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變化課堂實錄
聲音會有哪些變化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聲音的變化課堂實錄,希望大家喜歡。
一、 引入
師:老師今天帶來了一樣樂器,想不想聽聽?出示大鼓。
生:哇……
師:都看過來了嗎?(教師用眼睛巡視了一週,讓所有學生的眼睛都看過來,做出準備用力敲的動作。)
[評:這裡的演示效果非常好,這一點可以從後面學生的行動和語言中得到證實。教師欲用力敲而不敲的動作是有一定含義的。主要是瞭解學生對於聲音強弱的已有了解,以便找到後面活動的起點。這也是我們目前所提倡的基於學生的起點開始教學的一種實踐。同時,我們認為,這也是一種理念的體現: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十分的注意。試想,如果老師一拿出來就敲了,哪裡能夠了解到學生關於聲音強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
生:(許多人很自然的捂起耳朵。)
教師高舉大鼓棒停留在那裡:怎麼都把耳朵捂起來了啊?
生:會很響
師:響是指什麼?
生:聲音響
師板書——聲音響
師:那我要是輕輕敲呢?
生:聲音會很輕
師板書——聲音輕
師:我們科學上把聲音響叫什麼呢?——板書:聲音強;
那聲音輕呢?
生:聲音弱
師:還有同學想說的嗎?
生:會振動
師:對啊,我們前面一節課學過了,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板書:振動
師:那要是我用力敲擊大鼓振動會怎樣呢?
生:大
師:說完整點?
生:用力敲擊大鼓振動大
師:恩!——板書:大
師:那要是輕輕敲擊大鼓呢?
生:輕輕敲擊大鼓振動小
師板書——小
二、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
師:我們班的同學們知道的真多,好那我們就來聽聽大鼓的聲音!你認為大鼓發出的是強音,那你就迅速的站起來,當然不能讓你的椅子發出聲音了,要做到安靜快速;當你認為聽到的是弱音,你就坐到位置上不要動!
(生馬上調整自己的位置,有利於自己的站立,準備接受挑戰。)
教師敲擊大鼓發出強弱不同的音,學生聽辨。
[評:這個活動的設計很有創新。一是符合學生好動的天性;二是要求學生的回答不用語言表示而是採用動作來表示,學生很感興趣。同時,這裡的效果也比用語言表示要好得多。這一點從課堂的實際情況就得到了很好的證實。]
師:恩,看來聽辨大鼓聲音的強弱是沒有問題的。那我們怎麼判斷,大鼓振動的大小?而且要讓全班的同學都能看見?
[評:這是觀察技術的一種引導,也是研究方法的一種啟示。即對於實驗現象不夠明顯,或是難以觀察到的現象,我們可以藉助其他工具或物體把現象放大以利於觀察。同時,這樣的引導也是符合學生的認知的,這也能從後面的交流中得到證實。]
生:用一些小物體放在鼓上面,敲擊大鼓就能看見了!
生:藉助其他物體。
師:這也是一種觀察振動的好方法!老師這裡有一個穿了一根繩子的乒乓球,想想要怎麼做呢?
生:把乒乓球掛在大鼓上,然後敲擊大鼓?
師:這樣可以嗎?你來試試看?
生操作,用不同力度去敲擊。其他學生髮出一片感嘆,哇!…..
生:看見了!看見了!……
師:明顯嗎?
生:明顯。
師:恩,大鼓發出強音的時候,振動?
生:大
師:大鼓發出弱音的時候?
生:振動小!
師:透過剛才的研究發現,跟同學們的猜測是一樣的。大鼓振動大發出的聲音強;大鼓振動小發出的聲音弱。這振動的大小,我們科學上有一個專門的名詞什麼呢? ——板書:振動幅度
[評:這裡教師稍微急了一些,可以請學生來作個活動研究的小結。因為透過前面設計的活動,學生是完全有這個能力的。]
生:振動幅度
師:我們現在知道了,大鼓發出聲音振動幅度大,聲音強;振動幅度小,聲音弱。那其他物體是不是也是怎樣呢?
