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的放縮》課後教學設計與反思
《圖形的放縮》課後教學反思
《圖形的放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教材透過為教師提供了一個三名小學生在方格紙上畫賀卡示意圖的情境,讓學生討論:誰畫得像?他們是怎麼畫的?隨後安排了“畫一畫“的內容,我個人認為,教材在這裡安排此環節的目的,旨在讓學生利用討論得出的結論,自己動手進行實際操作,在這個操作——畫——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長和寬都按相同的比放縮”、“保持圖形長與寬的比不變”,畫出的圖形才與原圖相像的體會。教材的第29頁,為教師提供了一個“探究活動”,讓學生利用數對,找出“小貓”輪廓的點,並畫出來,最後比較“哪隻小貓長得更像樂樂?”在此過程中,學生將進一步感受“相似形”的實際意義。
在本節課的學習之前,學生對於比、數對、用字母表示數等內容有一定的知識經驗,我也讓學生在課前就準備了這些知識點的資料,讓他們在課堂上隨時去自學。學生對於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並不陌生,對生活中應用放大與縮小的例項也有一定的瞭解,如:洗照片、放大鏡等等。但是對於圖形基本形狀不變的基礎上進行放大或縮小的具體方法不明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情境,讓學生產生親切感,很快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同時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時間,在交流探索中,向學生滲透圖形放縮的方法。並且集體交流中,進一步理清思路,明確圖形縮放的意義,使他們漸漸明白了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這樣與現實相結合,不僅生動具體的再現了圖形的縮放,而且使學生了解到學習本節課的實際意義及學習本知識點的應用背景。
縱觀本節課淺談以下幾點:
一、課堂氣氛較活躍,課堂匯入流暢自然。
我在設計課堂匯入時,沒有用以往的模式,利用課本上中的情境來匯入,因為在課前我已經讓學生預習了新課,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內容較為簡單,學生也大部分都能夠自學懂。所以我利用放大鏡和照片直接進入主題並引入了本課課題。
二、充分利用自學,調動學生的自信心。
課前資料準備充分,並且佈置了自學,給學生一個預知本課主要內容的時間,加之內容本不難,稍加引導與提點,用回答問題的方式處理主要內容,回答正確給與及時的.鼓勵,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本節課有以下不足之處:
1.板書的課題,是否會對學生造成誤解。課題應該是圖形的放縮,而為了匯入我寫成了圖形的放大、縮小(上下形式),本準備要將大小兩字擦去,可想了想又沒擦,想著應該會對學生有便於理解的效果,這還有待於我下去調查。
2.有關數對的知識複習與自學的時間太少,在後面的做題過程中個別學生出現了問題,還有不會寫的孩子,我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才及時給予了糾正。
3.在“貼一貼、比一比”活動的過程中,或許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會更好些。比如有一個馬虎的孩子,坐在最後面, 他的工具沒有帶全,他就在活動的時候一個人呆呆的坐著,如果為小組合作學習,這樣的情況就不會發生了。不過我覺得自己學習也有自己學習的好處,各有利弊吧。
以上就是我的課後反思,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