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多媒體教學的研究
誤區一:盲目使用效率低下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採用現代化的教學裝置,引進多媒體教學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種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但有的老師不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注重實效,認為運用多媒體手段就是運用了最先進的教學手段,就越能顯示教學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從而忽視了傳統教學手段。對於那些傳統手段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也牽強地使用多媒體,結果反而破壞了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效果無明顯增強。例如有的教師喜歡將大量的歷史知識的板書和邏輯推導寫入課件,在課堂上展示。而這樣使學生對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有的學生連筆記都來不及記。我覺得到不如老師在黑板上一邊講解分析一邊板書,學生也能邊聽邊想邊記。
多媒體手段有著自身突出的優點,但它並不排斥傳統教學媒體和手段。而傳統教學媒體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長處,而且至今仍是確有實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學手段。因此要改變盲目使用多媒體的現象,我認為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克服傳統教學媒體和手段的缺點,將傳統教學媒體與手段和多媒體有機結合起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如果能用別的手段達到預想的效果就用別的手段,而運用多媒體教學就是要表達其他教學手段難以或無法表達的教學內容。
誤區二:從接受者到觀賞者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要做到這一點既要看老師的教,也要看學生的學,歸根結底 要看學生的學,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學習初中歷史時往往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但有的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後,不注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原先傳統手段的師生交流、討論都在光、聲、影象的展示中湮滅了,學生不是課堂的主人,而是成為彷彿置身課堂之外的`觀賞者,學生常常停留在對精彩畫面的欣賞上,而對實質性的歷史內容不去留意,時間一長就不自覺地遊離於學習活動之外。例如在講授《鄭和下西洋》小節時,教師透過多媒體把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實用地圖的形式展示,應該說出發點很好,但色彩豔麗的畫面讓學生看得眼花繚亂,再加上沒有適當的提問、討論等形式的交流,結果臺上熱熱鬧鬧,臺下冷冷清清,把一堂歷史課變成觀賞課,時間一長有的學生就開小差了。
事實證明,我們在運用多媒體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時,應從歷史課的授課型別和歷史教材內容的實際出發,靈活運用。同時還要從初中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心理生理特點出發,科學地運用多媒體使多種教學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誤區三: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課件是多媒體教學的核心部分,它的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課件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不能膚淺地停留在表面。但有的老師不注意教學目的,只是讓書本搬家,把螢幕當成電子黑板,而沒有真正的實質內容。另外歷史的多樣性常常導致大量的圖片和影片被牽扯進課件中來,但有的教師往往熱衷於追求多媒體顯示效果,學生對顯示畫面印象很深,但僅僅而已,不能掌握歷史知識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絡,教學目標無法實現,這樣的課件給人以喧賓奪主的感覺。還有的教師在設計課件時不注重教材的整體最佳化結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很難有所體現,整堂課下來感覺平淡無奇,輕重難辯,缺少一個"拎起來一條線,撒下去鋪滿地"的教學主旨,這樣的課件真是“繡花枕頭稻草芯”。
誠然,多媒體技術具有圖文並茂、形象直觀的展示功能,它使學生對歷史現象、過程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刻。但光有好看的課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要講究實際,課件設計要體現歷史教材的教學目標,要忠於教材而高於教材,符合科學性和客觀實際,同時要圍繞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突出重點,詳略得當,不譁眾取寵,堆砌素材,也不面面俱到,平鋪直敘。在圖象的處理上要簡潔,大量的講解和分析應讓老師去完成,另外還要注意課件設計的藝術性,色彩搭配要與教學內容相一致,佈局要合理。總之,課件的設計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外表,要有鮮明的目的和實質的內容。
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確實有其它教學手段無法代替的優勢,但這並不是意味著它能包辦一切,它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要從歷史教學的實際出發,當用則用,不當用則不用。使用時要注重科學性,要使多媒體的運用做到“適時、適度、適當”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