[評:這裡有一個探討的問題。如上所問,是能比較快速的透過引導進入下一個活動的研究。但個人仍覺得這裡有一點缺失。就是沒有較好引導學生認識到下一個活動的真正價值和意義:為什麼要研究更多的、不同的物體是不是也是振動大聲音強?]
生:是
生:有的是,有的不是。
生:不一定……..
師:我們現在還不知道要透過實驗來證明,看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麼?——板書:橡皮筋、尺子、小鼓
師:猜測一下這些物體是不是也跟大鼓一樣呢?
生:是/不是….
師:我們先來看看實驗記錄單,這記錄單上有三個實驗,第一個是橡皮筋實驗,“用力撥”、“輕輕撥”的時候,他們的振動怎麼樣仔細觀察並記錄下來,可以是用來寫或者畫出來;還要仔細聽辨發出聲音的強弱,是咋樣的?也記錄下來。
師:這就是橡皮筋撥動讓橡皮筋發出聲音。當然要根據實驗要求來做,先是“用力撥”,要注意什麼?
生:不能太用力了!
師:為什麼?
生:太用力了,容易斷掉!
師:恩,是的!第二個是探究尺子實驗。這就是尺子,老師要請同學幫忙一下,好,就你們第十組,請一位實驗員和兩位觀察員上來。首先,把尺子平放在桌子上,再壓上一本書,請這位實驗員用雙手緊按在書上不能讓尺子動,請兩位觀察員下蹲,讓眼睛與尺子?
生:與尺子平視!
師:為什麼要平視?
生:因為這樣更能觀察尺子的振動!
師:恩,好!現在我用大拇指慢慢慢的向下壓,然後迅速放開,讓尺子發出聲音!當然,我們也要按照實驗要求來做,先是“用力彈”再“輕輕彈”,再把觀察到的記錄下來。
師:當然,尺子在“用力彈”的時候也要注意什麼?
生:也不能太用了!這樣尺子會壞掉!
[評:這裡的指導很到位。因為在活動中要求學生用力撥橡皮筋,假如不作提示的話學生容易用力過度而弄斷皮筋;其次,撥動尺子的活動從操作要求上講更是有難度。雖然學生可能已經明確了操作的要求,但實際操作中還是難以達到。要麼是撥動是尺子敲擊桌子,要麼是用力撥時尺子的另一端容易翹起。當然,指導得這麼細緻,也是考慮到臨時借班上課的實際,如果前一課“聲音是怎麼產生的”是我們自己上的話,那麼這裡可能教師的引導語可能就可以更少些、簡潔些。]
師:恩!這是小鼓,要敲擊哪裡?
生:敲擊中心位置!
師:我們也是一樣不能太用力,按照實驗要求“用力敲”“輕輕敲”做,當然,觀察員要想辦法觀察到小鼓的振動!然後大家根據這三個實驗的現象,把你們小組的發現記錄在下面的框框中。
師:這裡有三個實驗,所以我們先一個個來,先做橡皮筋再尺子,等一下材料員先領這兩樣材料,小鼓什麼時候領呢?老師等下會觀察,哪個組在做實驗的時候最安靜、認真、仔細,那個組把原來的材料拿回來,領取小鼓繼續下面的實驗。
學生領材料實驗。教師巡視觀察指導。
[評:這裡三個實驗的層次要求也是有一定目的的。假如三個實驗一起做的話,橡皮筋和尺子的實驗就基本上是無法開展,因為小鼓發出的聲音太響了。這樣的處理,能讓學生在做橡皮筋和尺子的實驗時有一個安靜的環境,以便於觀察到相應的實驗現象。同時,把學生可能更感興趣的小鼓實驗放到最後,也能有效的推動前面兩個實驗的研究要求的達成。]
師:恩,我們班的同學真是棒,實驗做好了,馬上把桌子上的材料收拾好放回原處,而且,坐的很端正的在等其他沒有做好實驗的小組。好,哪個小組想把你們的發現跟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恩,第十小組,你們來!
