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英語課堂的匯入
課堂匯入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起著溫故知新和承上啟下的作用。有效的匯入可以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運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激發學習興趣,化解學生的焦慮,強化他們的求知慾。
匯入的目的在於“啟用學生已有的相關背景知識,補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識,啟發學生對有關話題的思考”。“同時也是為了學生歸納、總結已有的語言知識,如詞彙、句型等,從而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新內容、新知識作好鋪墊”。
匯入的關鍵在於激發學生對匯入語言產生足夠的興趣,在教師的幫助下將注意力轉到課堂學習上來。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並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認識需求、教學內容和目的甚至是班風等,特別是要充分挖掘所教內容的重要意義和趣味性,拓寬自己的教學思路,以嚴謹的態度和熱情的教學方式來感染學生、帶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匯入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匯入前的設計:一是匯入材料要有趣味性,儘可能新鮮、生動。二是匯入過程要有導向性,自然進入講授內容。三是匯入內容要有刺激性,能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四是匯入語言要機智、準確,並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相適應。
透過數年的教學實踐和積極探索,我就英語教學的匯入這話題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英語課堂匯入的方法。
(一)設定情景,渲染氛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
利用多媒體制作和與教材相關的背景資料,藉助影視片和教材裡的插圖,教師設計相關問題,讓學生在感受其語境、產生心理共鳴的同時,積極主動參與,樂意運用所學英語知識進行協作、會話。並且時間不宜過長,3-5分鐘為宜。
4分鐘的匯入就能讓學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興趣,同時創造愉快的學習氛圍,使他們“願意學”、“樂於學”。並且不影響下面的教學程序。
(二)根據學生認知,設計生活化提問,在匯入中匯出活力,建立概念框架。
教師在充分把握、分析、瞭解學生現有知識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當前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研究、主動實踐,抓住知識相互交叉的機會,匯入新知識,讓學生一眼就能看出本課的中心。初中學生就已具備一定認知,他們的學習不是從空白開始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探索,引導他們用學過的英語知識來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然後得出結論,在他們的獨立性得到肯定的同時,實現並發展自己的創造性。
1.複習匯入法。複習匯入法是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故意讓學生複習一些與所授新課
內容相關的知識點,以幫助學生回憶,更好為引入新授課題服務。這個方法一般不常運用,因為新課改之後的各篇文章都能獨立成篇,內在聯絡並不很大,只有複習內容和新授內容有較大聯絡的基礎上才能借用。
2.音樂匯入法。好的音樂、歌曲既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又能使人振奮,催人上進。所以,幾分鐘的音樂欣賞會使學生迅速進入角色,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別對於上午第四節課或下午課更有效。例如,在學搖滾樂來華演出的文章之前,播放著名的英國BEATLES所演奏的歌曲,從學生對歌曲的感受中匯入要講的主旨和內容。
3.小遊戲情境匯入法。教師可以藉助於表演、遊戲等形式來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例如,可設計這樣的情景:上課鈴響後,教師拿一封待看的信,透過這些表演,讓學生以為老師真的要忙著看信,這是由表演匯入新課,使學生恍然大悟,頓覺新鮮有趣,新課的主題也就一目瞭然了。
(三).以學生為中心,用他們的言談、表演等作為匯入手段。
學生的天性就是活潑可愛,更重要的是他們好動,而且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我們可以把學生的自由式的談話、演講、表演等行為作為課堂教學的匯入,儘可能滿足學生的表演慾和成就感。
1.自由式談話匯入法。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學生間對話或由值日班長提出話題,各自發表看法,內容可以是天氣、日期、學生的日常活動、時事話題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奧運會、世界盃等。教師可利用學生所講的內容,適時地引入主題。
2.演講式匯入法。教師讓一位學生演講一兩分鐘,演講的內容可根據演講者的各自差異進行安排。透過學生的演講話題直接設問,當然話題要圍繞本課的知識點來展開,這樣很自然匯入到本文的知識點。
(四)根據教材與學生的特點,巧妙運用適宜的匯入方法。
對於不同的教材和教學內容,應採用不同的課堂匯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學內容,課堂匯入對不同的班級也要有不同的匯入設計,使用不同的匯入方法。這需要我們根據所教班級的具體特點,進行具體分析。如一般班級和較活躍班級的匯入設計應有所不同。對於同一個班級來講,課堂匯入的方法也要經常變換,這樣才有利於保持學生的新鮮感。
小結
總之,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巧妙的教學匯入,形式不拘一格,變化多樣,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應設計不同的匯入方法,其目的就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由“要他學”變成了“他要學”,課堂教學也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課堂教學的匯入藝術是很值得我們研究探索的。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注意反省和更新科學觀和教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