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古詩教學示例之我見

古詩教學示例之我見

隨意翻開小學語文教材便可以發現古詩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這些古詩多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既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能吟”,學習古詩的作用可見一斑。教師是小學生學習古詩的引導者,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詩意,提高學習古詩的自學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法上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靈活有效地授課。現在我想談談在多年實踐中積累的一些經驗和方法。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樂學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確立自己課程的吸引力,必須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每一節課的內容,學生都懷著好奇和期待的心理渴望著,如果教師能抓住學生這一特殊心理精心設計匯入課題,能使學生覺得教師講課“有味”,古詩的內容“有意思”,就會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因此課前激趣很重要。在學習《靜夜思》時,我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圓的月亮,邊畫邊要求學生回憶與月亮有關的故事傳說和詩句,然後再啟發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思考古代詩人們常常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情感,《靜夜思》這首詩又會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情感。如此激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盎然。

二、注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見培養學生自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可先讓學生預習,初步感知詩歌大意和感情基調。古詩語言精煉、含蓄、優美,首先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藉助課文中的註釋或,讀準字音,瞭解字義,從而理解詩句的意思。課上,組織學生交流預習的情況,試著講一講古詩的意思,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大家討論,老師幫助學生理解。“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試讀、質疑。讀後,學生提出:生字“逾”應讀什麼音?我就立即引導他們藉助字典認識生字。於是,學生採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逾”。為加強學生對“逾”的理解和記憶,又進一步引導:“逾”字與我們已經學過的哪個字讀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相通?學生藉助字典比較與“愉”讀音相同,和“愈”的意思相通,是“更加”的意思。把“逾”放在“江碧鳥逾白”中,又如何理解這句詩的意思呢?透過朗讀思考,有同學回答出:這句詩的大意是:碧綠的江上飛翔著白色的小鳥。碧綠的江水更加襯托出鳥兒的潔白。肌睜中“欲”是“將要”?還是“好像”的意思。到底該取哪種意思呢?聯絡詩句,引導學生討論後,某生回答:盛開的花兒好像燃燒的火焰一樣紅。“花欲燃”中的“欲”是“好像”的意思。這樣學生就初步瞭解古詩的內容了。

三、重視指導朗讀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訓練重點在朗讀指導上,朗讀既是加深學生對詩意理解的一種手段,又是檢查學生對詩句理解深淺的一種方法。讀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採取範讀,學生領讀,學生講讀,指名朗讀,或小組讀等形式,先讓學生大聲朗讀,先是“不求甚解”地讀通讀好,讀到朗朗上口,在讀中自悟,當學生領悟到古詩的.意思時,學生自然就會入情入境地有感情朗讀,進入詩歌中的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揮自己的創見性去表現古詩的思想感情。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受到美的教育。

四、啟發想象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詩不同於小說,它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敘開去。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擷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小學生生活閱歷少,這就要求教師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悟詩的意境美。

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尋隱者來去過程,與童子會晤時的問話一字末提,童子答問很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麼,詩中有沒有寫?”“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麼回答?”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並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語言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了,初步領悟到詩的意境。

五、講究品味、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古詩的語言精確、凝鍊。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鍊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終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詩寫天門山附近長江的雄偉景色,以簡潔的畫面,表現長江的磅礴水勢及天門山夾江對峙的險要,其中“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一句中的“出”和“來”化靜為動,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地勢的險要,給人以動態美。

祖國文化淵遠流長,古詩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