生:我們在用力撥橡皮筋的時候,發現橡皮筋振動幅度大,聲音是強的;在輕輕撥橡皮筋的時候,發現橡皮筋振動幅度小,聲音是輕的。我們在用力彈尺子的時候,發現尺子的震動幅度大,輕輕彈的時候,尺子的振動幅度小;我們用力敲小鼓的時候,發現小鼓的振動幅度大,輕輕敲小鼓的時候,振動幅度小。我們小組發現,聲音的強弱是跟振動幅度的大小有關。
師:恩,你們小組彙報的很詳細?其他小組還有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嗎?
[評:這裡老師語言中的“分享”一詞用得非常好。當前,我們的課堂中,經常表現出的是這樣一種現象,研究後進入研討環節,老師也是讓學生來彙報、交流,但往往是一個學生(或一個小組)彙報完了,尤其是當這個學生(或這個小組)彙報的是正確的(符合結論的),老師們就心安理得的,甚至是心滿意足的問一句“還有不同意見嗎?”於是,就順理成章地得出了實驗的結論。但我們認為,這是一種誤區。探究後的研討它不應該只是這樣的一個目的,它應該擁有更多的內涵。“分享”一詞,就是我們對這種思考的探索。我們認為,這是另一種理念的體現,更是對探究後研討的一種較為準確的把握:不是為了僅僅獲得解釋和得出結論,還是為了和大家分享。分享我們的研究、我們的想法和我們的各種體驗。這樣的處理,從後面的活動程序中可以得到非常好的詮釋,並也促成了一個課堂亮點的生成。]
師:恩,好!你們第一小組來!
生:我們在用力撥橡皮筋的時候,是這樣的?
師:這是什麼?
生:這是橡皮筋在振動的樣子,我們小組是用來畫的 !
[評:由於當時沒有把學生的記錄單拿到,所以不能很好的展現這一課堂亮點。前面的小組採用的是文字記錄的方式記錄三種物體發聲時振動的情況,而後一小組採用的是圖畫的方式進行記錄,而且非常地形象。兩種不同的記錄方式,展現的是課堂上教師允許,並且提倡學生用自己擅長地、喜歡地方式記錄實驗研究中的發現這一理念。同時,不同的記錄卻指向相同的解釋和結論,也是一種更有效力的證據。]
師:這樣表達大家看的懂嗎?
生:看的懂!
師:這樣用畫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行不行?
生:行!
生:我們在用力撥橡皮筋的時候,發現橡皮筋振動幅度大,聲音是強的;在輕輕撥橡皮筋的時候,發現橡皮筋振動幅度小,聲音是輕的。我們在用力彈尺子的時候,發現尺子的震動幅度大,輕輕彈的時候,尺子的振動幅度小;我們在小鼓上面放上了一個筆套,用力敲小鼓的時候,發現小鼓的振動幅度大,輕輕敲小鼓的時候,振動幅度小。我們小組發現,聲音的強弱是跟振動幅度的大小有關。
師:恩,你們小組也很棒,我們確實可以用畫或者寫的方式,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雖然用不同的方式,但是,結果都是一樣的。(聲音的強弱跟振動幅度大小有關)
三、觀察比較聲音高低的變化
師:我們知道了,發出聲音的物體振動幅度大,聲音強;振動幅度小聲音弱。那聲音除了有強弱變化之外,還有什麼變化呢?
生:……….
師:這是一根口琴,它發出的聲音很輕,所以,我們要更加安靜的聽?
