的.思維活動非靜無以進行。外動內靜的課是一種表面繁榮;外靜內動,動靜結合的課是一種高境界。
可是,常見有這種情況,有的教師備課不充分,課堂語言不夠洗練,每佈置一個教學活動環節後,就在學生剛靜下來思考時,就開始“左一個提醒,右一個注意”,一直在學生旁邊不住地嘮叨、羅嗦,婆婆媽媽的,讓學生耳根不能清靜,甚至無所適從。這樣做等於“混帳”。
高超的教學設計,應有非凡的定力,給學生以大塊大塊的閱讀、思考與寫作的時間,只要佈置學生活動,就要學生在課堂上享受靜靜思考的美感。
四、不要輕易說鼓動的話:咱們來鼓掌!
鼓掌是一種熱烈的讚揚,它比語言更有力量。聽課中我們常感動於執教老師聲情並茂的誦讀後,學生們自發的鼓掌,也感動於教師面帶微笑,注視著學生,輕輕地為他精彩表現而鼓著掌……這裡沒有刻意雕琢的痕跡,一切均是自然流露,那是一種真正的欣賞,師生都會被感染。
可是在許多公開課上,有的老師備課不充分,課堂沒有從學的角度設計出調動學生的活動抓手,沒有了解學情,上課時,看氣氛不活躍就三番五次地強求學生:“咱們來鼓掌吧!”,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當生硬的牚聲爆響起來,躁動也就瀰漫了整個教室。但響動的厲害不等於課堂的真動,表面的熱鬧不等於真正的高效,蒼白的掌聲掩蓋不了課堂的空虛。真正有智慧有水平的老師課堂上應該是拒絕鼓掌。因為他駕馭課堂不靠這些浮躁的東西。
五、不要說不公平的話:推薦最好的學生來讀。
有無充分的朗讀有時成了判斷是否好課的標準之一。一般認為,沒有朗讀的語文課一定不是好的語文課。公開課執教老師深諳此理,因此上課都比較注意朗讀。常見到有些老師上課時,總是喜歡推薦朗讀水平最高的學生來讀,久而久之,優者越優,差者更差。分析原因,不過就是急功近利,想讓好學生成全自己的課,他只想讓自己的課堂錦上添花,卻沒有想到其他讀得不好的學生更需要訓練,課堂是全體學生的課堂,教育公平應從課堂教學的小環節開始。
記得著名特級教師程翔先生的示範課,他叫學生起來推薦,當該生推出誰讀的時候,程老師卻出其不意地問該生為何推他而不推自己?學生自然說他讀的最好。程老師說,正因你讀的不好才更需要鍛鍊,於是在他循循善誘的指導下,該生朗讀水平一步步提高。這是真正的功夫。
六、不要說重複的話:聽到了嗎?是不是這樣?
有的老師上課喜歡說重複的話;你聽到了嗎?你聽到了嗎?或重複一個口頭禪:是不是?是不是這樣?或是重複一個無意義的口頭詞:恩、啊。一節課下來,“哼哈啦嗎”一蘿筐,讓人聽來生厭,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聽過山東名師朱則光老師課的人都說是一種享受,過後久不能忘懷的是他略帶沙啞富有磁性渾厚的聲音,他吐字鏗鏘圓潤,不用說是讀書,即使是很平常的話語從他嘴裡說出來就像音樂一般。他是如何練就的呢?原來他天天帶著錄音筆,上下班的路上堅持聽自己的課,回到家立刻坐下來打磨。反思,讓他的課堂語言趨向完美。
七、不要說極端的話:進了哪家的廟,就唸哪家的經!
曾經到一個農村學校聽課,課中,老師剛講析了一個問題,想不到有個學生突然站起來固執地說:老師,這個問題,我們原來的老師不是這樣講的!沒想到,那位老師卻說出了這樣雷人的話:毛病!進了哪家的廟,就唸哪家的經!!!然後接著講課,此情此景,不用說是那位學生的難堪,即使在教室裡聽課的我們都感到臉紅沒面子。
課改都幾年了,新課程的基本觀念都已經深入人心。可是想不到還有春風吹不度的玉門關。可能有些農村老師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機會出來學習,他還是耕種在自己的“桃花源”裡,“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正確的答案又不止一個,特別是語文科,答案更是五彩繽紛的,那種 “進了哪家廟,就唸哪家的經”的行為,已經很過時了。
八、不要說限制的話:給你一分鐘。
誰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是學生。近幾年來大家都在這樣大呼小叫。可是一到自己的課堂上,執教老師自覺不自覺地就成了“我的課堂我作主!”。且不說備課設計不從學生學的角度去設計持續時間較長的實踐活動,而是用碎問碎答來牽著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然後讓學生回答,又不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他總是喜歡說:給你一分鐘,快想!給你二分鐘,快速搶答。讓學生緊張的不行,他的課堂還是“計劃經濟”,時間是教師的,我給你一分鐘,我給你二分鐘,哪管你是否想透了沒有,活動充分了沒有。
九、不要面對黑板說自言自語的話。
常見一些新老師,上課時一邊把身體正對黑板,把屁股朝向學生,並且一邊板書一邊對著黑板唸唸有詞,自說自話,很不雅觀。先不說教學效果如何,只這一點做法就對學生造成心理影響。過去,各行各業只要從門裡經過訓練出來的人才,都叫“科班”出身。我們老師也都是從正式師範門裡走出來的。即使一些非科班出身的老師也是經過過關斬將考入教育門的。我們應該知道,教師講課的儀態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板書這一項技術活,是很有講究的。除了字的俊秀工整外,板書時站立的姿式也應該是側面的。就像戲臺上的演員一樣,最忌諱屁股對著觀眾。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這是一種教養。
十、不要用手指著學生說話。
衡量一節課好壞的標準,首先應該是看有無民主的氛圍,無論哪一個教學環節,學生都感到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良好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空間。但有時教師的一個習慣性小動作也會影響了課堂上的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圍。
曾見一老師上課時,總習慣用一個手指或用教鞭指著學生說話,就像用鞭子指著牲口一樣,雖不屬於體罰,但對學生的人格卻表現出了一種不尊重。學生們對於你的精彩的講課可能記不多長時間,但對這樣的細節有可能會記一輩子。
細節決定成敗,高境界的課堂教學往往從推敲的細節開始。《隨園詩話》中說:“詩宜樸不宜巧,然必須大巧之樸;詩宜淡不宜濃,然必須濃後之淡。”詩如此,課亦如此。語文課堂不僅要在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經歷一個先巧後樸、精細雕琢的過程,而教師自身也需要經歷一個自覺打磨的過程。
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達到一種很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