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症是糖尿病嗎 消渴症中醫治療
導語:消渴症是糖尿病嗎?為什麼糖尿病叫消渴症?消渴症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以下是品才網pincai.com小編整理的消渴症是糖尿病嗎 消渴症中醫治療,歡迎閱讀參考!
消渴症是糖尿病嗎
消渴症是糖尿病嗎?消渴病是一個古老的中醫病名,因患者口渴多飲,飲水再多也不解渴而命名。我國醫學文獻中就已有消渴病的記載。中醫將具有口渴多飲、多尿、多食善飢而又消瘦無力症狀的病稱為“消渴病”。中醫理論認為,消渴病是由於陰虛燥熱而致的一種疾病,用滋陰清熱的藥物(生地、玄參、花粉等)可以改善口渴多尿的症狀。但近代中醫對消渴病的病機認識和治療方法,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糖尿病是一個西醫病名,糖尿病與胰腺中的胰島細胞分泌的胰島素關係密切,併發明瞭治療糖尿病的特效藥“胰島素”。20世紀50年代以後,又相繼發明了許多口服降糖藥。在對糖尿病的機理研究和有效降糖方面,西醫遠遠走在了中醫前面。糖尿病這個西醫病名也已在中國家喻戶曉。那麼西醫的糖尿病與中醫的消渴病有什麼關係呢?
消渴症是糖尿病嗎?中醫消渴病的診斷依據是臨床症狀,而不是更接近於疾病本質的血糖或尿糖。各種原因引起的體內缺水(脫水)或唾液分泌不足的口渴患者都可稱之消渴,故中醫之消渴病,事實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消渴病,實指具有口渴多飲及消瘦症狀的多種疾病,包括現代醫學的糖尿病、尿崩症、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乾燥綜合徵、慢性消耗性疾病、熱病(發熱)脫水、甲亢等,只要有口渴多飲,飲水仍不解渴之類似症狀者,中醫均可稱之為消渴病。狹義消渴病相當於現代的糖尿病。對於口渴多飲的人,一般都要先查血糖。如果只有消渴病症狀而無血糖升高,可以稱之為消渴病(症),但不能稱之為糖尿病。可以用中藥滋陰清熱改善症狀,卻不能用降糖西藥降糖治療(誤用降糖藥會引起致命的低血糖現象)。反之,如果只有血糖升高,而沒有消渴病症狀,則仍可診斷為糖尿病,可以降糖治療。中醫治療是根據病人實際症狀,結合中醫的理論辨證論治,因人而異,如氣虛補氣、陰虛養陰、熱盛清熱、血瘀活血化瘀等,用不同的藥物和處方“同病異治”,不能一律用滋陰清熱法治療,也並非一個六味地黃丸百人皆可用。
六味地黃丸只適合於陰虛內熱的患者,不管他是否患糖尿病。有些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根據中醫辨證,屬於痰溼內蘊,是不適合服用六味地黃丸的,這種人長期服用六味地黃丸,藥不對症,有加重痰溼之弊。因此,糖尿病患者服用中藥,也須在受過訓練並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中醫師指導下對證用藥才行。
消渴症是糖尿病嗎?由上述可知,消渴病既有與現代的糖尿病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全相同的部分,前者是依中醫臨床症狀而定,後者是依血糖是否升高為依據而診斷,從這一點來看,西醫的診斷標準更接近疾病的本質特徵,對疾病的治療和預後更有明確的指導意義。
消渴症中醫治療
目前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發展較快,基礎理論研究也逐步深入,並有許多新的學術觀點。近代很多專家學者普遍認為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使血糖和尿糖增高為特點,多個臟器損害的綜合症。該病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與腫瘤,被列為世界第三大疾病,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我們國家人口眾多,相當於全球四分之一,糖尿病的發病率較多,列為世界第二位。從歷代糖尿病史來看,一致認為是由飲食不節,積熱傷津,情志失調,鬱火傷陰,五臟虛弱,腎精虧損,過服溫燥之品,耗液傷津所致。已故我國著名老中醫施今墨先生,對糖尿病治療頗有經驗,施老認為糖尿病及因火炎於上,陰虧餘下,水火不相既濟所致。故常用酸甘化陰,生津補液,壯陽補虛,固脫填髓之劑,效果頗佳。近幾年我在臨床反覆實踐,以滋腎養陰,清熱生津,益氣止渴,扶正固本驗之於臨床,每多卓效。
治療方法:自擬降糖方:黃芪100g 五味子20g 山萸肉30g 骨皮20g 蒼朮20g 烏梅15g 水煎一日劑。連續服三週。空腹檢查血糖及尿糖,如尿糖不降加花粉,血糖不降加黨參,若口渴甚者加石斛。這三味藥根據身體情況適當投入即可。
療效標準:臨床治癒,有關症狀消失,服藥到二個月時,空腹檢查血糖小於6.30mmol/L 尿糖陰性。
臨床資料:35例均是門診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25—35歲者9例,36—50歲者15例,50歲以上者11例。
治療效果:35例患者中,33例服二個月藥,臨床治癒33例,好轉2例,均未出現不適反應。
典型病例:王某,男37歲,1995年6月21日出診,患糖尿病已三個月有餘,口渴多飲,多食而善飢,小便頻數,清長,身體小漸消瘦,三個月體重下降5.5公斤,面無之華,精神苦悶,查空腹血糖18.92mmol/L,尿糖++++,舌紅,苔黃少津,脈滑數。辯證;及熱損肺胃,氣陰兩傷也。治法:以養陰清熱,益氣生津之法,應用上方加花粉、石斛,連服二週後精神較佳,一切症狀消失,查空腹血糖7.16mmol/L,尿糖陰性,為了鞏固療效連續服二個月,體重恢復,查血糖、尿糖均正常而治癒。
自擬降糖方中,重用黃芪、五味子、烏梅以益氣生津,生地、骨皮以養陰潤燥,山萸肉、蒼朮以滋腎養陰,扶正固本,以降血糖,為了達到降糖目的,在服藥期間,需應重視節食治療,《千金方,消渴》曰:“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可無他。不知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求,深思慎之。”現代醫學證實了這一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