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行業

幼兒園科學區域觀察記錄

幼兒園科學區域觀察記錄

幼兒園科學區域觀察記錄1

幼兒姓名:蔣子成、王欣妤

觀察地點:教室

觀察者:顧雅芬

遊戲名稱:搗米粉、做鯉魚餅

目標

1、親近自然,喜歡探究。

2、常常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並樂在其中。

觀察要點

1.能用搗藥罐講米碾成米粉。

2.嘗試把麵粉揉成麵粉團,並用模具製作鯉魚餅。

觀察記錄

今天科學區投放了搗藥罐、鯉魚模具、大米和麵粉。孩子們對這些材料不是很感興趣,幾乎沒人去嘗試玩。子成蹦蹦跳跳地走了過去,看了看搗藥罐,拿了起來,對我說:“我要玩這個。”我回答他:“玩吧,知道怎麼玩嗎?”他搖搖頭,我沒有直接告訴他怎麼玩,而是對旁邊的欣妤說:“欣妤你去教子成怎麼玩吧!”欣妤點點頭,於是把另一個搗藥罐和已經浸好水的大米拿了過來。“蔣子成你把米放到這裡面,搗一下就可以了。”欣妤對子成說。子成聽了欣妤的話,開始往罐子裡放米,之後就開始搗了。子成放的米不是很多,一會兒就被他搗碎了,於是他自己一邊搗一邊往罐子里加米。欣妤也開始和子成一起搗米了。搗了一會兒子成說:“好累啊!”欣妤也說:“我也累死了,我們休息會吧。”子成說:“好。”但是沒有停下手裡的活兒,只是搗的速度慢了好多。欣妤把一旁的麵粉和鯉魚模具拿過來,拿了一次性杯子去裝了點水,說:“我要揉麵粉了。”說完把杯子裡的水都倒進裝有面粉的盆裡。然後用手開始揉麵粉,剛開始揉欣妤就大喊:“好粘啊,我的手上都是麵粉了。”子成看了看欣妤的手,再看看盆裡的麵粉說:“像個膠水一樣。”繼續搗米粉。欣妤繼續在揉麵粉,由於水放多了,麵粉沒有變成麵糰,而是變成了麵粉糊。鯉魚模具自然也用不上了,欣妤就一直在玩麵粉糊,把搗米粉的事放在了一旁。後來子成也用手指戳了戳麵粉糊,說:“好粘呀!”然後用手指抓了一點點麵粉糊並把麵粉糊放到了米粉裡面,繼續搗。欣妤看見子成把麵粉糊放到了米粉裡,她也抓了點麵粉糊放到米粉裡,又重新開始搗米粉。米粉中摻了麵粉糊之後有點黏了,他倆就繼續開始搗米粉直到遊戲結束。

觀察感悟

平時好動的子成能夠堅持完成搗米粉的活動不離開已經很不錯了。雖然他在遊戲中感到了累,(因為把米搗成米粉是需要用很多力氣的)但是他並沒有放棄。遊戲中我們也根據《指南》要求,為幼兒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搗藥罐、模具)讓孩子們進行探索。能力比較弱的子成沒有獨立地探索出玩法,作為老師的我也沒有告訴他應該怎麼去玩搗藥罐,而是請能力較好的欣妤來幫助子成,這樣子成就比較容易接受也不會影響他的探索興趣。《指南》中建議教師透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幼兒思考並對事物進行探索。所以當欣妤講麵粉變成麵粉糊的時候可以問問她:“怎麼做才能讓麵粉糊變成麵粉團?”讓她透過自己的探索得出:加點乾麵粉就可以把麵粉糊變成麵粉團,這樣透過孩子自己探索得出的答案往往比老師講授得要掌握的好。

幼兒園科學區域觀察記錄2

科學區觀察記錄

實錄:

最近,我在科學區中投放了各種各樣的紙和一盆水,讓孩子們自己玩。他們有的摺紙,有的把紙放在盆裡玩,放進盆裡的紙溼了一張又一張,玩了一會兒就沒有興趣了。在今天的遊戲中,我給小朋友出了一個問題,不同的紙放在水裡結果會是怎樣的呢?小朋友專心地操作起來。可是,我發現透過第一輪的操作,幼兒對每種紙的吸水效能都有了感性的認識,知道餐巾紙的吸水性最強。過了新鮮勁後,幼兒操作活動的興趣已不高。於是,我自言自語地說:“怎樣改變餐巾紙的吸水效能,讓它慢慢地沉下去呢?”並裝模作樣的拿了張餐巾紙在水面上擺動了幾下,幼兒的活動興趣再次被啟用,他們透過不斷嘗試,想出了許多辦法,有的將餐巾紙雙層疊,有的將紙折成小船,有的將餐巾紙放在牛皮紙的上面,有的將掛曆紙折成小船,餐巾紙放在小船裡……

一個小小的問題,為幼兒創造了一種激勵創造性思維的適宜氣氛。透過孩子的努力,一個個新奇的方案產生了,他們在創造的過程中體驗了創造的樂趣,遊戲結束後,他們還在思考新的方法呢。

反思:

活動雖然暫時告一段落,但活動的過程卻給我留下了一些啟迪。幼兒的科學不同於成人的科學,幼兒科學具有更多的'直覺,幼兒的科學是行動中的科學。在幼兒心目中,科學不是那麼高不可攀,科學就是他們的生活本身,是他們的每一個行動本身。正因為幼兒科學有其自身的獨特性,所以在開展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儘量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創設寬鬆的心理環境,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注重幼兒探索活動的過程,一方面我們要解放

>幼兒的手腳,讓他們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做中學”;另一方面更要解放幼兒的思維,讓他們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不是跟隨著教師的思維方式去尋找某個問題的固定的唯一的答案,讓他們在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科學發現的樂趣。教師在活動中應該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問題和討論,對孩子多一些欣賞,使教師成為與孩子共同探索討論的夥伴,從觀察、瞭解到理解孩子,在真正的師幼互動中促進幼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