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淺析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處理論文

淺析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處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教材處理實驗化人文化

論文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就得不斷地進行更新。教材處理就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教材處理的好與壞直接關係到學生對知識的接收與掌握,本文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對教材的處理,深挖教材的內涵,使得教材內容有著新特色。

課程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師、學生和與課程相關的所有資源。教師是課堂教材的開發者,在教學活動中,可因地制宜,根據學校資源、學生實際情況、教師的個性對教學資源進行最佳化整合,以利於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同時也能體現出教材在素質教育中的靈活運用。

一、教材的實驗化處理

每本教材中都有相當多的原理理論知識,如果就課本的理論直接講解,對教師來說是相當費力的,對學生來說也是枯燥無味,毫無興趣可言。為了能有效地改變這種狀況,同時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就有必要對教材進行一定的處理。而實驗化的處理教材能很好地適合這一特徵。用實驗來驗證理論知識,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來理解教材中的原理,可使學生在學習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更好地達到學習的目的。

例如:職業高中的電工基礎課本中,我們在講解基爾霍夫定律時,如果只是照著課本按部就班來講解,對於職業高中的學生來說,掌握起來是相當困難的,更談不上去理解、運用了。如果這樣講下去,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被一點一點地消磨掉。但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思路,利用實驗,再將電路簡單化的處理,可以重新設計一些比較簡單、易懂的電路,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對照所設計的電路將實驗器材連線起來進行實驗,同時對照課本上的原理來理解電路,這樣對原理的理解就會變得容易多了。這樣就可使原理理論實驗化,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容易,也能有效地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教材的故事化處理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個道理已經過了多年來人們的驗證。為了能更好地達到目的,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運用一些小故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能將教學內容有效地傳授給學生,也能使學生明白我們平常所學知識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講授金屬鈉的安全使用時,可引入報刊資料:2001年7月的連續三天,廣州市珠江河段上驚現神秘的“水雷”,8個鐵皮桶漂浮在水面上,其中有5個突然發生劇烈爆炸。一位目擊者說,在早上10點多,先是桶內突然冒出一股股白煙,在白煙上又發現竄出亮紅色的火苗,緊接著一聲巨響,蘑菇狀的水柱沖天而起。直到中午,這些鐵桶又連續爆炸多次,爆炸騰起的白色霧近10m高。在這樣的小故事情境下,就連平時不太愛聽課的`學生也能專注地聽講。在這時,只要能啟發性地提問,便可使學生能在不知不覺地過程中接受知識,也不會使學生產生理論知識難學的感覺。

在將教材故事化處理過程中要注意這樣幾點:①是注意故事要短小精悍,不可過多地添增故事情節。故事只不過主要起到引導作用,能使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即可。②在故事中要能將本節課的內容儘可能穿插入故事中;或是在故事結束時儘可能地將內容融入問題中去。③在故事的開端儘量不要直接接觸到課本的內容,這樣有利於使學生更能被吸引,從而達到教學的效果。

三、教材的生活化處理

將教材進行生活化處理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清楚地認識到:知識來源於生活中,我們學習知識又是為了更好地運用知識為人類服務。這樣可使學生對學習有更明確的目標,特別是對於沒有升學壓力的學生來說,更有直接的作用。同時也可讓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使他們能有成功感,這對於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會這個大課堂時能更好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起著直接引導的作用,這是書本知識不可代替的。

例如:在講解電阻的串並聯時,我們可以將日常生活中的電燈的使用在本節課進行重點講解。特別是在農村的夏天,每到晚上燈光總是沒有白天亮的感覺,或是到晚上空調等大功率的用電器總是不能正常運轉。結合這樣的例項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知道:①電燈總是並聯在電路中的,但電路中的電線實質上也是一種阻值較小的電阻,它也要消耗一部分電能的。②到了晚上,隨著用電器的增加,加在每個用電器上的電流都會減小,用電器的實際消耗功率都會相應的減小。③用電器在這種情況下長時間的工作會減少用電器的壽命,得不償失的。在電壓不穩的情況下,也可能會直接燒燬家用電器的。

利於講授理論知識的機會將日常生活中的例項運用到課堂來,使學生直接明白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也使無升學任務的學生有了更明確的學習目標。

總之,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加工和處理,以求達到教學效益的最最佳化,體現教學的人性化;同時在教材處理時更加註重對學生自身的發展,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從而達到全面實行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職業技術教育“九五”規劃學科調研報告.職教中心所.1995.6.

[2]中學化學教學參考.陝西師範大學.2003.10.

[3]中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職業技術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