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語文教材漢語拼音編排的兩點思考
漢語拼音教學是識字與寫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現行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大多把拼音教學放在教材的起始階段,新生入學7~8周接觸的是拼音,小學生活從拼音開始。由此可見漢語拼音編排的重要性。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版)、江蘇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蘇教版)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以下簡稱北師大版)等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緊扣《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要求,並借鑑了國內外教學改革和教材編寫經驗,在原通用教材上有了較大改進。但對於他們的漢語拼音編排,本人認為在趣味性和操作性這兩方面還應再強化。
一、小學語文教材拼音編排要強化趣味性
新課標明確指出:漢語拼音教學儘可能有趣味性。就是針對拼音學習的特點而言。拼音字母是記錄語音的符號,而語音、字形、字義三者間沒有必然的聯絡。語言學界用語音的最大特點在於約定俗成解釋了這一切。漢語拼音是學習音節中的聲母、韻母、聲調,學習構成語音的小零件音素,而音素的運用是完全脫離現實社會的或者常常被人們忽略不計的。比如我們所有人(包括小學新生)經常用到書(shū的讀音,但我們不太用到或)注意sh或u的發音。只有在漢語拼音教學中才會去注意這些現象。由於不是直接出現在小學新生的生活世界,所以拼音學習是抽象的、枯燥的。另一方面,7~9歲的小學生雖然抽象思維有一定發展,但還是形象思維佔優勢,兒童長於具體形象的記憶;小學新生對抽象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發展,而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兒童的注意上,仍然起著重大的作用。漢語拼音的特點和小學新生的認知發展決定了拼音教學的艱鉅性。而6~11歲踏入小學的孩子,據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研究是基本勤奮感對基本的自卑感階段。即透過勤奮獲得的成功感有助於兒童以後的社會中建立勤奮的特質,表現為樂於工作和有較好的適應性。反之,就會形成無能。可見這階段學習的重要性。
基於這些特點,既能促進小學生身心發展,又符合語言學習規律,成了小學語文教材編寫者編排拼音教學時必須考慮的問題。如人教版、蘇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開啟教材,映入新生眼簾的是圖案精美、內容形象的開學教育,隨後的拼音編排更是配置了大量色彩鮮明的插圖,非常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如北師大版教材特意設計的兩個小學新生的形象丁丁冬冬與學(生們共同學習、共同成長)、開學兩週的常用漢字學習等,都是為了避免剛入學就學拼音的枯燥乏味,是從學生的興趣、認知來考慮的。小學語文教材在拼音編排的`趣味性上花了不少工夫,但有些地方還須強化。
首先,個別拼音字母旁配置的情境圖缺乏直觀、缺少聯絡
字母旁配置情境圖的目的很明確:其一使抽象的符號直觀。如e本是一個抽象符號,許多小學語文教材在e旁配置了一幅在河中游的白鵝的倒影形狀很像e使,抽象的符號形象化,符合小學生思維特點。其二,配置的情境圖能幫助聯想拼音的讀音。因為拼音字母的讀音是規定的,跟它的字母形狀沒必然聯絡。我們教材配的情境圖應把字母的讀音跟旁邊的情境圖聯絡起來,使抽象的讀音跟具體的事物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有意記憶,這是我們教材編寫者所應考慮的。如e的發音跟旁邊的情境圖河中白鵝的倒影,有讀音上的聯絡,使學生一看到e和旁邊的情境圖對字母的形狀、發音就會產生有意記憶。我認為,情境圖的這兩個目的在聲母、單韻母中應非常強調,而在複韻母中就可以突出它的讀音聯絡,因為複韻母是由單韻母組合而成,它們的形狀在單韻母中已有直觀顯示。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大多數拼音情境圖都較好地貫徹了這些目的,但個別拼音及其情境圖還有待加強。如聲母t有的教材後面配置的是尾,巴上翹的河鯽魚,有的教材是一把朝上的傘柄,除了形狀上有些相似,讀音上似乎沒有什麼聯絡。也就是說,教師、學生一看到這幅情境圖,無法展開它和字母讀音的任何聯想。
其次,拼音教學與語言教學的緊密聯絡有待加強
5~6歲兒童的口頭常用詞有3562個。也就是說,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拼音前,已經無師自通地掌握了3500個左右常用口頭詞彙。學前兒童是在與他人的交際、生活中掌握了大量詞彙,即在語言運用中學會了語言。這個結論也在斯霞老師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分散識字教學和李吉林老師的情境式語言教學中得到了驗證。任何離開了語言環境的語言教學都是不足取的。拼音教學也不例外。因為語音語調只能在字詞句中學習,只能在語流中學習。若離開音節、詞語單個訓練拼音、聲調,只能造成外國學生說漢語往往帶著洋腔洋調和南方人學普通話脫不了土腔土調的局面。
