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行業

微課的開題報告

微課的開題報告範文(精選9篇)

時間稍縱即逝,充滿意義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畢業前學生們都要寫畢業設計,而做畢業設計之前要先寫好開題報告,那麼什麼樣的開題報告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微課的開題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微課的開題報告 篇1

一、選題背景

如何才能構建高效的高中數學課堂,主動權在教師的手裡,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我們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讓課堂凝聚力更強,如何讓現代教學中的資訊科技自然迅速的融入我們的數學課堂,如何使得課堂某個環節主題突出,層層剖析,這些都是我們選題前認真思考的問題。

自2009年起,微博以其互動性和參與性強、資訊傳播速度快、目標明確的特點,在我國迅速地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微”熱潮,拉開了“微”時代的序幕。於是,微課也應運而生。微課在美國又稱為短期課程、課程元件。微課程是一個簡化了的、細分的教學,學生因而易於掌握。微課程是一個有控制的實踐系統,它使學生和教師有可能集中解決某一特定的教學行為,或在有控制的條件下進行學習。它圍繞某一問題或某一情景而形成的目標明確、內容短小精悍的教學活動,具有內容廣、容量小、目標明確的特點。具體的說微課程關注“小現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題突出,一課一事。它由文字、音樂、畫面三部分組成。在優美的輕音樂中,教師或學生可以靜靜地閱讀文字,欣賞畫面,進而引發思考。一集微課程長度在5分鐘左右,所謂“5分鐘完成一次學習,300秒經歷一次思考”,可讓師生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時間學習。

為了促進教師自我提升,提高數學課堂效率,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我們選題為《微課輔助與高效課堂》,以便為我們以後的教學提供很大的幫助,同時也給他人一些分享.

二、研究假設

微課的出現,將會打破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在高一實施“微課輔助於初高中數學知識銜接”。

近年來我國的課程標準、普通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對初中數學教學要求和內容的調整,較大地降低了有關知識的要求,造成了初高中數學教學的較為嚴重的脫節,眾多聲音表示“學生感到難學,教師感到難教”,初高中數學知識銜接問題已引起了教育者們的廣泛關注。具體知識內容上,如立方差(和)公式初中已不作要求,而高中的許多題目還在運用它。二次函式配方、作簡圖、求值域、二次函式的觀點解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閉區間上求最值等問題,初中的要求較低,學生處於瞭解水平,但二次函式卻是高中貫穿始終的重要內容,是高中數學必須熟練掌握運用的。幾何中部分概念(如三角形的五個心等)及部分定理(如三角形角平分線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沒有學習,而高中都要涉及……

因此,我們擬自行編寫《初高中銜接教材》,按重點劃分錄製系列微課。利用下午課前、晚自習前等瑣碎時間,給高一學生播放微課,並可以留相應的練習題目進行鞏固和提升。後期製作調查問卷,瞭解學生對這一舉動的意見和建議,瞭解數學教師對本活動價值的看法。希望透過本活動積累經驗,使得教師在處理教材銜接問題時有的放矢,最佳化備課環節,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2、在高二實施“微課輔助於課堂教學”

選取合適的課題,設計創新教學環節(如:介紹課題數學史部分,加入課題與其他學科、與生活的聯絡等),製作相應微課。安排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班翻轉課堂——進行微課教學,教師輔助答疑。對照班按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後,在兩班發放相同的小測題進行學習效果的檢測,教師綜合分析兩班的答題情況。並在實驗班發放問卷,調查學生是否接受、喜歡這種課堂,甚至訪談部分學生。最後,結合成績、問卷、訪談,聽課教師之間評課、反思、研討。

四、研究內容

本文希望就微課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與探索中,具體地,主要透過上面兩個專案(“微課輔助於初高中數學知識銜接”與“微課輔助於課堂教學”),能較好地回答和解決幾下問題:

1、進一步探索微課輔助教學學生是否樂於接受,教學效果是否較好?

2、微課所帶來的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衝擊究竟是好是壞,有待進一步地實踐檢驗。

3、 進一步探索微課的使用價值(如:彌補學生初高中數學知識斷層)。

4、微課如何更好地加快教師的專業成長、互相交流學習,使教師能夠關注學生,踐行“生本課堂”,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5、微課發展到現在,以其簡單化、實用化、多樣化和智慧化備受師生歡迎。可是,我們的教師,有些是年輕富有激情的,可是卻缺乏一定的教學經驗,這這可能就會影響到他對知識內容理解和講解上的把握,內容華而不實。有些是經驗豐富的,他可能對知識的把握很到位,可是對於新生事物,總是接受的慢一些,運用起來並不是那麼理想。還有些既有經驗又有技術的,由於微課是新生事物,缺乏一定的理論指導,還處於自我摸索階段,這就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矛盾。這些重要方面該如何協調、結合呢?

五、特色和創新點

現在的微課熱,是對過去“課堂實錄”式的影片教學資源建設的反思和修正。過去錄製的大量“課堂實錄”式的影片資源,但是這些資源大而全,冗長,難以直接加以使用。本課題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展開的,主要的特色和創新點有幾下幾個方面:

1、很多學校、文章已經在關注初高中數學銜接問題了,大多數數學老師邊教邊補,小部分編寫專門的《初高中數學銜接教材》在高中的前1-2個周實行先補後教的策略,目前兩種方法的優劣仍然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將近年新生事物——微課輔助於初高中數學知識的銜接,這是目前幾乎沒有的,所以我們擬針對這種數學知識銜接方式對數學學習效果的影響進行實驗研究。

2、透過課題的研究,構建教師的交流平臺,定期組織微課的觀摩、學習、評課、反思、研討等活動,達到資源共享,分享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3、課題研究中製作的微課程因其獨特的視角,有助於走出思維定勢,拓寬思考問題的角度,尋找新的問題解決策略;

4、形成微課庫,大問題小視角,小問題深追問,返樸歸真,積累真正資源庫;

5、微課程音樂美,畫面精,放鬆中陶冶情操,融入課堂中後,讓學生在休閒中快樂學習,讓學生在放鬆中思考,拓展課本內容,調動積極性,促成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的形成。

無論是對於學生還是對教師而言,微課無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它促成一種自主學習模式,同時,還提供教師自我提升的機會。最終達到高效課堂和教學相長的目標。

微課的開題報告 篇2

一、 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認識的源泉。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形成各種能力和習慣,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都離不開深入紮實的學習實踐活動。一切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是各個學科必須遵循的思想原則和客觀規律,美國教育家杜威針對傳統教育的弊端,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應是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應是主動發現的過程,兒童對知識的學習可採用類似科學家發現知識的過程獲得。

隨著現代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生動的並且容易接受的生活方式和方便有效的學習方式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迫切,與此同時,網路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微”元素也在推動著“微”時代的到來。在教育領域,教師的工作也變得越來越繁重,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集中學習也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方便有效的學習方式成為他們迫切的需求,而微課程的出現恰恰可以滿足教師的這種學習需要。因此研究小學微課程的設計原則與方法等相關內容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深遠的實踐意義。

在理論方面,透過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對微課程、微學習等相關概念進行了概述,並在此基礎上做出個性化的概念界定。分析了與小學微課程設計、開發與應用相關的理論,提出了與小學微課程設計與開發相關的原則與應用方法等;在實踐方面,以聯通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同時將理論部分分析總結的原則與方法應用於小學微課程的實際開發應用中,嘗試設計開發了適用小學教學的微課程案例,把設計的案例微課程應用於實際教學中並對應用效果透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進行了調查並做了相應的分析。

