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觀念是否應該更新
" 重要的是觀念的轉化。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有哪些觀念應該更新呢?
第一、設定作文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我們總是較多地把作文課看成是教授學生“寫寫弄弄”的課程。似乎寫好了文章,就是作文課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在作文的時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記憶能力、觀察能力、邏輯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可以說,沒有已上的五種能力,幾乎就寫不好作文。那麼,反過來,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寫作教學的時候,幾乎可以說就是在幫助學生們訓練以上所說的五種能力。
在此,特別有意義的是,創造心理的形成正是以這五種能力為基礎的。因此,以上五種能力的集中體現,也就形成了創造的能力。由此,我們又可以說,作文,就是培養學生們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課程。從這個角度看問題,作文, 也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積極手段。具有這種觀念,無論對於作文課教學方法的改革還是作文教學內容的革新,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二、作文課 有著比其他課程寬泛得多的容納機制。
寫作,或者說作文課程,是一種比較寬泛的應用或工具課程,它有著比較軟化的、比較寬泛的.容納機制。任何生活和學科都可以從作文中找到表現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從任何生活和學科中找到體現自己的豐富內容。如果這樣來看問題,則作文課就應該有遠為深厚的表現內容和寬廣的表達方式。
在作文課上,不但可以寫“我的媽媽”、“我的老師”、“記一件有意義的事”等傳統的題材,還可以寫有關科學實驗的報告、寫數理化的研究過程、寫工作和學習的總結報告、寫某一種新式工具或服飾的設計、寫某一種活動策劃書、寫一種商品的宣傳廣告、寫英文學習中的艱難困苦、寫對克林頓緋聞的看法、寫對南聯盟問題的認識,等等,等等。
寫作的題材一旦推廣到無邊無際的一切生活和學問的空間,就不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使作文變得越來越貼近生活和實際,越來越成為學生們手中運用自如的工具。
第三、寫作是一種複雜的思維過程,必須注意學生寫作前和 寫作中的思維訓練。
作文過程中,總是先有思維而後有文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文字故不可不講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維訓練也不可不重視。以往的寫作教學,往往重文字生成的結果而輕文字生成前思維啟動階段的訓練,這可能是寫作教學中的一個“盲點”。 在學生寫作前階段,應該而且可以採取一些方法使學生出現類似“人來瘋”的情緒,誘導其產生寫作的願望和動機,出現寫作的情緒和感受,這就是寫作前的思維“熱身”或者感情“激發”或者外國人所說的“大腦風暴”(Brain Storming),有了這“熱身”或“激發”或“風暴”,就有可能使學生出現寫作的思維熱點,然後在比較自然的心理狀態下形成情緒的宣洩。只有這種自然的而不是強求的文章,才能夠比較好地反映學生的思想感情。只有在這種經常不斷的思維訓練中,才有可能幫助學生在大腦中逐步完成從思維到文字的轉化機制。
第四、寫作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作情緒也許比教導學生的寫作技巧更為重要。 作文是一種帶有極大心理誘導作用的課程,千萬不要因強調那些“規則”和“技巧”而妨礙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第五、要慎重地對待學生文章的批改工作。
最近看到一本作文教輔新書。其中錄有一篇學生作文寫道:“……他緊張得手心直冒汗。……”文末指導教師的“簡評”是:“神態應從臉部去描寫,人們只說頭上冒汗,不說手心冒汗。”
緊張的時候,只有頭冒汗,手心是不冒汗的嗎?恐怕不對。我們似乎都有過緊張得“手心捏著一把汗”的經驗。不論心理學還是生理學,都承認手心會冒汗。告訴孩子“神態應從臉部去描寫”,似乎也不夠準確。
孩子們自有他們進行觀察和了解事物的獨特方式。正因為此,他們的畫圖才具有一種稚拙的美;他們的語言才有天真的韻味。我們應該鼓勵他們大膽地運用這種方式,而不能妨礙或者扼殺了他們的這種天性。所以,在批改孩子們的文章時,以只指出他的文章有什麼地方不妥,而不以教師自己的理解很自信地修改孩子們的語句為好。孩子們的思維往往跑到語言的前面去了,這種思維有時是極為可貴的,但是由於詞彙的貧乏,必然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教師的隨意改動,會使學生懷疑自己原先思維的準確性和實際意義,長此以往,會影響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自信心。由此看來,延續了幾百年的作文評改老方法能不能稍變一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