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淺談語文教學中比較閱讀的作用

淺談語文教學中比較閱讀的作用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採用比較閱讀的教法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記憶效果和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的《沁園春雪》、柳宗元的《江雪》、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同類景物描寫的詩詞,以及有類似人物的文學作品,從溫故知新、調動課堂、求同辨異三個方面進行辯說,說明比較閱讀的一些功效。

關鍵詞:語文教學法比較閱讀溫故知新、調動課堂、求同辨異比較點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1)05(b)-0162-01

所謂的比較教學法,就其深層意義,是指研究“多種成果,都是從一定角度,向人們提供比較豐富的教育資訊、評價、看法和建議”,簡而言之,即指學生選擇相近、相似、相同的閱讀材料,進行比較閱讀、鑑賞和寫作訓練。學生掌握比較法,就可以達到不教而自能讀書、鑑賞和作文的素質。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比較是一切理想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透過比較瞭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俗話也說:“有比較,有鑑別,才有提高”,在語文教學中,比較閱讀往往收效甚大。

1鞏固舊知識,發展新課堂

論語說:“學而時習之。”人在青少年時期,易學易忘,因此,學生學習過的課文、知識點,如果不復習,很快就會淡忘了,而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複習”只是在考試、測驗的前夕才有這個意念,因此,平時開篇匯入,老師的牽動、帶引是必要的,雖然堂上只有短暫的四十分鐘,但只要教師控制得好,複習舊課和講授新課都會相得益彰,尤其是比較閱讀,它能擴大課堂的容量。如在學習《沁園春雪》的時候,讓大家複習《江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先找出寫雪的句子,再從寫作背景、文章主旨進行比較。《江雪》中勾畫了一個潔、靜、寒涼的畫面,是一種遺世獨立、峻潔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徵。《江雪》是柳宗元被貶永州後的作品,歷來為人們所稱頌,這首小詩是託景言志的,作者用極其洗煉的文筆,勾勒出一位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藝術地概括了當時他所處的政治環境的險惡,表現了他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的堅強意志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質。一切景語皆情語,《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情景交融,大處落筆,又從細處著墨,抒發了詩人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愁”體現了作者的心情,而《沁園春雪》則洋溢著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讚美之情及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凌魂壯志和豪邁情懷。透過這樣的比較閱讀,既複習了舊課,又有效地傳授新課,增大了課堂的容量。

2促進課堂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美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必須從心理學上探究兒童的能量,興趣和習慣開始。”我們古代教育家孔子強調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於學習某種學科,就是對這一學科的強烈興趣。透過比較閱讀,有了興趣,學生對他所感興趣的事總是不知不覺地心向神往,表現出注意的趨向。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主導的作用。語文教學中,比較閱讀能更有效地實施這一教育理念,因此教師的備課就得充分、具體。這“投石問路”的.參與率才高,才得到互動的效果。如:在分析《孔乙己》時,將短衣幫的喝酒方式跟穿長衫的進行比較,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靠一踱,學生就能感悟到短衣幫的粗魯庸俗,穿長衫的悠閒自在、養尊處優的神態。還有孔乙己斷腿前後的付錢動作“排出九文大錢”的“排”,跟“摸出四文錢”的“摸”進行比較,讓學生揣摩、品味,從而各抒己見,積極參與,最後,能概括出“排”更能體現孔乙己的那種豪氣、神氣;而“摸”又充分體現了孔乙己的貧困潦倒、至死不悟,更體現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透過比較閱讀,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理解更深刻,從而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因此,朱熹曾說:“將精義諸家說比並,求其是,更定有合辨處”,注重的是比較的方法;象黃本驥“凡讀古書,皆須兩本對著看”也是如此。

又如《范進中舉》中,先設計好一個表格,讓學生合作完成: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戶對他的態度變化。如在范進中秀才和中舉時,胡屠戶所帶的賀禮,前者是“一副豬大腸和一瓶酒”,後者是“幾斤豬肉,四五千錢”;中舉前,胡屠戶罵范進是“現世寶、尖嘴猴腮”,中舉後稱他為“賢婿老爺”贊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體面的相貌”;范進向胡屠戶借盤纏時,胡屠戶“一口啐在他的臉上,罵了個狗血噴頭”,范進中舉後,胡屠戶幫范進“扯衣裳”。前後的差別,卻顯現了人心冷酷、錢權至高無上的社會現象,也難怪范進熱衷功名,醉心科舉。這比較不僅是字面的不同,葉聖陶先生指出:“閱讀理解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更要緊的還是多比較、多歸納。”有比較,才有鑑別;有鑑別,才能深入認識事物的特點,掌握其規律。

運用這種比較閱讀,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動起來,人人參與,動眼動手,動口動腦,從而提高課堂效率;這種比較閱讀,從旁敲側擊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情感就猶如滔滔之潮汐;這種比較閱讀,教師只要運用恰當的方法,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感悟作品,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體驗學習的愉悅,這樣,語文課堂就可以給學生帶來快樂。

3加深理解,求同辨異,增強記憶

現代著名教授周振甫先生也說:“讀書有一種方法,就是把幾家討論同一問題的話合會起來,看看哪一家說得對,對在什麼地方,加以辨別”,這樣“印象深刻些,可以開拓我們的思路”。如孔乙己和范進都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我們可以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概括他們的異同,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認識。孔乙己是封建科舉制度下的失敗者,“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生活貧困潦倒,但他又看不起勞動人民,這是從思想上對孔乙己的毒害,他被丁舉人打斷了腿,以致在貧困和病殘中死去,那是在肉體上對他的毒害。孔乙己無人關心,甚至連他的死活都不加理會;平時,人們只把他當作笑料。而范進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勝利者,他醉心功名,中舉喜極而瘋。中舉前後,胡屠戶對他的態度變化,眾鄰居、張鄉紳對范進的態度,兩篇文章一比較,學生就領悟到:難怪讀書人這麼醉心功名了,人情的冷漠、世態的炎涼,真是驚鴻一瞥,

這正印證了一句俗語“窮在路邊無人問,富在深山有人尋”啊!在比較中增強記憶,拓展知識的寬度和深度,從而也讓整個課堂活起來,往往,一節課終了,學生會發出:“這麼快就下課了”的感慨。在學習諸子散文時,將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進行比較,再將作者的寫作特色進行比較,讓學生對先秦文學產生點興趣,也避免了學習文言文的那種單調、枯燥的背、墨、譯,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國古代教育專著《學記》中說:“古之學者,比物醜類。”也就是說,做學問,只要將各個事物的類比,才能概括出某種最根本的東西來,才能真正學到東西。

運用比較閱讀,將學生由課內引向課外,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充分利用所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才能真正做到“得法於課內,運用於課外”,才能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