二、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我校有較為良好的課題研究傳統,形成了廣泛的課題研究氛圍,豐富的文獻資料和校園網、網際網路,為本研究的理論和實踐來元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我校有專業的資訊科技人員,購買了兩臺很專業的攝像機,綜合組配備了五臺電腦,還可以使用學校的其他電腦供老師們學習及微課的製作。課題組成立了課題研究領導小組,成員有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還有充滿科研熱情的年輕教師,他們都具有較好的研究能力。

三、 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 觀念問題:傳統的教學觀和教學實踐把課堂教學的目的看成是人類所積累的系統知識的傳遞,把課堂教學的過程簡化為教師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這種狀況使得理解、體驗和實踐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課堂教學也因此僅僅停留在知識的灌輸和記憶上,而沒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如果觀念不更新,那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本課題必須著力解決教師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

2、理論問題:教研活動組織課題組全體成員學習系統的微課理念。本課題應在實踐中創造不斷探索、創新、總結、歸納、概括,形成新的微課理念。

3、實踐問題:如何在這個平臺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微課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複製別人,是不可取的。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四、 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總目標

製作適合小學各學科課堂教學使用的微課程,參加各種級別的微課程比賽。

微課程製作突出“小”、“實”、“新”、“效”的特點; 根據小學各學科教學的實際情況製作多方面的微課。注重微課的實效性,促進課堂教學中學生層面素養的提高。

(二)各階段目標

準備階段20xx年03月——20xx年09月:

由教研組長牽頭,帶領綜合組全體教師確立課題《微課在小學教學中的開發和應用》,準備申報書申報立項研究。

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組織綜合組全體教師學習“微課”理論知識,在理論支撐的基礎上根據學科特色組織實施開發“微課”,然後應用於課堂教學。

總結階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

收集整理“微課”資源,保存於學校資源庫,撰寫結題報告。 研究方法:

學習製作微課程的製作程式,為最佳化微課程做準備。進一步認真研讀《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根據《標準》中的規定對課程內容進行適當的定位。

在微課程製作過程中,注重各學科老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透過合作製作高效實用的微課程。

學習各學科微課程,學習課程的構思與實際製作的結果,為最佳化微課程做好準備。

加強網路學習和交流,研究《課程標準》、學習微課程製作技術為製作精美實用的微課程打好基礎。

五、 本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

1、撰寫開題報告

2、召開課題組會議,開題。

3、制定第一階段工作計劃,制定師生調查問卷。

4、調查問卷分析,形成綜合組課題調查報告。

5、教師培訓,統一認識,更新觀念。

六、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以“文獻研究——調查研究——制定方案——形成團隊——具體實施——方法構建——課程資源——推廣應用” 為研究思路

文獻研究——透過查閱與微課相關的文獻資料,探討相關理論。

調查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方式獲取研究前後的詳細資料。 制定方案——研製本校實施“微課”應用實踐的規劃和方案。 形成團隊——形成比較穩定的綜合學科教師團隊。

具體實施——“微課”課程應用進課堂,研究階段每位參與制作課件和課題演示都要有成果展示出來,有比較詳細的活動過程記錄。 方法構建——教師在參與研究活動過程中要形成切實有效的方法。 課程資源——簡歷“微課”課件製作與應用實施的課程資源庫。 推廣應用——在實踐應用中提升理論,形成成果,在一定範圍內推廣應用。

七、預期突破的重難點

突破的重點是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突破的難點是教育策略和教學方式。

八、 課題研究實施步驟和要求

準備階段20xx年03月——20xx年09月:

1、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制定課題管理辦法和實施方案,召開課題開題會。

2、組織調查師生對微課的認識和建議。

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組織學習微課的理論知識和課件賞識(舉行資料交流)

2、操作設計——學習製作微課件的製作(舉行課件製作交流與評選)

3、實踐演練——根據微課應用進行實踐(舉行經驗交流與研討)

4、研討反思——研討反思實踐的過程及效果並在再實踐(進行優質

課論文交流與評選)

5、總結經驗——形成階段性成果

組織綜合組全體教師學習“微課”理論知識,在理論支撐的基礎上根據學科特色組織實施製作“微課”,然後應用於課堂教學實踐。 總結階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

1、課題驗證——各學科在實踐中取得的成果。

2、提交成果——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資料撰寫課題論文心得

3、成果展示——舉辦課題及研究教師成果評獎活動,透過各種形式

4、展示成果,進一步把研究成果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中。

微課的開題報告 篇3

一、開題活動簡況:

20XX年09月13日上午《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開題報告會,在羅山縣定遠鄉田窪小學多媒體室舉行。在羅山縣教務處課題組成員及定遠鄉全體班子成員,各教研組組長,省、市、縣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共1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田窪小學校長陳濤主持。

第一項:課題主持人陳濤同志首先就《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做開題報告。他介紹了該課題的研究背景和意義,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課題研究狀況,構建課題的框架和課題的研究方案。

第二項:分別由各課題組成員就該課題的子課題研究的行動方案作介紹。同時,課題組領導表示對本課題研究要全程關注,定期監督指導,並積極創設觀摩會、展示會、研討會的交流平臺,在全縣教師中推廣實驗,總結經驗。以推進全縣的小學課堂教學的改革創新。

第三項:鄉教研室主任蘇主任同志講話。他指出本課題研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創新性,能有效推進目前課堂教學的改革,提高課堂效率,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同時促進各科教師的專業成長。他認為,主持人陳濤教師是市學科帶頭人,理論起點高,實踐能力強,在課堂教學改革上高屋建瓴,具有指導性。其他成員所在的教師,教科研熱情高,參與意識強,對課題研究,有豐富的經驗,一定會搞好這項工作,達到預期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項:田窪小學校長,課題組主要負責人張春獻同志表態講話。他號召與會的各科教研組長,骨幹教師積極開展課堂教學研究,以本次開題報告會為契機,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運“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打造生本課堂,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上下工夫,做到研究與實踐和諧統一,做研究型的優秀教師。我們學校將大力支援該課題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為課題組成員提供研究資源,拓寬研究渠道,適時請有關專家到校指導,定期派課題組有關成員到知名學校交流學習,推廣研究成果,提供經費保障。

二、開題報告要點:

題目: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課題編號:L20xx0061)

內容:

1、情景在教學中的作用。情景創設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情景設計的學科本質性,情景創設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創設如何為學習內容服務。

2、情景的創設方法。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情景創設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課本中和生活中提煉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

3、創造性地使用課本中的情景。如現行教材中的情景設計的合理性的分析及創造性地使用課本中的情景設計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創設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與情景設計的能力;提高教師對課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師課程資源的整合能力。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透過情景教學,研究學生學習觀念、學習態度的轉變過程,學生“自主性”的培養與“創新精神”的樹立,由“被動接受知識”逐漸轉變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研究。

6、正確評價“教”與“學”.透過對教學情景的創設,改進教師的教學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方式,評價教學和學習歷程,學生學習的過程和關注學生學習水平的評價;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評價等。

方法:

本課題屬於應用型、實踐型的研究,本著從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的態度,以課題組活動為主要形式,進行以校為本的有效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課題組將組織教師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教育教學、科研活動,邊行動邊反思,在反思中總結提升。其次採用文獻研究法,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書籍,查閱相關的資料,瞭解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透過學習教育理論專著,撰寫讀書筆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課例研究法,進行課例展示,組織教師說課、聽課、觀課議課、研討,使教學實踐不斷地重建,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經驗總結法:課題組在前期工作、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總結和反思,形成成果。

