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月亮的知識
月亮又稱月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提供出來的關於月亮的知識,給大家補補知識,歡迎閱讀參考學習哈!希望本文內容對您有所幫助
關於月亮的知識:
月球基本上沒有水,也就沒有地球上的風化、氧化和水的腐蝕過程,也沒有聲音的傳播,到處是一片寂靜的世界。月球本身不發光,天空永遠是一片漆黑,太陽和星星可以同時出現。
月球上幾乎沒有大氣,因而月球上的晝夜溫差很大。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25℃;夜晚溫度可低到-183.75℃。由於沒有大氣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強度比地球上約強1/3左右;紫外線強度也比地球表面強得多。由於月球大氣少,因此在月面上會見到許多奇特的現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陽光照射是筆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會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於沒有空氣散射光線,在月球上星星看起來也不再閃爍了。
月面上到處是裸露的岩石和環形山的側影。整個月面覆蓋著一層碎石粒和浮土。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區域和暗灰色部分。原來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區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徑是3476公里,大約等於地球直徑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積大約是地球表面積的1/14,比亞洲的面積還稍小一些;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49,換句話說,地球裡面可裝下49個月亮。月亮的質量是地球的1/81;物質的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當於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說,6公斤重的東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體顯得很輕鬆,稍稍一使勁就可以跳起來,宇航員認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它是圍繞地球運轉的、唯一的天然衛星,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4400公里。月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是一個隨圓形軌道,其近地點(離地球最近時)平均距離為363300公里,遠地點(離地球最遠時)平均距離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像地球一樣,月球也是南北極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500米,南北極也不對稱,北極區隆起,南極區凹陷約400米。
月球在繞地球運動的過程中,還要跟著地球一起繞太陽運動。這就是說,月球繞地球運動一週後,再回到的空間位置已不是原出發點了。由此可見,月球在運動過程中還要參與多種系統的運動。月球的運動和其他天體一樣,月球也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月球除東昇西落外,它每天還相對於恆星自西向東平均移動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來的時間,都比前一天約遲50分鐘。月亮的東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而自西向東的移動卻是月亮圍繞地球公轉的結果。月亮繞地球公轉一週叫做一個“恆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時43分11秒。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同時,它本身也在自轉。月亮的自轉週期和公轉週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繞地球一週的時間為也就是它自轉的週期。
月球這種奇特地自轉結果是:月球總以同一半面向著地球,而從地球上永遠看不到月球背面是什麼樣,只有靠探測器才能揭開月背千古之謎,人類的這個願望早在30多年前就已實現了。 當今大型天文望遠鏡能分辯出月面上約50米(相當於14層高樓)的目標。
月球在我國古代詩文中有許多有趣的美稱: 玉免(著意登樓瞻玉免,何人張幕遮銀闕——辛棄疾);夜光(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屈原);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別稱——《幼學瓊林》);冰輪(玉鉤定誰掛,冰輪了無轍——陸游);玉輪(玉輪軋露溼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李賀);玉蟾(涼宵煙靄外,三五玉蟾秋——方幹);桂魄(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蘇軾);蟾蜍(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團——賈島);顧菟(陽鳥未出谷,顧菟半藏身——李白);嬋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此外,月球還有許多別緻的雅號,如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玉羊等。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一個天體,相距有38.4萬千米。天文學家早已用望遠鏡詳細地觀察了月球,對月球地形幾乎是瞭如指掌。月球上有山脈和平原,有累累坑穴和縱橫溝壑,但沒有水和空氣,晝夜之間溫差懸珠,一片死寂和荒涼。儘管巨型望遠鏡能分辨出月球上50米左右的目標,但仍不如實地考察那樣清楚。因此,人類派出使者最先探訪的地外天體仍選擇了月球。
美國最早於1958年8月18日發射月球探測器,但由於第一級火箭升空爆炸,半途夭折了。隨後又相繼發射3個先鋒號探測器,均告失敗。1959年1月2日,前蘇聯發射月球1號探測器,途中飛行順利,1月4日從距月球表面7500千米的地方透過,遺憾的是未能命中月球。這個探測器重361.3千克,上面裝有當時最先進的通訊,探測裝置。它在9個月後成為第一顆人造行星飛往太空深處。月球1號發射兩個月後的3月3日,美國發射的先鋒4號探測器,從距月面59000千米的地方飛過,也未擊中月球。