另一方面,就學習規律而言,如果兒童學習拼音,學習的只是拼音字母的簡單呈現,少有音節、詞語的搭配,學生找不到先前熟悉的認知環境,按皮亞傑觀點是兒童學習不能同化按建構主義理論是兒童,學習得不到先前知識的支援,而如果個體沒有先前形成的知識結構的基礎,是不可能吸收新知識的。
我們的拼音編排完全可以根據這些特點,讓抽象的拼音字母在孩子熟悉並能熟練運用的語言環境中找到具體的依託,使學生學到新知識,獲得成就感。有些小學語文教材拼音編排在這方面的不足表現在:
第一,除拼音字母外,少有音節、詞語呈現
如漢語拼音第一課o、e、iu、ü,有的教材沒有一個音節,有的教材只有兩個音節yúwūyā,筆者認為完全可以在拼音學習的起始階段安排幾個小學生熟悉的簡單漢字、詞語等。如a有馬媽大媽等,讓學生明白我們平常說的語言是由拼音字母這些零部件構成的,其中工就是一個,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第二,兒歌的編排在強調趣味性的同時,可以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兒歌形式,突出各方言區學習的難點
在一些字母學習後,配一首兒歌,其用意是很明確的。一是鞏固強化學生的拼音學習,二是拼音知識在語言環境中的應用,三是可以發揮小學新生口語表達的特長,增強趣味性。如人教版猜一猜,既突出了教學內容gkh又透過猜謎語,的形式增強了語言學習的趣味性。小白兔月兒彎彎在一起等把小學生熟悉的事物小白兔月亮小雞等作為背景,透過兒歌拼讀的形式表達出來,增強了趣味性。如北師大版在學了6個單韻母后,編排了一首孩子們熟悉的古詩《鵝》,既有趣又強化了單韻母的發音。但我覺得,小學拼音教學的兒歌不同於幼兒大班的兒歌學習,拼音教學的兒歌在趣味性的同時還可以突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二、小學語文教材拼音編排要強化操作性
新課標指出:漢語拼音教學儘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遊戲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但翻開部分教材的拼音編排,且不說教材編排沒有充分體現這些精神,若授課教師領悟了這些精神,課外的備課量是非常大的,因為部分教材的有些內容的操作性還須強化。
首先,教師須花大量時間去突出拼音教學與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而這本應在教材中突出體現。如有些教材的單韻母和四聲,除了情境圖外,沒有任何材料顯示。任課教師為了體現拼音與識字、普通話學習相結合,於是就要編制大量的兒歌、故事等。華中師大附小徐宇紅老師談到:我在開始教學漢語拼音時,每個字母都會編一句兒歌,便於學生記住它們的音和形。如小姐姐愛唱歌,張大嘴巴aaa,清晨公雞要打鳴,圓圓嘴巴ooo小姐姐聽廣播,右下半圓bbb。還要使這四聲形象化,又要編制關於聲調的兒歌、故事。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地編制教材內容,如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拼讀音節等等。開啟小學語文拼音網,看到的都是關於教學內容如何透過兒歌、故事等形象化的探討(筆者認為這本應是教材編寫者主要承擔的工作),少有針對各方言區特點如何發音、正音的探討(筆者認為這本應是授課教師的正事)。
其次,教師須花大量時間去突出教學內容的趣味性、遊戲性,而這在教材中沒有明顯依據。
王榮生教授在他的專著《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中提到:課程內容教材化,教材內容教學化。並舉了《英國牛津英語教材》第一冊在島上的教材,說明了國外的許多語文教材,在教學化方面做得相當成功,他們的一些教材,甚至做到使教師無須備課無須像我們的語文教師面對著一篇課文和數道練習題而冥思苦想教什麼用什麼去教那樣的備課。但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師絕對需要去冥思苦想的,而且已經在冥思苦想了。雖然,教材內容不能代替教學內容,但教材內容也是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教材內容缺乏趣味性教師勢必於課外尋找大量,資料,使教學內容具有趣味性、遊戲性。如關於音節的拼讀和四聲的把握,有的教材呈現了bā、bá、bǎ、bà的四幅情境圖,有的教材在最後的四個韻母中出現了聲調āngángǎng,àng教師須花工夫把這抽象的內容趣味化。如一位小學教師用兩個大小適當的紙盒相撞,來模擬音節的拼讀。如為了符合小學新生好動的特點,許多教師又在教材沒有明顯提示的情況下,編制遊戲環節,增強拼音學習的趣味性。有些教師採用快樂大轉盤練習拼讀,拼音休息操讓學生動起來,用肢體語言來表示拼音等等,可謂費盡心思。
拼音學習歸根到底是一種口耳學習,即學會發音、聽音、正音。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師要花大量精力去編制教材內容,勢必會影響他們個別聽音、正音的精力。而在拼音學習中,針對個人的發音狀況聽音、正音是非常重要的。試想,全班同學共同學習、共同發音,難免會出現濫竽充數的現象。教師只有個別聽音,才能發現每個學生存在的語音缺陷,才能幫助他針對性地改正。教師把工作重點放在學生的聽音、正音上,應先把他們從編制教材內容的繁重工作中解脫出來,而所有這一切的前提是教材內容應先具有趣味性、操作性!
隨著新課標理念的不斷深入、發展,人們思索的目光投向了新課標理念下教學內容的呈現、教學方法的體現等問題。而與之相關的新課標理念下教材內容的改革,也成了人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本文也算是對語文教材內容改革的一點思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