組織及保障:

1.主持人及主要成員的科研能力

課題主持人為定遠鄉常務副校長(主管語文科研教學等),學校科研負責人,課題組成員中,一人為教研組長,一人為教導主任,一人為區學科帶頭人,多個課例獲省、市、區的獎項。參加本課題研究的教師,都是在學校長期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是我校的骨幹、學科帶頭人,有著強烈的教科研意識,富有開拓精神,均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

2.課題組主要成員的分工

研究內容與負責人:

針對學生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課堂情境教學有效性的調查和研究,查詢問題,分析成因。

課堂情境教學有效性的調查和研究,確立教學目標,研究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時機、型別、選擇與運用。

達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實戰演練,提高教學實效。

總結經驗,推廣傳播。

進度:

1. 20xx.3.16-20xx.5.31成立課題組,分析目前小學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的存在的問題,做好前測工作,廣泛收集資料學習有效教學情境創設有關方面的文獻資料,擬定課題實施操作方案,進行開題論證。

2. 20xx.6.1-20xx.5.1課題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實施研究。採取邊實驗邊思考,邊學習邊總結的方法,不斷完善課題研究的方案,深入課堂瞭解小學語文創設有效教學情境存在的誤區並對存在原因的進行實踐研究、分析,尋找影響情境創設有效性的因素,定期開展研究活動,研究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時機、途徑、方法,調整上階段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再做進一步實踐活動,積累經驗,以便形成一套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理論體系,設計出有效教學情境的活動方案。

3. 20xx.6.30整理、分析、總結: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研究工作報告以及有關論文,作好結題論證。

預期研究成果:

1、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觀念,營造一個師生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形成有利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的學習氛圍。

2、構建以學生自主性學習為中心,以探究性學習方式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模式。

3、在學習理論,借鑑、模仿他人先進教學經驗的過程中,立足於教學創新,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創新能力。

4、總結出課堂教學中情景設計的策略,要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值得推廣。

5、形成學校教學特色,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校的社會聲譽。

三、領導或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評議要點:

該課題組的選題對於目前的新課改形勢下的課堂結構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從目前課堂改革的實際出發,針對新課標要求,打造生本課堂,形成有效的課堂情境教學,是一個重要的創新模式,該課題,對課堂活動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對推動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有不可估量的引導作用。

該課題研究內容設計精當獨特,能準確把握課堂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特別是自學及交流環節,研究切入點切中問題要害,對學案設計,目標設定,學生課堂活動雙邊交流等子課題分析透徹,可操作性強。

該課題研究組的人員結構合理,課題組根據人員的學科特點和研究特長分工合理,進度安排科學,實施步驟詳細,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該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實現的可能性極高,成果的展示形式恰當,對打造高效情境課堂有很大裨益。

該課題組成員所在單位,大力支援情境課堂改革工作,為該研究課題順利實施提供了豐富的教師和學生人文資源及可靠的經費保障。

建議:儘可能多地推廣本課題各個研究階段的成果,儘量在不同科目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擴大成果交流的範圍,對推動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情境改革,促使廣大教師專業素養再上新臺階起到更大作用。

微課的開題報告 篇4

1.課題研究緣由

數學學習上的學生自主化,是需要一個長時間的培養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師要打破教學與學習方式僵化、統一和機械化,走向互動、開放和創新,就要在分析學生數學學習現狀與不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我監控,逐步從學會到會學,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現階段國內外的數學學程案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內涵界定;

2、設計原則的分析;

3、構成元素的思考;

4、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5、教學型別的案例分析;

6、教學效果的實驗研究。

“學程案”在數學教學的使用研究:有利於轉變和發展學生數學學習方式,有利於完善和最佳化教師教學方法。

3.研究的目標、內容

透過學程案教學實踐,總結學程案的編寫原則: 主體性原則、探索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和趣味性原則。學程案教學使用突出學生參與、合作、探究,突出學法指導,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的研究方法能力。

“學程案”編制圍繞“學習目標、問題引入、學習要點、互動研討、分層訓練、目標檢測和小結”,教學使用如何使學生獨立、自主學習;使學生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自我反思與調控。

4.研究過程與方法

20xx年11月-20xx年11月,實施研究階段。備課組集體備課,研究每課適合學生實際的學程案編制。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進行實證性研究,記錄實施過程和效果,教學實踐後再反思修改,不斷完善。整個過程重視積累資料,總結反思,寫成文字。

20xx年12月,總結階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資料,分析和研究實驗情況,總結和提煉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論文,完成結題工作。

5.預期研究成果

透過學程程案教學實踐,總結學程案的編寫原則: 主體性原則、探索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和趣味性原則。學程案課堂教學使用可以突出學生參與、合作、探究,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習慣和科學的研究方法能力。研究論文,交流或發表。研究課例,交流課、教研課、比賽課。課堂案例與實錄,交流或發表。

微課的開題報告 篇5

一、問題的提出

二、申請本專案的依據

(一)微課是新型教育資源的創新。

縱觀國內外教育資訊化資源的發展,經歷了cai課件、積件、專題學習網站、教學資源庫等不同階段。但不論資源如何的呈現形式,都沒有對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微課則是將原有課程按照學生學習規律,分解成為一系列具有目標、任務、方法、資源、作業、互動與反思等在內的微型課程體系。因此,與多媒體課件與影片網站不同的是,微課以微型教學影片為核心,包含與教學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課件、微練習、微反思、微點評等支援性和擴充套件性資源,從而形成一個半結構化、網頁化、開放性、情景化的資源動態生成與互動教學應用環境,因此它是課程改革與資訊化程序中的學習資源創新,是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整合為一體的新型資源。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必將形成一批系統化的、符合教學新理念的、覆蓋主要知識點的微型課例資源。

(二)微課是遠端教育學習方式的變革。

微課以簡便、短小、精緻、易操作的特點 ,主題突出、情景真實、短小精悍、動態生成等特點,可以讓學生針對課程的重點、難點、疑點透過各種移動終端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移動學習、泛在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因而對遠端教育學習方式產生很大的變革。主要體現在:

1.由於微課內容的引導性、豐富而準確的連結,學生能夠很自然地在非正式學習環境下,形成深度學習的思維習慣,還可以將疑難問題實時地反饋給教師,或利用移動裝置自帶的通訊工具來尋求同伴的幫助。

2.微課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教室外,讓大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識;而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教室內,以便同學之間、同學和教師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

3.微課這種教學方式內容具體,時間短,有利於學生短時間的集中精力學習,可以起到無形之中為學生減負的積極作用,對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也有很大的幫助。

(三)微課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微課的設計與實施,將引導教師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快捷解決高效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學會教學反思,進行教學行為矯正,成為一種新的校本研修方式和促進課改教師共同成長的重要途徑。具體體現在:

1.教師製作微課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和微研究的過程,透過對課程或教學問題發現—想辦法解決—梳理—製成微課不斷反思中,促進了教師能夠不斷地成長。

