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作業有效性研究的開題報告
一、選題的背景
在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有效教學已經得到普遍認同。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數學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許多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作業的有效性正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受應試教育思想和升學的影響,教師在作業設計和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作業"一刀切"、量大以及缺乏針對性、層次性、開放性、靈活性,教師評價方式單一……這些問題一方面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致使很多學生產生了不喜歡做作業、怕做作業甚至厭學的情緒。另一方面也干擾了教師從作業中獲取有用資訊,降低了作業反饋的效果,影響了教師對教學活動的最佳化。
基於以上問題的思考和課程改革對作業的要求,我擬申報"小學數學作業有效性的研究"課題。
二、立論依據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在基礎教育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在數學作業的設計的研究與實踐中一直比較重視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思維的發展,英國中小學生課外作業設計形式多樣,有書面作業、口頭作業、聽力作業、表演作業、實踐作業等,這樣既提高了孩子做作業的興趣,又提高了作業的效益。從而實現學生自主性發展。借鑑國外的經驗也將有助於本課題的研究。
2、在我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的設計往往只偏重作業的認知功能,忽視作業的育人功能、作業的發展功能、作業的評鑑功能以及認知心理學功能,作業評價單一,往往侷限於學生對錯的判斷。目前好多學校和地區對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都進行了研究,很多學校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出了一些具體的制度來,對學生布置的作業量和書寫時間有一個嚴格的限制,促使教師佈置作業合情合理。對作業設計也做了有益的改進嘗試,作業形式靈活多樣,適合學生年齡段的生理特點,注重趣味性、層次性和開放性,使學生願做作業、樂做作業。為了解"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這一課題在同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我們藉助網路搜尋了部分資料,還查閱了部分科研方面的報刊及專著。從目前我們檢索到的資料看,天津市、廣州市、深圳市、蘇州市、浙江省寧波市等相關學校及教科所有關於小學作業設計的研究,該項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現在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性、等指標上有明顯地提高,學習負擔有所減輕,但範圍較廣沒有分化到細節,這些都有助於本課題實施研究。
(二)理論依據
1、人本主義理論。作業設計同樣應以人為本。小學數學新課標明確提出:"透過小學數學的學習,讓人人在數學上都到得到發展,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了真正貫徹落實新課標,進行作業設計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資訊,透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同時它還認為,知識是個體與他人經由磋商並達成一致的社會建構。因而我們倡導自主性作業、合作性作業、探究性作業,在作業練習中進一步發展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3、元認知理論。以培養對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為目的的家庭作業能夠促進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對認知活動的自我管理、調節和監控能力。由此得到的啟示是:有些家庭作業應該由學生獨立完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有些家庭作業則可以考慮家長的參與和同學的合作,這樣有助於學生形成融洽的人際關係。
4、新課標關於作業的新理念。新課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更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作業已成為學生成長的履歷,激發著學生成長的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每一次作業都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也就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苦惱和辛勞。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1、開展小學數學有效作業內容的研究,以從教材中精選作業、根據教學內容改編作業、拓展作業為研究切入點,在實踐過程中,讓數學作業目標更多元化,內容更豐富,更加富有有效性,更加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真正達到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服務的目的。
2、開展小學數學有效作業形式的研究,以作業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等方面為研究導向,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保留數學作業佈置中的優點,創新作業的形式,使課內外數學作業能有效地成為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
3、關注學生個個體差異,開展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研究。根據作業量、作業難度、學生年級進行分層次作業的設計,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達到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促進數學學習質量提高。
四、課題研究方法
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文獻資料法、個案分析、經驗總結等方法。
五、課題研究的過程
第一階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準備階段。
1、收集資料,並透過問卷、座談、調研等多種形式對學生、家長、教師進行調查:對現階段數學作業的內容、形式和數量的意見;對今後數學作業的要求、希望和看法。
2、對前測問卷進行資料分析和理論分析,並寫出研究方案。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文獻資料法、個案分析、經驗總結等方法
第二階段:2015年2月~2015年4月,實施階段。
1、研究人員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班級學生實際進行符合新課程理念的作業設計研究。
2、定期組織交流作業形式的資訊。
3、收集學生作業。
4、分析試用效果,進一步完善作業形式。
5、課題組撰寫相關論文。
第三階段: 2015年5月~2015年6月,總結階段。
1、收集典型材料,對學生進行檢測,整理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2、對各種材料進行總結、整理、分析,撰寫論文。
3、撰寫研究總結報告。
六、課題研究的創新點
1、理論創新:在作業的設計的有效性研究中,著眼於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著眼於學生的思維的發展,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數學學習的需要,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願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2、實踐創新:充分利用百年老校多次承擔國家級和省級課題研究的豐富的經驗,雄厚的資源以及數學組強大的教研力量,對目前小學生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展開調查,構建有效作業設計的標準,以此來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為,建立切實可行的有效作業設計的機制。
3、透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在小學生數學作業設計及有效性研究上有所突破,以此為載體構建"有效課堂"、" 有效教學"、" 有效教育",最終實現教學雙贏、師生共同發展。
七、理論意義與研究價值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作業設計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絡在數學教學中變得十分重要。使作業設計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作業設計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作業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八、研究保障
1、專業支援:我漢語言本科畢業,工作十二年,一直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多次參加省級市級課題研究,多次論文在各級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可以從面上推進研究工作的進展。
2、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課題負責人有一定理論與研究能力,對小學數學作業有了較長一段時間的關注,對教育教學方式有自己的看法。另外,本負責人還查閱了豐富的文獻著作,蒐集了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資料資訊,因此,前期的調研,分析工作開展比較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