[評:教師課堂的駕馭有一定的水平,很簡單的一句話,起到的效果對於課堂的研究卻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們青年教師往往很缺乏的一些關於細節的處理策略之一。]
師吹口琴從“1”到高音的“1”,力度越來越強!
師:這口琴的聲音是怎麼變化的?
生:越來越強!
師還是吹口琴從“1”到高音的“1”用的力度一樣!
生:聲音不同!
生:越來越高…
[評:這裡吹同一個音,展示的是音強音弱的不同;吹不同的音,展示的是聲音高低的不同。這樣的處理,既很好地完成了探究活動深入的轉承;更是為了解決學生容易產生的“聲音高就是聲音強,聲音低就是聲音弱”的這一迷思概念。這在我們的試教中和學生調查中都得到過證實。而透過這樣的處理,從課堂實施中可以看出效果是不錯的,學生是能夠分清強弱與高低的區別的。從這一點散發出來,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些認識:許多時間學生糊塗了,是由於教師先糊塗了的緣故。因此,我們在教學預設時,在課堂實施中,一定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的基礎上思考問題。唯有這樣,我們的引導、指導才真正符合學生的實際!]
師:聲音是不同的,它有高低之分!——板書:聲音高、聲音低
師:那我們來聽一聽這口琴的聲音,請全體起立,當你聽到認為是高音的話,那請你把雙手舉過頭頂。當你聽到認為是低音的話,那請你安靜的坐下,當然,一樣不能讓椅子發出聲音,還有其他的聲音也一樣!
師用口琴吹低音、高音、“1”到高音“1”、高音“1” 到“1”,學生聽辨做相應的動作!
[評:這樣的創新形式,在課堂中得到了再一次的“讚賞”,效果非常得好,而且效率也很高。]
師:我們班的同學特別的厲害,看來口琴是難不倒大家了。我們再來聽聽難一點的.,尺子的聲音!這是尺子,只是跟剛才不同的是這尺子上有兩條橫線,我讓尺子發出兩個音,同學們仔細聽辨一下哪個聲音高,哪個聲音低?我先用距離短的,用書用力按住,跟剛才一樣的方法,讓尺子發出聲音!
教師撥動短距離的尺子。
師:這是第一個聲音!我再用長的這段距離,再讓尺子發出聲音!
教師撥動長距離的尺子。
師:這是第二個聲音。
生:第一個聲音高!
生:尺子短的時候聲音高,尺子長的時候聲音低!
生:第一個聲音高,第二個聲音低。
師:同學們真厲害,確實是這樣的,尺子伸出桌面距離短的時候聲音高,尺子伸出桌面距離長的聲音低。
師:我們班的同學們真的是太厲害了,好!大家再仔細聽兩個音。
教師在講臺後面撥動,二絃琴。讓二絃琴發出兩個高低不同的音。
生:第一個聲音高,第二個聲音低。
生:我跟他的意見一樣。
生:我聽見的也是這樣!
[評:聽辨物體發出的聲音的高低,對於四年級的學生其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尤其是像尺子、簡單的兩根琴絃發出的聲音。因此,此處的演示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為了降低學生聽辨聲音高低的難度。畢竟這主要是音樂課的任務而不是科學課的任務。]
師豎著大拇指:真厲害!確實是這樣,大家看一下這就是二絃琴,用食指讓在琴絃上,向外或者向內撥動琴絃,讓二絃琴發出聲音。(教師邊講解邊演示)
師:聲音的高低,對我們42班的同學看來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真厲害!前面我們研究了,聲音的強弱是由振動幅度大小有關的,那聲音的高低又是跟什麼有關呢?
生:……
師:我們還是要透過實驗來進行探究,我們就用這尺子和二絃琴來做實驗,我們一起來看下實驗記錄單。第一個實驗,用長短距離不同的尺子進行彈撥尺子,仔細傾聽聲音的高低,再仔細觀察尺子的振動的變化?第二個實驗,撥動二絃琴的兩根琴絃,仔細傾聽聲音的高低,再仔細觀察琴絃的振動的變化?把觀察到的記錄下來,再根據實驗現象,小組討論得出你們的發現!