2. 微課也是一種研究方式,可引導普通老師們開展適合自己的草根研究,轉變教育教學科研的模式與觀念。

3. 微課便於傳播,記錄了優秀教師們的經驗和方法,可以直接為一線教師之間互相學習和借鑑提供優秀的經驗和方法。

4.微課為優秀教師的經驗傳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固化經驗和傳播方法。

(四)微課將促進教育資訊化進行新的變革。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資源、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創新,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融為一體,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和高階思維培養,對教育改革尤其教育資訊化都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三、申請本專案的意義

(一)對學生而言:

“微課”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 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學業水平。

(二)對教師而言:

微課的研發主體是一線教師,所以,透過本專案的研究,能夠讓教師從習慣的細節中,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追問和思考、去發現和生成、去研究和變革。把自己從教育教學的執行者變成為課程的研究者和開發者;在可為的、有趣的、甚至簡單的研究當中享受教育的樂趣和成長;在享受當中不知不覺地改變自己的行動方式,啟用教師的創造熱情,啟用教師教育生命的成長。

四、概念的界定 “微課”

並不等同於微課程,但它們之間有很大的聯絡。“微課”是我國對“微課程”本土化這一術語的新解讀。“微課”的關鍵是抓住學科教學知識點來組織與建設教學資源,具有開發簡單高效、使用方便靈活以及便於網上教學交流等特點,“微課”對廣大教師的備課、教學、反思和研究具有積極的作用,也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優質資源。”應該說,相對於“微課程”,“微課”為國內教育教學所接受,同時也滿足了移動學習的需求。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資源、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創新,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

式融為一體,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和高階思維培養,對教育改革尤其教育資訊化都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五、專案研究開發理念

“微課”主要針對學生學習和教師專業發展,內容直接指向具體問題,有效解決了課堂教學改革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進一步推進了教學改革,深化了高效課堂的建設。因此,對其開發、設計與應用的研究尤為重要。

微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對其內容設計要求也會相應的提高,如怎樣做到短小精悍?怎樣促進學習者的深度學習?針對此問題,微課的創始人戴維〃彭羅斯認為:“微課是一個知識挖掘的框架,我們將告訴學習者在哪裡挖?需要挖些什麼?而我們將對這一程序進行監督。”由此,我們不難找出兩個問題:一是怎樣構築這樣一個知識框架?二是以怎樣的方式告訴學習者在哪裡挖?如果解決好了這兩個問題,上面的兩個問題就會隨之而解。

所以,微課雖然關注“小現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題突出,一課一事,層層剖析,有深度,能啟發有思考,但微課並不適用於所有的課程,比如它就不適合需要持續進行課堂討論。

微課的開題報告 篇6

人類已邁入21世紀的大門,21世紀人類面臨的第一挑戰是人的道德、倫理、價值觀的挑戰。隨著知識經濟的崛起,價值觀念的嬗變,生活方式的豐富,學校德育面臨著種種新的挑戰。一方面,現代社會的日新月異,要求跨世紀的青年學生具備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責任感,強烈的自立精神,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劇變革的社會環境,又影響到青年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造成部分青年學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 和“扭曲”,突出存在著懶惰、懦弱、自私、依賴性強、意志薄弱、經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因此,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確有效的途徑已成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歷史責任。而傳統的學校德育重認知,輕實踐,重灌輸,輕內化,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容易導致學生知行脫節,言行不一,人格錯位。面對新的教育形勢,學校德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積極探索,肩負起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神聖使命。

春暉中學是我國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經亨頤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時期創辦的一所歷史名校。經老校長畢生倡導“自動、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強調學生“求學何為,學為人而己”,主張“凡學校皆當以陶冶人格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對學生進行高尚品性和優良道德的教育。春暉先賢以天下為己任,十分注重學生的思想修養和品德培養。汲取歷代春暉名師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精華,一種以健全學生人格為目標,以情感培養為核心,以實踐體驗為途徑,以學生主體性活動為載體,著眼於學生心靈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應運而生了。

理論依據

1、發展中的人和個性社會化原理。學生是正在發展中的人,這種發展就是其個性社會化的過程,作為社會的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生這種主觀能動性的特點,決定了學生既是教育的物件,又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青年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們身心發展的各個指標都處在變化之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由於這種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學生的年齡特徵,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可使學生朝著我們期望方向發展完善。因此,必須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

2、“雙主體”理念。教師與學生都是德育的主體,教師是“導”即“教”的活動的實施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根據教育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對德育環境、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進行選擇、加工和設計,對學生的主體性進行引導和培養;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更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活動、逐步做到自訂成長目標,自析成長環境,自尋成長動力,自開成長渠道,自擇成長方法和自評成長效果,最終將社會認識、情感、行為內化為個體認識、情感、行為。

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們認為道德始終存在於人的整體生活之中,沒有脫離生活的道德。人們是為了生活而培養個體品德,改善、提升社會道德的,並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同樣,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與發展也只有透過人們自己的生活。脫離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將導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體化,脫離了生活去培養人的品德也必將使這種培養因為失去了生活的依託而流於虛空、無效。因此,在學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從學校的小範圍擴大到社會的大範圍。

4、活動理論。活動是指主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有目的地影響客體,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活動是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學生主體活動是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發展的基矗從德育活動來說,一方面,透過德育活動將社會道德規範內化為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透過德育活動讓學生將已有的道德認識外顯為道德行為,兩種過程不斷交替,從而形成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基於這一理論,學校和教師在組織德育活動時,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以及活動中的互動合作與內心體驗,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課題方案

(一)課題組人員組成與分析

課題組由學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長兼政教處主任葛洪金老師任組長、由校團委書記兼政教處副主任華土木老師、校政教處副主任、負責學生會工作的薛安全老師,校團委副書記陳小祥、負責各年段的年段長倪瑞祥、何大江、張建平為核心組。並得到經亨頤教育思想研究專家張彬教授、周恩來生前衛士高振普將軍、鄧穎超生前秘書趙煒女士、周恩來侄孫周國鎮教授的指導,在總課題負責人潘守理校長的主持之下進行。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得到了學校各處室、各班主任、全體教師、及廣大學生的支援和響應。並得到了上虞市教體局、上虞團市委的大力支援和悉心指導。

(二)研究目標、德育內涵、及過程方法

1、研究目標:

⑴以現代德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探索並構建適應新世紀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學生成長規律的學校德育途徑及操作模式。

⑵透過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學校德育,促進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養的培養,毛澤東主席所說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標。

⑶透過研究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促進教師德育觀念更新與德育創新能力提高,提高全體教師的整體素質,並努力提高中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2、研究過程及方法

根據學校人格教育總課題的研究計劃,人格教育德育子課題的研究過程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20xx.6—20xx.9):制定子課題實施方案,成立課題組,組織理論學習。

(2)實施階段(20xx.9—20xx.12):課題組按照實施方案進行研究,並分別於20xx、20xx年舉行兩次階段成果彙報。

(3)總結階段(20xx.12—20xx.3):課題組進行總結,撰寫課題研究報告,並進行成果鑑定。

人格教育德育子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為研究法為主,輔以案例研究法、經驗歸納法、理論演繹法以及分工協作研究等方法。

實施過程:

(一)開展“知周學周”活動,實施理想人格激勵教育的探索。

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志於道”先於“據於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價值根基與方向在於“道”。沒有“道”的“德”是膚淺的。信仰不僅是支撐人生大廈的頂樑柱;它對道德人格的構建有論證、聚合、與昇華的作用。周恩來總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於他堅定的共產主義政治信仰。自20xx年3月開始,學校開始用周恩來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勵學生,培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

