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閱讀教學的目的論述文

閱讀教學的目的論述文

現代語言教學理論認為,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單純是要學生學習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是透過閱讀獲取資訊、學習文化、發展閱讀技能和策略,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高中英語教學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讓學生學會如何去讀。那麼,學生需要哪些閱讀技能?教師又如何去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

說到閱讀技能,首先需要澄清一個概念:就是朗讀和默讀的關係和區別,因為我們在很多教學觀察中發現,很多老師沒有能夠很好的區分開閱讀的朗讀與默讀。很多的課堂是從朗讀開始的,讓學生站起來朗讀,朗讀完了之後老師再來逐句逐段地解釋閱讀中的詞彙、結構,去學習具體的語言內容。

實際上我們這裡所探討的閱讀是默讀形式,也就是說學生透過這個閱讀來獲取資訊。我們在真正的生活中有多少的時候我們是在使用朗讀呢?其實不多,我們更多的時候都是在默讀。什麼時候用到朗讀?可能兩個人的共同的朋友來信了,可能一個人要讀給另一個人聽。也許有的時候報紙上有一個什麼新聞,有一條特別的新聞,有人讀出來給大家聽。所以說,真正的朗讀在真實生活中使用並不是很多的。朗讀我們一般需要掌握得閱讀技巧主要是語音、語調、停頓等等。那麼在真正的默讀當中,我們在獲取資訊的過程中,要用到的技巧就不是語音語調了,因為默讀是不出聲的,默讀要用到的技巧比朗讀用到的技巧要多得多。比如說我,們可能要透過快讀獲取資訊、抓住主要資訊,我們透過快讀抓住我們所需要的資訊,再比如預測、透過閱讀來理解它的細節、透過閱讀來理解它的文章中的句與段、句子與句子、段與段之間的聯絡和關係、透過閱讀理解作者的意圖、在理解之後對作者的意圖進行評價、推斷作者意圖等等,這些都是屬於默讀中的技巧。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不能把朗讀來替代默讀,因為我們只有透過默讀才能訓練學生的默讀技巧,這些技巧透過朗讀是不可能來實現的。更多地在課堂上使用朗讀,學生的閱讀速度上不去,因為他朗讀的時候,他需要把每一個音節都讀出來,所以他讀的速度很慢。另外,很多人在朗讀的時候完全可以不動腦子。你可以出聲地念出這個詞,但你可以不理解,你可以不知道自己讀的時候在想什麼,也在繼續朗讀,這樣的朗讀在很多情況下不涉及理解,不需要理解。

當然,並不是說不可以用朗讀,關鍵是朗讀要在什麼時候用,因為學生需要發展他的朗讀技能和技巧。在學生理解了文章之後讓學生去朗讀,可以不斷加深理解。朗讀也可以反映出他對文章的理解,比如說他斷句斷的位置對不對,就可以反映出他對這個文章的理解怎麼樣,教師可以及時的發現,他在閱讀中可能理解不對的地方,還可以透過朗讀中彌補。這個朗讀還有一個很好的作用,就是激勵作用。學生很願意在同學面前顯示自己能夠用很優雅、很標準的語音語調來進行朗讀。朗讀實際上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我們漢語學習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只不過在英語教學中,我們用的階段和目的,以及我們在默讀朗讀過程中到底在培養什麼樣的技能和技巧,老師應該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才能很好地使用朗讀這一方法。

課文教學與閱讀教學也是有區別的'。課文一般是一個主題一個篇章。在教學中,老師會對課文進行很細的分解,因為課文承載著很多目的,他要完成很多的任務。而純粹的閱讀,我們可能更多的去培養學生一種閱讀技能。所以這兩者要區分開,千萬不要把課文教學完全按照閱讀教學來進行操作,這樣的話可能會無法達到語言學習的課文教學目的。

課文教學更接近傳統意義的精讀,而大量的閱讀課屬於泛讀,也就是透過大量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從實踐當中體驗閱讀技能,體驗閱讀樂趣等。

在國家《英語課程標準》中,對每一級都規定了閱讀量。這個閱讀量並不是說簡單的扔給學生閱讀材料,而是需要老師的指導。首先應該制定一個合理的閱讀計劃,而並不是一個任意放任式的閱讀。我們要規定閱讀量。當然,課程標準所提出這個量是一個參考量,不是強制性的,學生程度比較好的完全可以超出這個量,而且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有時間、有興趣去讀的話,也完全可以超出這個量。有的地方可能由於各種的原因無法達到這個量,也是可以的,當然也不能有太大的差距。

讓學生自己大量閱讀,是因為學生的閱讀能力並不是靠老師教會的,而是靠學生大量閱讀讀會的,學生真正的閱讀能力的提高只有靠大量的讀,這是為什麼我們在課程標準當中規定了一個量的原因。

如前所述,在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技巧方面,實際上不能忽略對語言的學習,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任務。那麼如何把語言學習和發展學生的技能技巧很好的結合起來呢?我們可以在課堂閱讀中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展他們的閱讀技能技巧、學習語言的知識,從語言的輸入逐步發展到語言的輸出。課外閱讀需要堅持,才能由量變到質變。課外閱讀教師到底應該怎麼樣監控才能從量變到質變呢?在有圖書館或教室裡有圖書角的學校(若沒有,我們可以讓每個學生家庭買一些書拿來,每個人貢獻一本兩本,建立一個教室圖書角),老師可以建議學生制定一個合理的閱讀計劃,比如一個星期讀一本英文小說簡易讀物,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或者興趣來選擇圖書。老師讓學生做一個閱讀記錄表、閱讀卡,就是一個很簡單的表格,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包括作者、書名、出版年代、主人公,以及故事梗概、重大的事件,然後記錄你學到了哪些詞彙、5到10個印象特別深刻的詞彙、最美的句子等都記錄下來,當然可以再要求學生寫讀書報告,甚至完成任務。這比讀一些沒有什麼意思的文章,然後做一些選擇題要好得多。總讓學生感覺到閱讀是一種考試讓學生產生反感,他對閱讀就沒有興趣了。在一個學生閱讀後,我們可以問:“你願意不願意把你所讀的書推薦給其他的同學?你為什麼要推薦或者你為什麼不推薦?”比如說他不推薦他可以說是因為這裡面生詞太多了,讀不懂,那麼這也是一個理由。如果說願意推薦它,認為自己從這裡學到了什麼東西,他也可以展開去說。如果能夠堅持的話,就是每個星期或者每兩個星期都可以有這麼一個小的記錄,一個學期下來有這麼七、八張,實際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