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的課堂實錄
師:學習文言文,朗讀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那麼朗讀時應該注意些什麼?
生:字音:
師:有拿不準的字音嗎?
生:(搖頭)。
(出示幻燈二)易讀錯的字: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
師:儘管大家預習得不錯,老師還是要提醒大家注意這幾個字的讀音。哪些同學願意區分一下?
生:“即”讀jí,“立刻,就”的意思。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
生:“為”讀wéi,是動詞“寫上”的意思。容易與介詞“wèi”混淆。
師:分析得很好,後一個字誰來分析?
生:老師您幫我們分析一下吧。
師:好。“夫”,名詞以外讀“fú”,這裡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來就平凡的人。這種用法在以後的文言文學習中還會常常遇到,同學們注意積累。
師:除了字音我們還應該注意什麼?
生:停頓節奏。
師:有問題嗎?
生:不明白課後例題中“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停頓的原因。
師:誰明白?
生:這樣停頓是保持了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性。
師:解釋得好。
生:“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怎麼停頓?
師:誰能解決?
生:應該讀“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這是根據語意的停頓。還有麼?
生:最後一段中“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生:我認為應該讀“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這也是根據語意停頓。
師:好,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師:朗讀文章除了注意字音、節奏,還應該注意什麼?
生:作者的感情。
師:什麼感情?
生:哀傷,惋惜。
師:何以見得?
生:從標題和最後一段得知。
師:你能讀一下最後一段麼?
生:(朗讀)
師:讀出感情了麼?
生:基本上讀出了,哀傷、惋惜之情有了,但我認為還應該有一種強烈的語氣,因為最後一個句子雖是問句,但卻是督促人們學習的,所以語氣應該強烈些。
師:分析得好,你能讀一遍麼?
生:(朗讀)(大家掌聲)
師:好,我們來歸納一下朗讀應該注意的點
(出示幻燈三)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找準停頓
拿準語調
讀出語氣
師:同學們根據這些點,在下面各自朗讀一遍,然後集體頌讀。
學生各自朗讀、集體頌讀。
四、積累實詞
師:現在我們分組討論,目的是解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字詞句等問題,疏通文意,準備複述。如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一會兒可以請求幫助。(學生討論)
生:“賢於材人遠矣”中的“賢”和“如此其賢”中的“賢”一樣嗎?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哪位同學能解答呢?
生:這兩個“賢”不一樣。前一個“賢”是勝過、超過的意思,後一個“賢”是聰明、聰慧的意思。
師:我知道前一個“賢”課下有註釋,後一個“賢”的意思你從哪兒得知的呢?
生:前幾天預習時我查辭典了。
師:好習慣。看來好習慣帶來好效果,希望同學們都有這種學習的習慣。
師:一個“賢”字,本來的詞性是──
生:形容詞。
師:在“賢於材人遠矣”中變為──
生:動詞。
師:這種詞性的改變在文言文中很普遍,我們分析這個詞的時候,要根據它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作用再來確定這個詞的意義。這篇文章中還有這類的詞嗎?請找出來。
生:“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
生:“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父利其然也”的“利”。
師:很好。如果詞性的變化掌握了,那就更便於我們理解課文,更便於我們準確的翻譯課文了。課下注意積累這樣的詞語。
師:還有什麼問題?
生:“或以錢幣乞之”的“或”什麼意思?
師:誰能幫助他?
生:這個“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師:你的解釋是對的,但為什麼不是“或者”的意思?
生:在文言文裡沒有這個意思。
師:真的嗎?那同學們以後可要關注這個詞了,看它還有沒有其它的意思。還有問題嗎?
生:“卒之為眾人”的“卒”怎麼解釋?
師:誰來解答?
生:是不是和“卒章顯志”中的“卒”用法一樣?
師:一樣嗎?
生:“卒章顯志”中的“卒”是完畢、結束的意思,用在這裡就成了﹍﹍(同學笑)
生:這裡應該是“最終、終於”的意思,連起來就是“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
師:這樣就解釋通了。其實,剛才同學們探討的問題也是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應該注意的.一詞多義的現象。遇到這類詞語,要注意將詞放在句中多比較、多分析。
師:還有問題麼?
生:(搖頭)
師:那現在我們可以對分析實詞的方法進行如下歸納:
(出示幻燈四)實詞分析注意:詞性改變看語境
一詞多義要比較
【教學反思】
1、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得到培養。他們已經能夠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能夠動手製作幻燈片,圖文並茂,知識點醒目;能夠抓住重點內容提問,有的同學甚至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2、一般情況下,人們容易把後天教育這個概念混淆為主觀努力這個概念,這樣就曲解了作者寫文章的意圖,曲解了作者想強調後天教育對成才重要的意圖。所以我在教學中也引導同學對最後一段做了重點分析,應該實現了理解作者意圖這樣一個目標。
3、本課實現了“自主、合作與探究”這種學習方式。課前預習做得較好,查閱資料較為豐富,在選用材料、運用材料的過程,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又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也注意了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習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關鍵還要從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時機地進行合作與探究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感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4、在探究這個環節中,應該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又不必完全拘泥於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趨就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束縛了他們思維的拓展空間,所以我們應該相信學生,儘量地放手讓他們敞開心扉,然後再與之進行心靈對話。如學生提到當年的神童寧鉑、干政、謝彥波、王思涵等人的問題。顯然同學們的動機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討這個話題只能讓同學們更提高認識,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權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機會,也因此更顯示了這篇教材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