為更好的把握周恩來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精髓,20xx年3月4日,課題組核心成員赴南京參加由梅園新村紀念館、梅園中學、中國科大附中發起的全國首屆“周班”、“鄧班”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參加了由北京、上海、雲南、西藏等省市的18個大中小學組成的“周恩來班”、“鄧穎超班”聯誼會。20xx年3月,學校又成功舉辦了第二屆全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和與會代表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用周恩來的理想人格激勵學生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具體形象理想教育。這是以具體人物的所作所為的外部特徵為自己追求的理想。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了周恩來所處的時代背景,熟悉了周總理的生平,為他的革命事蹟所感動,激發了敬佩、仰慕之情。周恩來的人格魅力敲開了中學生的理想之門。第二,綜合形象理想教育。這是與具體形象相聯絡的具有社會意義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這一階段要非常重視學生進行嚴格的自我修養,重視學生學習周恩來的品格,逐漸形成籠統的理想,在個別的場合能把理想和現實聯絡起來。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

使學生能清晰地意識到人生的社會意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崇高目標的理想。他們逐漸認識到在周恩來的人格特徵中,蘊含著真正共產主義者的整體人格美。透過這一階段的教育活動為我們春暉學子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為共產主義者奠定了一定的機制,用周恩來的理想人格激勵學生的.具體做法是緊緊抓住知事、明理、動情、導行四個環節。首先透過播放周恩來系列影視片,組織讀書活動,組織學生赴紹參觀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紀念館,舉辦“知周、學周”知識競賽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周恩來精神。

在此基礎上,再透過撰寫影評和讀後感、出刊編報、召開主題班會、講恩來故事及演講比賽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動情”階段,引導青年學生學習周恩來同志愛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堅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聰慧高超的智慧人格、崇高新穎的審美人格。並不斷汲取周恩來同志偉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來的理想人格內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最後外顯為 “為中華之崛起”的實際行動。同學們自發成立了環境保護協會、校園文明崗,自覺開展“扶貧濟因送溫暖、敬老助殘獻愛心”活動,積極爭做奉獻標兵、創新能手和百名優秀學子。春暉園內,同學之間,團結友愛,比、學、趕、幫,蔚然成風。

隨著“知周學周”活動的開展,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熱烈響應,掀起了一個爭創“周恩來班”、“周恩來團支部”的熱潮,三個年級既相互銜接,又各有側重:高一爭創活動全面鋪開,高二命名“周恩來班”,高三命名“周恩來團支部”。各班的爭創活動做到五個結合:即與形勢教育相結合、與日常教育相結合、與行為規範教育相結合、與班團活動相結合、與校史校情教育相結合。高二(2)班在借爭創之機,結合學校的“四自校風”,提出了“靜、淨、勤、竟、勁”的“五字班風”,極大地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高二(8)班的在爭創過程中提出了“近、進、比、學、化”“五大行動”:近——走近周恩來,瞭解周恩來;進——初步體悟周恩來的人格魅力:比——自我教育階段;學——爭創“周恩來班、周恩來團支部”;化——把學中所得內化為個體的人格內涵。這樣的計劃貼近學生實際,符合認知規律,能有效地指導工作實踐。爭創活動的成效正越來越多的外顯為全校師生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育人的具體行動,無私奉獻的愛心行動。

(二)開展淬礪教育,引導學生自我磨練。

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張:“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早期春暉就非常注重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曾在春暉兼舍務主任的匡互生先生,他經常以一句“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教導學生。到五、六十年代已形成了肩挑鋪蓋米袋,腳穿草鞋布履、長途跋涉來校上學的“草鞋精神”、“黴乾菜精神”。面對新的教育形勢,為更好推進學校的人格教育,潘守理校長提出了淬礪教育的思想,就是要根據時代的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青少年進行自我鍛鍊和刻苦磨練,它具有主體性,一定的強迫性,實踐性的特點。

吃苦耐勞教育是實施淬礪教育的必要準備。每屆高一學生到校,學校即對他們進行“知我春暉,愛我春暉”的始業專題教育,其重要內容之一便是透過組織參觀校史陳列室和校內十大德育基地,開設專題講座,收看校情專題片,學習瞭解春暉先賢的“草鞋精神”、“黴乾菜精神”,培養學生的春暉情結。為了使學生對春暉的學習環境、生活條件、辦學特色有更強烈的認同,我們以多渠道,多方式地與結對扶貧學校——泰順四中、嶺南鄉中加強聯絡,組織學生或參觀訪問,或結對助學,或相互座談,以增強學生吃苦耐勞的意識。

半軍事化管理是實施淬礪教育的重要途徑。春暉是一所全寄宿學校,學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老師的值日製度,規範晚自習管理、節假日學生管理制度等,實行寄宿生管理班組化、學生參與民主化、自理化。同時加強對學生進行一日常規教育:從起床要求到熄燈就寢,從作息安排到三餐落實,從打掃整理寢室到個人洗衣疊被,培養學生的“自理、自主、自立、自治”能力。近年來 ,學校又把建設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作為學校工作的大事來抓。組織了寢室美化大賽,開展了寢室聯誼活動,並每月評比星級文明寢室,每學期推出示範寢室,每學年評比共青示範寢室。透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守時惜時,互助合作,團結友愛,樂群容忍,創新爭先的品格。

勞動教育是實施淬礪教育的主要載體。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視為“全面發展人的唯一方法”。 早期的春暉,生活是艱苦的,名師碩彥們在授課之餘,經常帶領學生參加田間勞動,把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也融入了他們的教育改革實踐中。現在,各方面的條件變好了,學生們已經不再用鋤頭挑著鋪蓋走進校門。但是,勞動教育的傳統不僅沒有丟掉,反而不斷地深化。學校校把加強勞動教育作為實施淬礪教育的主要載體。“清晨即起,灑掃庭除”已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學生承擔250多畝校園的綠化、美化、淨化工作。學校一直保留著十塊學農基地,每星期安排每班一節勞動課學生進行花木栽培或蔬菜種植。學校還把校辦廠的扣絲車間、校內畜牧場等作為學生學工學農基地,學生定期抽出一定的時間去參加勞動。學生在生產勞動中品嚐了艱辛,磨練了意志,淨化了靈魂,逐漸養成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珍惜勞動成果的行為習慣。

工酬助學是實施淬礪教育的嶄新形式。春暉學生來自農村的約佔三分之二,據統計,學生中來自特困家庭的比例在4%以上。針對這一實際,學校利用開展勤工儉學的有利條件,陸續推出幾個專案,以自願報名的方式,組織部分學生參加校內有償勞動,實施工酬助學。學校成立了勤工儉學領導小組,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完善“工酬助學制”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工酬助學的實施目的、實施原則和實施方式。

工酬助學的組織由政教處專人落實,分專案確定、公告宣傳、學生申報、擇優錄用、組織勞動、效果鑑定等步驟進行。“工酬助學”組織由政教處專人落實,勞動質量由總務處負責把關。工酬助學的勞動時間一般安排在下午第四節自由活動時間與週六、週日休息時間,勞動工具由總務處準備,勞動質量由總務處負責把關。學校經常性的“工酬助學” 專案有挑土勞動、食堂售菜賣飯“鐘點工”兩類,而且至今不輟,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響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教育報》對我校的“工酬助學”活動進行了報道,《光明日報》也就《學生要不要參加農田勞動》進行了討論,並對我校的“工酬助學”活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工酬助學”活動表明:“勤工”可獲“助學”之功,若透過教育這臺“放大器”,可奏“儉學”之效。

