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初中歷史活動課教案

初中歷史活動課教案

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初中歷史活動課教案,歡迎閱讀參考。

【初中歷史活動課教案】

教學目標:

識記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標誌、商鞅變法開始變法的時間和變法的主要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和意義。

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 商鞅變法的評價

難點:

改革與保守派的觀點分歧 變法的某些措施含義及作用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看教材38頁的簡表,分析秦國在戰國前期的形勢,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後期秦國卻強大起來,並透過一系列戰爭滅掉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那麼,秦國是怎樣走向強國之路的呢?——商鞅變法(這是一條主要途徑)

二、教學過程

(一)、秦孝公求賢(為什麼要實行變法?)

1、原因

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社會原因):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誌)。

秦國相對落後(自身原因):會盟都不讓參加,魏國侵略卻無力還擊。

2、辦法

改革內政,變法圖強,釋出求賢令。(秦孝公深感落後就要捱打)

商鞅來到秦國。

理解“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時間: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援。

3、主要內容:

經濟上: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獎罰分明。

政治上: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設31縣;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4、變法的影響:

觸犯了貴族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取得成效——連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國的變化

1、性質:是戰國後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2、成果: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秦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3、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

(四)小結

秦國是怎樣走上強國之路的呢?

前期勢弱——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商鞅主持變法——取得顯著成果(強大)

思考: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書設計

1、秦國為什麼要實行變法?

       2、變法前期秦孝公採取怎樣的辦法?

社會進步(社會):鐵器、牛耕(標誌) 改革內政、變法圖強、釋出求賢令(商鞅)

秦國落後(自身):鄙視、捱打

3、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 

       4、變法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見小字部分)?

經濟: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 觸犯貴族的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重農抑商—獎罰分明 取得成效——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

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

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5、變法取得怎樣的成果? 

       6、變法成功與否?

(性質: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分析秦孝公變法的目的—變法圖強,

建立了新制度,軍隊戰鬥力提高,經濟得到發展。 實現沒有?結論——是一次成功的

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