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彈撥尺子的時候,要讓尺子的振動幅度大小差不多,比方說短的尺子真的幅度這麼點大(教師演示),那麼長的尺子振動的幅度也要這麼點大;二絃琴也一樣,撥動兩根弦的時候,讓兩根線振動的幅度差不多大。
[評:透過教師的提醒,潤物細無聲地向學生傳遞著實驗研究中需要控制一定的條件才能有效地開展。]
學生領材料,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師:第5小組的同學在做實驗的時候,很認真仔細而且很安靜!
師:第10小組同學,做的真快,而且整個小組的同學實驗好了,坐的很端正的在等其它組的同學完成實驗!習慣真好!
師:恩,現在都做好了,哪個小組先來分享下,你的實驗結果?
師:好,第9小組的同學你們先來?
生:尺子短的時候,聲音高,振動慢;尺子長的時候,聲音低,振動快;二絃琴細的弦,聲音高,振動快,二絃琴粗的時候,聲音低,振動慢!我們小組發現,聲音的高低跟振動快慢有關!
師:有其它發現嗎?
……
[評:這裡的突發事件(課堂上突然停滯了好一會兒),是出乎老師的意料之外的。從課堂上老師的稍顯無措的行為就可以瞭解到:其間有一兩個較為角落的同學舉手而沒有注意到,可能是因為學生髮現老師不抽他們是他們錯了,接著說放下手了。最後,又是在老師的一再追問下,才有一個同學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生:我們組發現,尺子短聲音高,振動快;尺子長聲音高,振動慢!
師:哦,有不同意見了!那老師瞭解一下,跟第九小組一樣的請舉手!跟剛才第一小組一樣的舉手!
生:舉手
師:跟第九小組一樣的3個小組,跟第一組一樣的6個組,現在我們的意見有分歧了,那要怎麼樣呢?
生:繼續做實驗!
師:(看了一下時間)可是現在時間不夠了,我們來看一下這裡,這就是你們剛才的尺子,短的時候聲音怎麼樣?振動的怎麼樣?長的時候呢?
教師演示尺子的長短的實驗!
[評:雖然馬上就要下課了。老師還是很有科學精神地徵求學生的意見“要怎麼辦?”而且還進行了集體的驗證活動。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因此這是在賽課。這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了,老師關注更多的還是學生,還是科學!這是一種我們作為教師所需要的科學素養。]
生:尺子短聲音高,振動快;尺子長、聲音低,振動慢。
師:同意剛才第九小組的發現嗎?(聲音高振動快、聲音低振動慢)
生:同意~!
師:還有其他發現嗎?
師:好!第七小組請上來!
生:我們小組發現,聲音的高低,跟長短、粗細有關?尺子長,聲音低;尺子短,聲音高;琴絃細,聲音高;琴絃粗,聲音低。
生:我們小組認為跟長短都沒有關係!琴絃就是一樣長的!
生:跟粗細也沒有關係,尺子是同一把尺子,粗細是一樣的!
師:那聲音的高低到底跟什麼有關呢?
生:應該是跟振動的快慢有關,因為尺子振動快聲音高,振動慢聲音低;二絃琴也是這樣。
[評:這裡的探討非常有深度。聲音的高低與尺子的長短有關,與琴絃的粗細有關,只是一種現象。現象背後的本質原因才是我們科學研究的指向。透過這裡的研討,學生們的認識才真正開始指向了影響聲音高低變化的真正原因。]
師:恩說的真好!我們一起來說一遍!
生:振動快、聲音高,振動慢、聲音低;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聲音有高低、強弱的變化。物體發出聲音振動幅度大、聲音強,振動幅度小、聲音弱;物體發出的聲音振動快、聲音高,振動慢、聲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