另外,開展體育鍛煉、組織軍事訓練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磨鍊學生吃苦耐勞的意志和養成學生自覺鍛鍊的習慣,因而也是學校實施淬礪教育的有機組成。

(三)組織社會實踐,錘鍊學生的心志。

社會實踐活動具有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廣闊性和延伸性,它對學生人格的形成起奠基的作用。組織學生走出校們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在社會文化中完成人格建構,實現自我人格的提升。

課題組成員緊扣形勢要求和學生實際,積極探索和創新社會實踐,實現了對學校社會實踐的活動制度創新、活動主題創新、活動形式創新和活動內容創新。在活動制度上,為使社會實踐活動更加規範有序,學校於20xx年制訂出臺了《春暉中學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制度》明確了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領導、目標任務、具體要求及評比表彰等事項。規定高一、高二、高三的每位學生每年必須參加累計十天以上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主題的確定上,做到始終能緊扣時代脈搏,呼應社會現實。20xx年是邁向新世紀的第一年,學校確立了“真情擁抱新世紀”的活動主題。20xx年,為進一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確立了“公德伴我行,真情獻社會” 的活動主題。20xx年,為歡慶黨的十六大,又確定了“長才迎挑戰,禮獻十六大”的活動主題。

在活動組織上,我們堅持靈活性、統一性的原則,做到經常活動與突擊活動相結合;集中活動與分散活動相結合;要求活動與志願活動相結合;校內活動與校外活動相結合。其中,近年來較為成功的組織形式有:

1、臨時團支部活動。在節假日,我們打破班級的界限,以地域分佈為依據,在相對集中的鄉村、街道組成臨時團支部,作為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組織。臨時團支部一般由十人以上組成。

2、青年志願者活動。青年志願者活動是以青年為主體,在自願基礎上廣泛參與的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它以“熱心獻社會、真情暖人間”為主題,以“服務社會、完善自我”為宗旨,遵循“自願參加、量力而行、講究實效、持之以恆”的活動原則,提出“哪裡需要服務,哪裡就有志願者;哪裡有志願者,哪裡就有新風尚”的莊嚴承諾。青年志願者活動在學校的重大活動和突擊行動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3、夏令營活動。在20xx年暑假,學校組織了為期一週的“生命之源”環保夏令營。20xx年七月中旬,學校組織了為期十天的“科技之光”科普夏令營。20xx年暑假,學校又組織了英語夏令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主要活動內容包括:

1、宣傳活動。宣傳文明新風,宣傳法律知識,宣傳春暉的辦學特色

2、愛心行動。針對下崗職工、軍烈屬特困戶、孤寡殘幼和失學兒童,透過上門慰問、捐款捐物、義務勞動等形式,切實替他人排憂解難。如20xx年除夕,家住杭州的春暉學子來到下城區敬老院與老人們共度除夕夜,《浙江日報》以《除夕孤老不孤單》為題做了報道。又如我校與校外的一位殘疾老人結隊,十幾年如一日,定期為老人服務,幫助老人解決生活困難,《紹興晚報》、上虞電視臺多次予以報道。

3、義務勞動。根據條件,到農村、社群,去車站、碼頭等地方開展力所能及的義務勞動或為民服務。每逢節假日,學校團委都要組織學生走上街頭、深入社群,清掃街道和居民區。20xx年,學校組織部分學生到聯豐集團、臥龍集團和陽光集團參加義務勞動,體驗工廠生活。學校還經常組織學生到校辦廠、學農基地進行勞動。

4、社會調查。透過調查、採訪,瞭解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深刻變化;瞭解各行各業新的追求、新的發展方向;還可瞭解社會上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

深入紮實的社會實踐活動,把學生帶出了校園的象牙塔,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使德育工作從學校灌輸教育轉變為學生自主的感知體悟,強化了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鍊、自我約束的主體地位,滿足了學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發展的需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學生透過對艱苦生活環境或艱苦勞動環境的體驗和適應,感受勞動的艱辛與偉大,增強了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磨礪了吃苦耐勞的精神,錘鍊了堅韌的品性和堅強的意志,增強了創業意識、競爭意識,從而產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學習慾望,改變“壓力──反應”式的驅動下的學習套路,形成主動應變和進取的良性機制和健康抗挫的良好心態。另一方面,學生透過人、事、物的接觸,體驗勞動的價值與社會的意義,逐步形成尊重勞動、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將自己融入社會、奉獻社會的良好品德;通過了解社會的現實,激發憂患意識,增強社會的責任感,時代的使命感並把美好的願望與情感化為高尚的行為。

培養基礎道德,最佳化性格品質

品德是人的社會屬性,它反映的是人的社會特質。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鬍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良好的個人道德品質是家庭美滿、社會公德的基礎;個人的道德品質也是其自身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把基礎道德建設看成是健全人格大廈的基石。品德是一種人格或個性心理現象,它的產生、發展以及變化受到個體的心理與生理的制約。培養基礎道德必須遵循其自身的規律,應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

品德的調節是一種自覺的調節,自律總是從他律開始的,規章制度是紀律的一種手段,是自律的起點。

學校十分重視制度文化的建設,因為“文化創造著行為的特殊方式”,“在歷史和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的人改變著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方法,並使其天生的素質和機能發生變化,形成和創造新的行為方式——特殊的文化方式”。(注1)新生入學第一天,參觀校園,學習校史以後,就是貫徹《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爭創文明班級公約》、《學生寢室紀律》、《升降國旗制度》、《膳廳用膳規定》、《自修規則》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把抓好“第一次起床、第一次出操、第一次上課、第一次集會、第一次就餐、第一次勞動”等“六個一”作為落實制度建設的起點,同時又注意不斷創造重複良好行為的情境,堅持有意練習和指導,在“反覆抓,抓反覆”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為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人的完整品德結構發展中質變的核心。

社會建構主義者認為:“教師是學校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學校的整體文化環境透過教師而起作用。”(注2)人格需要人格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榜樣的力量是無竄的,英雄模範是榜樣,教師更是學生周圍最活生生的榜樣。教師的職業道德、價值趨向、行為習慣甚至對學生產生終生的影響。師德是師表之魂。學校透過制定“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教師年度考核辦法”、“優秀教師評選方法”等來規範、引導師德建設,還透過“學生評議老師”等方法來激勵廣大教師敬業愛崗,為人師表,成為學生最好的榜樣。我們曾經作過一次畢業生擇業意向(大學專業選擇)的調查,發現春暉中學學生選擇師範專業的比例遠遠高於其他學校,這同春暉教師良好師表形象的影響不無關係。

努力建設優良的班級集體,讓學生在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生態文化環境中養成良好的品德,是基礎道德建設的又一成功的做法。班級是學校的一個細胞,但班級又是一個社會。共同的奮鬥目標而產生的共同行動,以班主任為核心的堅強而又富有人情味的領導班子;正確的輿論導向制約著集體成員的行動,班級中的領頭雁,帶頭羊,又起著同齡人中的榜樣示範作用。以上都是建設良好班級文化生態的要素。我們充分注意到道德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出臺了“分塊評分、單項競賽、綜合考核細則”,“先進班級評選辦法”、“優秀班主任評選辦法”,《百名春暉學子評選辦法》等制度鼓勵和褒揚先進,還透過制度創新,如試行“班科會制”,“行政領導聯絡班級工作制”,任課老師的“章記”、“月記”參與德育等辦法,使班級真正能夠在學生基礎道德培養中起到基地的作用。

