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詩句及賞析
端午節,傳承了一種情懷,悲壯而悽美,氣吞山河。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詩句及賞析,歡迎參考!
《端午日賜衣》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賞析
端午佳節,皇上賜予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
香羅衣是細葛紡成,柔軟得風一吹就飄起,潔白的顏色宛如新雪。
來自皇天,雨露滋潤,正當酷暑,穿上它清涼無比。
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終身一世承載皇上的盛情。
《澡蘭香·淮安重午》
吳文英
盤絲系腕,巧篆垂簪,玉隱紺紗睡覺。銀瓶露井,彩箑雲窗,往事少年依約。為當時曾寫榴裙,傷心紅綃褪萼。黍夢光陰,漸老汀洲煙蒻。
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薰風燕乳,暗雨梅黃,午鏡澡蘭簾幕。念秦樓也擬人歸,應剪菖蒲自酌。但悵望、一縷新蟾,隨人天角。
賞析
這首詞,從內容來看是懷念作者的一位能歌善舞的姬妾。此時他客居淮安(今屬江蘇),正值端午佳節,不免思念家中的親人,於是寫了這首詞。
詞寫於端午節,所以詞中以端午的天氣、習俗作為線索貫穿所敘之事和所抒之情。
“盤絲系腕,巧篆垂簪,玉隱紺紗睡覺。”“盤絲”指盤旋的五色絲。端午節古人有以五色絲繞臂的風俗,認為如此可以驅鬼祛邪。夢窗詞愛寫美人的一部分,如手腕、足。端午節繫著五色絲的玉腕的意象更是經常在夢窗詞中出現。“巧篆”指書寫了咒語或符篆的小箋,將它戴在自己的髮簪上,古人認為端午佩帶符篆可以避兵氣。“紺紗”指天青色的紗帳,此物也正當時令。三句均為倒裝句,從追憶往昔寫起:過去每逢端午佳節這位冰肌玉膚的人兒總要早早推帳攬衣而起,準備好應節的飾物,打扮停當,歡度佳節。這裡顛倒敘述次序,意在強調題面之“重午”。
“銀瓶露井,彩箑雲窗,往事少年依約。”“銀瓶”本指酒皿,這裡借代宴飲,“露井”本指沒有覆蓋的井,這裡泛指花前樹下。“彩箑”,彩扇,歌兒舞女所持,這裡指代歌舞。“雲窗”指鏤刻精美的花窗。“銀瓶”三句連用四個有色彩感的美麗事物,極精當地描繪出昔日的歡會,或在花前樹下,或在華堂之中,環境固然美好,人亦年輕風流。“為當時曾寫榴裙,傷心紅綃褪萼。”“寫裙”用《宋書·羊欣傳》典。書法家王獻之到羊欣家,羊著新絹裙午睡,獻之在裙上書寫數幅而去。這故事反映出南朝士人灑脫的性格,詞人用來表現他和姬人的愛情生活。詞人見窗外榴花將謝,由榴花想到石榴裙,於是自然憶起在姬人裙上書寫的韻事。石榴花謝,人分兩地,樂事難再,不由得讓人傷感。“黍夢光陰,漸老汀州煙”。“黍夢”指黃粱夢,典出唐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這裡形容光陰似箭,“煙”形容嫩蒲的細弱,蒲草也是時令植物。
此二句言時光易逝,盛衰無常,連煙都要變老,何況石榴花呢?因此,從景物的衰敗中以見人事的變遷,但上片結句佔明的“漸老汀洲煙”卻是當令景象,風景不殊,更使人感慨人事全非。
“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這句自然聯想到了和端午節有關的典故。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後逢此節日便唱為他招魂的歌曲。上片作者已沉浸在青春易逝的哀傷中,所以不忍再聽招魂之曲。
“薰風燕乳,暗雨梅黃,午鏡澡蘭簾幕。”前兩句以景物烘托時令。燕子春末夏初生雛,五月梅子黃,梅熟時雨曰黃梅雨。此非必當時實見。“午鏡”也是當令物品。在端午日按習俗要高懸石煉鏡。說是有驅鬼避邪的作用。“澡蘭”,古代風俗,端午節人們要用蘭湯洗浴。
作者看到家家簾幕低垂而引起午鏡澡蘭的聯想,他想自己所思念的人這時也正在洗浴吧。此句又轉回到端午,引出下兩句:“念秦樓也擬人歸,應剪菖蒲自酌。”這二句寫思念之深,不禁設想姬人也在思念自己,她一邊獨酌,一邊盤算著,詞人何時才能歸來,這真是一幅逼真的思婦圖。“但悵望一縷新蟾,隨人天角。”“新蟾”指新月,照應端午,“天角”,天涯海角,指淮安,當時已是南宋北部邊界。這二句說她的等待也是徒然。她只能同詞人一樣望著天邊的新月,苦苦相思吧!結句用共望新月表達了詞人無窮無盡的思念之情。
這首詞在鋪寫展開過程中打亂了時間、空間的順序,正是因為這種時空交錯,使人眼花繚亂,張炎評吳詞“碎拆下來,不成片斷”,有一定道理。但細細吟思,就會發現這些片斷仍然有跡可尋。
畫面圍繞著端午節的風物、景色、風俗組合在一起,似斷實續。在風格上也體現了吳詞綿密縝麗的特點,詞中多意象而少動作,好像它們中間缺少必要的鉤連。並愛用麗字和典故,顯得意深而詞奧。但當讀者抓住了詞人感情的脈絡和吳詞在結構上的特點的話,還是可以讀懂的。
《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賞析
詞一開頭,一語驚人。“高詠楚詞”,透露了在節日中的感傷必緒和壯闊,胸襟,屈原的高潔品格給詞人以激勵,他高昂地吟誦楚辭,深感流落天涯之苦,節序匆匆,自己卻報國無志。陳與義在兩湖間流離之際,面對現實回想過去,產生無窮的感觸,他以互相映襯的筆法,抒寫“榴花不似舞裙紅”,用鮮豔燦爛的`榴花比鮮紅的舞裙,回憶過去春風得意、聲名籍籍時的情景。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陳與義因《墨梅》詩為徽宗所賞識,名震一時,諸貴要人爭相往來,歌舞宴會的頻繁,可想而知。而現在流落江湖,“兵甲無歸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難怪五月的榴花會如此觸動他對舊日的追憶。但是,“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有誰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辭》之後,滿簾生風,其慷慨悲壯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從“高詠”到“歌罷”一曲《楚辭》的時空之中,詞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時間的過渡。酬即對付、打發,這裡有度過之意(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詩:“但將酩酊酬佳節”)。在這值得紀念的節日裡,詞人心靈上的意識在歌聲中起伏流動。“節序匆匆”的感觸,“榴花不似舞裙紅”的懷舊,“無人知此意”的感喟,都託諸於激昂悲壯的歌聲裡,而“滿簾風”一筆,更顯出作者情緒的激盪,融情入景,令人體味到一種豪曠的氣質和神態。