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小事抓起,從身邊的事抓起。積極倡導樹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德信念,創設培養“慎獨”、“慎微”的道德情感,以毛澤東主席說過的“一個人做一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為座右銘,進行深入細緻的工作,以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穩定傾向性。如對拾金不昧品德的培養,我們表揚當眾揀到的,更表揚無人時揀到的,表揚拾到幾百元幾千元的錢物交還失主的,也表揚拾到幾元幾角錢物上交的,重在強化這種精神。對幫助孤寡老人社會弱勢群體,我們不僅在“三月新風月”組織各班開展行動,而且還讓一些班級堅持把“送溫暖活動”從高一做到高三畢業,還在畢業前夕挑選好接班人,使學生的扶弱濟貧的道德信念變成穩定的道德傾向。這幾年中,我們收到成百封來自全國各地的表揚信和許多錦旗、鏡框,感謝、表揚春暉學子助人為樂、拾金不昧、濟貧扶弱的優秀事蹟,“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是對學校成功開展道德人格建設的最好評價。

主要研究成果

(一)認識成果

1、德育工作觀念的轉變。研究認為:面對新的形勢,學校德育工作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增強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自覺性。學校德育工作要樹立教育為提高國民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目標觀;樹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充分發展個性特長的質量觀;樹立只要符合社會和生產需要,能取得社會、生產、生活上的成功和成就的人就是人才的人才觀;樹立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人格、個性、尊嚴、特徵的學生觀。

2、對德育工作中改革、創新的認識。研究認為: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應切實改革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一些弊端,如對德育目標、對學生教育的“高大全”和”理想化”、“一刀切”的要求和作法等。要從教育觀念到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途徑、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必須把外部灌輸和開發人的自覺性結合起來,採取啟發式教育方法,強化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和社會化程序。

3.對德育功能與德育內容關係的認識。透過研究,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系統地認識和掌握德育的功能作用,即德育具有導向功能、轉化功能、發展功能、塑造功能。從這四種功能及相互關係出發,正確研究和規定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克服過去德育工作中大而全、多而雜的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和指導思想,使教育工作和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人的思想道德形成與發展現律,正確處理好諸種教育因素對學生品德形成的相互關係,以深刻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價值觀的形成。

(二)實踐成果

1、提高了學校的德育水平。透過3年多的研究實踐,學校的德育工作躍上了新的臺階。春暉中學順利透過浙江省文明單位複評,並被評為浙江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獲得了紹興市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集體、紹興市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等12個單項榮譽稱號。

2、健全了學生的人格素養。隨著學校德育科研的深入,德育水平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日益顯現,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提高,行為習慣改進,人格素養日益健全。學校中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兩年來,在省市級媒體的有關報道有30餘篇。3年中,全校有36位學生受到省市級表彰。

3、完善了學校的人格教育模式。學校德育堅持以生為本,著眼學生全面發展,經過堅持不懈的積極探索,逐步形成一種以健全學生人格為目標,以情感培養為核心,以實踐體驗為途徑,以學生主體性活動為載體,著眼於學生心靈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從而豐富和完善了學校的人格教育模式。

4、優化了班集體建設。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各班加強了班級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模式,推進學生的自主管理,改善了班風學風。在兩年中,有4個班被全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命名為“周恩來班”、 “周恩來團支部”。 有9個班被評為紹興市或上虞市先進班級和先進團支部。

5、造就了一支能進行高素質的德育工作師資隊伍。透過課題研究,培養和鍛鍊了一支德育工作隊伍和教育科研骨幹,帶動了全校教改科研工作的全面開展,有20多篇德育論文在省市報刊雜誌上發表和獲省市德育論文獎。

微課的開題報告 篇7

一、開題活動簡況

二、開題報告要點

題目:課堂教學中對地方資源的引用、開發與方法

研究內容:大力挖掘亳州本地的地方特色和具有明顯的民間美術特徵的美術資源素材,以便更好的把這些素材整合到美術課堂教學當中去,運用教師的美術基礎教育因地制宜的把地域文化和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在挖掘本地歷史文化和開發地方美術資源中,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歷史文化。亳州僑城地區的豐厚的歷史文化,上至先秦,下至民國,亳州的歷史文化沿革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歷史文化名人輩出,老子,莊子等中國傳統思想的奠基人;亳地英雄曹操,在文學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三曹”對中國文學的貢獻空前。

(2)古代建築。亳州古建築的文化特色,主要還是以牌坊的型式體現,如明清老街南頭的牌坊;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花戲樓、薛閣塔以及蒙城萬佛塔等許多著名的古建築在美學上具有獨特的形式美和文化內涵,因而古建築藝術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特質是地方美術資源開發的重要方面。

(3)地方風光。渦河穿城而過,萬頃豐腴良田,三國覽勝宮是我國改革開放後較早的仿漢建築群旅遊專案,華祖庵夕照,地下運兵道探秘等等,這些具有亳州特有的地方風光在很大程度上能激發起學生的家鄉情懷和創作熱情。

(4)民間美術。亳州的民間美術表現形式多樣,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浩若星海。如亳州剪紙、竹編、年畫印刷等。這些民間美術有著粗獷的藝術風格和原生態的藝術美感,既具有較強烈的傳統風味,又融進了一定的繪畫因素,同時也是強調了豐富的主題思想表現的美術形式。

方法:蒐集到上述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的素材以後,我們組織專業美術教師對資料資訊進行篩選編撰,把這些地方美術資源與校園文化整合起來。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美術課程:如建築、木雕、年畫、剪紙、泥塑等等。

組織:組織專業美術教師根據所蒐集到的本地美術資源按照教育部制定美術課程標準來選定製定課程,美術課程的內容可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幾大類來分別制定教學計劃、教案的編寫,教學內容的設定,既符合國家美術學科的課程標準,同時又兼顧到了本地美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效的利用本地資源與美術課堂有機的結合,做到了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理念相一致。

建立美術課程開發小組,進行需求評估;美術課程資源調查,問題反思等現狀分析;編寫校本美術課程方案;實施與評價本組編寫的校本美術課程。在制定和實施美術課堂與本地資源相結合的過程中,要詳細論證,去偽存真,認真選編,制定校本課程的優劣勢分析,力求在教育部制定的美術課程標準的四大美術學習領域裡基本上都要涉及到亳州本地的地方美術資源,讓學生在多樣化的美術形式中去進一步感知藝術表現的文化內涵。

分工:

組長:李林,負責撰寫本課題的活動計劃和研究報告

成員:李新戰,負責資料的採集、整理、歸納,並設計與開發課程資源的校本課程的編寫與實施。

進度:

經費分配:實地考察經費1000元照片經費1000元編輯校本資料2000元

預期成果:制定出詳細的地方課程的設計和利用方案。從教學題材、相關資料、活動形式以及學習的課時等幾方面來進行編排教材、授課論證。

三、重要變更(側重說明對照課題申請書所作的研究計劃調整,限1000字,可加頁)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因此研究計劃將縮小範圍,原來對亳州及其三縣的研究改為以亳州譙城區作為研究範圍。