詞的下闋,基調更為深沉。“萬事一身傷老矣”,一聲長嘆,包涵了作者對家國離亂、個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歡娛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詩中所詠的,“老矣身安用,飄然計本”(《初至邵陽逢入桂林使作書問其地之安危》),“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傷春》),其對自己歲數的悲嘆,與詞同調。“戎葵凝笑牆東”句,是借蜀葵向太陽的屬性來喻自己始終如一的愛國思想。牆邊五月的葵花,迎著東方的太陽開顏。“戎葵”與“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徵,詞人用此來映襯自己曠達豪宕的情懷。“戎葵”雖為無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則賦予葵花以人的情感,從而更深刻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雖然年老流落他鄉,但一股豪氣卻始終不渝。這“凝笑”二字,正是詞人自己的心靈寫照,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最後三句寫此時此刻的心情。滿腔豪情,傾注於對屈原的懷念之中。“酒杯深淺”是以這一年之酒與前一年之酒比較,特寫時間的流逝。酒杯深淺相同,而時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語,感喟深遠。用酒杯託意而意在言外,在時間的流逝中,深化了“萬事一身傷老矣”的慨嘆。突出了作者的悲憤之情。情緒的激盪,促使詞人對詩人屈原的高風亮節的深情懷念,“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對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誠,加上這杯中之酒肯定會流到汨羅江的聯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詞人心靈深處的感情。從高歌其辭賦到酹酒江水,深深地顯示出詞人對屈原的憑弔,其強烈的懷舊心情和愛國情感,已付託於這“試澆”的動作及“橋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賞析
北宋詩人張耒這首《和端午》詩悽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詩從端午競渡寫起,看似簡單,實則意蘊深遠,因為龍舟競渡是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但“忠魂一去詎能還”又是無限的悲哀與無奈。無怪乎北宋進士餘靖作詩說:“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但此句,卻又分明有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悲壯,它使得全詩的意境直轉而上、宏闊高遠。於是三四兩句便水到渠成、一揮而就。雖然“國亡身殞”,灰飛煙滅,但那光照後人的愛國精神和彪炳千古的《離騷》絕唱卻永遠不會消亡。
《屈原塔》
蘇軾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飢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賞析
和劉禹錫一樣,蘇軾也歷經貶謫,在一肚子不合時宜的心境中度過人生的大半光陰。不過寫作此詩的嘉祐四年(1059),蘇軾還是意氣風發的青年才士,兩年前剛以21歲的年齡成為進士。本年冬蘇軾侍父入京,途經忠州南賓縣(今四川豐都),看到這個與屈原毫無關係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驚異之餘便寫下了上面這首五言古詩。詩分三段:前八句寫端午節投粽子、賽龍舟習俗與屈原的關係,次八句推測屈原塔的來歷,末八句讚美屈原不苟求富貴而追求理想的節操。
相比楚地民俗來,更觸動蘇軾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紀實性的敘寫中展開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飯和競渡不是呈現為娛樂化的熱鬧的民俗場景,而是祭祀與追懷的真正儀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強烈的情緒活動。作者一再用反襯的筆法來強化議論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決絕與世人眷懷之不絕,如事之無憑與人情之殷切,富貴之短暫與聲名之無窮,世人之澌滅與屈原之不朽,最終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一聯貫之,屈原持志之高潔與自己的無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首詩就像是一個預言,宣示了作者未來的志節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後來蘇軾畢生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生活理想,身處逆境而不妥協苟合,同時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始終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浣溪沙·端午》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賞析
本篇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上篇描述她們節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下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綵線纏玉臂,小符掛雲鬟,互致節日的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