微課的開題報告 篇8

本課題以現代德育教育理論為指導,結合我校創新開展各項特色活動情況,進一步完善健全了學校與家庭、社群互相溝通和協調德育管理體系及德育管理執行機制,探索了豐富德育內容的一些途徑及辦法,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進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為學校、教師、家長等提供了一系列操作性較強的活動方案等研究成果。

一、課題的提出

本課題的研究是時代發展要求,也是學校發展現實需要豐富初中德育內容和創新德育機制的研究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普遍認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群教育對學生的人格完善和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普遍注重學校德育和家庭、社群相結合的德育教育的實踐性以及互動機制的可操作性。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互動的大教育系統,為全民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活環境,發展終身教育,從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質,已成為當前國際社會教育發展的潮流,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方向。單一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需要,只有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群教育互相配合和協調,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於安康中心城市繁華地帶,建校30年來,學校始終秉承“辦人民滿意教育,以優異的教育質量回報社會”的辦學宗旨,始終堅持 “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管理強校”的辦學理念。自2001年躋身於省級“示範初中”、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法制校園”之後相繼榮獲“初中教育先進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被評為國家級、省級、市級“課改示範學校”。隨著我校社會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進入我校就讀的學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園面積相對狹小(現有5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600餘人,校園面積15畝,校舍面積16770平方米),部分學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會中不利於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種原因,對教育大環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會教育“魚龍混雜”,學校教育“獨木難支”,有時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

根據教育發展的要求及學校發展現實需要,我們確立“創新德育機制豐富德育活動內容”研究課題,旨在不斷嘗試初中階段創新德育機制豐富德育活動內容,在校內狠抓德育工作,同時把學校德育延伸到家庭與社群,使我校德育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開展該項課題的研究有利於豐富學校德育理論和家庭、社群教育理論,有利於指導學校德育實踐,提高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利於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為學校、教師、家長和社群服務管理人員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較強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二、研究目標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體系及德育管理執行機制,探索學校、家庭、社群互相溝通和協調的途徑及辦法;

2.創新開展各項特色活動,不斷豐富德育內容,探索活動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3.探討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學科課堂教學及第二課堂活動中的滲透;

4. 透過課題研究,以達到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進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論依據

1、人的思想品德是透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

2.“雙主體”理念。教師是“導”即“教”的活動的實施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根據教育規定和學生身心成長特點,對德育環境、德育內容和德育辦法開展選擇、加工和設計,對學生的主體性開展引導和培養;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更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活動、逐步做到自訂成長目標,自尋成長動力,自擇成長辦法和自評成長效果,最終將社會認識、情感、做法內化為個體認識、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終存在於人的整體生活之中,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與成長也只有透過人們自己的社會生活活動來實現。因此,在學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辦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從學校的小範圍擴大到社會的大範圍。

4.活動理論。活動是指主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有目的地影響客體,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活動是實現成長的必由之路,學生主體活動是學生認知、情感、做法成長的基礎。學校和教師在組織德育活動時,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以及活動中的互動合作與內心體驗,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蒐集有關資料,進行專題研究。

2.調查研究法:透過座談、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蒐集分析我校學生思想現狀;透過師生相互評價分析師生的認同程度;透過廣泛的調查研究,明確學校與家庭、社群德育內容需要。

3.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的研究將以行動研究法貫穿始終。我們的行動研究將基於我校各項德育特色活動,由本校的教師成為行動研究者,在具體的活動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找出並實施對策,不斷地反思行動的效果,達到“行動”和“研究”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微課的開題報告 篇9

一、運用緣起

新授課在思想品德學科常規教學中有重要的地位,學生們從中接觸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透過課堂的教學,理解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微課程教學法的理念

課前,教師提供配套的學習資源(微課),指導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的任務。在課堂內則要實現課堂教學方式的創新,師生一起對知識進行梳理和回顧,解決疑難問題,並對知識進行深化運用,從而實現了“翻轉課堂”。在我國,教師的指導是基於國家的教育方針和課程標準的,這種模式,被亞倫和伯格曼稱為“課堂翻轉的掌握模式”。這種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可以表現為:“微課+翻轉課堂”的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它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操作流程可以歸納為:“課前:設計任務單、自學微課;課內:知識梳理、釋疑解惑、鞏固內化、落實行動。”

三、微課,精心的資訊化教學設計

1.什麼是微課。通俗地說,它是微小的課程、精細的課程、微妙的授課,是微型教學影片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給出的任務配套教學資源。它的技術特點是微影片,一般不超過十分鐘。微課可以用在傳統教學方式中,提供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本文探討的微課的設計運用是與翻轉課堂的理念聯絡在一起的。下面將結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珍愛生命》做具體的介紹。

2.選取微課的知識點。本課的教學目標中,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知識與技能”目標中,“為什麼要珍愛生命?”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要多角度思考問題,要求學生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看。以七年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也難以通過當堂閱讀講授的方式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八年級學生獨立意識增強,有種擺脫束縛的強烈願望,所以,相對而言缺少與人合作的精神,部分學生只關心自己,缺乏謙讓,對人缺少包容之心。要達成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寬容他人對己對人所帶來的情感上的慰藉,有一定的難度。同時,“為什麼要寬容?”也是本課題的教學重點。微課只講述一堂課中的一個知識點,這個知識點是學生自主學習時必須要老師講述才能理解的內容,是學習中的重點、難點或易錯點,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所以,本課的微影片知識點,確定為“為什麼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

3.構建微課的結構。微課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的內容。

(1)指導自主學習任務單;

(2)情景設計和核心概念(內容)的引入;

(3)闡述和解釋;

(4)歸納與小結;

(5)提出問題,佈置作業。佈置作業可以是圍繞學生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先學的知識去感悟,辯證地看待問題。設定疑問力求有針對性、趣味性和啟發性。這樣做,可以調動學生先學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接下來的課堂互動交流充滿了期待。

4.本節微課設定的探究情境。《樂樂的一件倒黴事》為了趕時間,我早上連早飯都沒有吃。好不容易熬到了上午第四節課結束,因為昨晚數學作業沒做,居然被數學老師留了一個半小時,天哪,我要餓暈了。想要迅速地衝到食堂,大吃一頓,才發現一直放在書包裡的100元錢不見了。是哪個可惡的小偷偷了我這個“可憐人”的啊?

只有上體育課時,我離開過教室,錢可能是那會兒丟的。當時,留在班上的只有小亮,我去問問他。他發誓說,沒看見,一定不是他拿的。

兩天後,班主任請來了小亮的父親,他父親說,在他的書包裡發現了來歷不明的一百元錢。在事實面前,小亮終於承認偷了我的錢。受到了處分。

這個人品德實在不行,太不誠實了,沒救了。我要告訴全年段的老師和同學,小亮是賊,會偷東西,要防著他。

焦點問題:樂樂做得對嗎?他需要寬容小亮嗎?

(1)為什麼東西財物會遺失,自己有沒有責任?

(2)給犯錯誤的同學一次機會是不是等於隱瞞真相?以牙還牙,問題能否得到應有的解決?

(3)寬容對方無意的傷害,不寬容對方有意的傷害?

(4)寬容是懦弱的表現?

(5)不寬容他人有什麼危害?

(6)同學的玩笑(或其他的行為)傷害到我了,我怎麼辦?

課堂是什麼?它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平臺。學生的個體和群體,教師個體和教學技能、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都應該是充滿活力的。實踐證明,這種新鮮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教學模式能改進初中思想品德新授課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提升學生能力、提高教學質量、落實新課程理念、實現現代資訊科技與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