月球質量 M = 7.3506 ?1025克(相對於地球的1/81)
月球直徑 = 3476.4 公里 半徑=1738.2公里
月球體積 = 2.200?010 立方公里
月球平均密度 = 3.34 克?釐米-3
月地平均距離 = 384401 公里 = 0.00257 天文單位
= 60.2682 地球赤道半徑
近地點平均距離 = 363300 公里
遠地點平均距離 = 405500 公里
月球表面積 ~ 1/14 的地球表面積
黃道與白道交角 = 5?09’
軌道偏心率 = 0.0549
赤道面與黃道面交角 = 1?32’
赤道面與白道面交角 = 6?41’
平均軌道速度 = 1 公里/秒
在平均距離處滿月的亮度 = -12.7 等
月球表面溫度:
最高溫度 = + 127 攝氏度
最低溫度 = -183 攝氏度
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 = 1.62 米/秒2 (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
月球表面脫離速度 = 2.38 公里/ 秒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平方公里,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本身並不發光,只反射太陽光。它的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滿月時亮度平均為-12.7等。
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組 成的荒漠.還有許多 由於太空物體高速撞擊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隕石坑.月球上沒有供人類呼吸的空氣,但是可能有供飲用的水.最近在月球陰面的一個很深的隕石坑底發現了冰.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冰可能是某次與月球相撞的彗星帶來的.彗星的冰沒有融化,因為月球的背陰面溫度非常低。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平方公里,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本身並不發光,只反射太陽光。它的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滿月時亮度平均為-12.7等。
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組 成的荒漠.還有許多 由於太空物體高速撞擊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隕石坑.月球上沒有供人類呼吸的空氣,但是可能有供飲用的水.最近在月球陰面的一個很深的隕石坑底發現了冰.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冰可能是某次與月球相撞的彗星帶來的.彗星的冰沒有融化,因為月球的背陰面溫度非常低。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平方公里,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本身並不發光,只反射太陽光。它的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滿月時亮度平均為-12.7等。
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組 成的荒漠.還有許多 由於太空物體高速撞擊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隕石坑.月球上沒有供人類呼吸的空氣,但是可能有供飲用的水.最近在月球陰面的一個很深的隕石坑底發現了冰.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冰可能是某次與月球相撞的彗星帶來的.彗星的冰沒有融化,因為月球的背陰面溫度非常低。
月球離地球有多遠
地球公轉時,有時近有時遠:最近時約36萬千米,叫月球的近地距離;
最遠時約40萬千米,叫月球的遠地距離;
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 400千米。這段距離約為地球赤道周長的10倍。 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 476千米。
月球、地球、太陽的體積大小比較
地球直徑是月球直徑的3.6倍。
當然在月球上看地球要比在地球上看月球大得多,看起來地球就是一個美麗的飄浮著白雲的藍色球體,地球也把太陽光反射到月球上去,成為月球表面的地光。月球的表面積有3 800萬平方千米,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體積是地球的1/49 ,也就是說如果地球是一個籃球,月球就是一個乒乓球。月球的質量約7 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球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從天體運動情況來看,都是較小的天體繞著大的天體執行。月球繞地球執行是這樣,地球和其他行星繞太陽也是這樣。這就不難找到正確答案了:太陽比月球大。
太陽的赤道直徑是139.2萬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多。我們已經知道,地球直徑是月球的3.6倍多,做個乘法就可以得出結果:太陽直徑大致是 月球和地球的大小比較月球的400倍。
和太陽的體積相比,大約要130萬個地球大小的水桶才能裝滿太陽。換作月球的話,就要用大約6 300多萬桶月球大小的水桶才能裝滿太陽。總體來講太陽的體積是地球體積的130萬倍,也是月球體積的6 300多萬倍!
人在月球上能跳多高
由於月球的質量小、引力小,它的表面重力也小,只是我們地球的'1/6。如果一個在地球上重60千克的人,那麼他到了月球上就只重10千克了。
體重減輕了,而臂力、腿力還依然有力,所以說地球人到了月球上之後,個個都會身輕如燕 、力大如牛,身手不凡,那種感覺簡直妙不可言。在月球上想要打破地球上一些體育專案的世界紀錄,那是非常容易的事。
在地球上能舉起100千克槓鈴的大力士,在月球上能舉起600千克。
月球有多亮
看到又大又圓的月亮時,幾乎沒有人不讚賞它那明亮而又皎潔的月光。其實,它本身不發射可見光,只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由於月球密度大的緣故,它本身並不透明,這樣受到陽光照射時,月球只能有一半被照亮。從天文學的角度來說,月亮的反照率只有0.07,或者說,它只反射了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陽光的7%,其餘的93%都被月亮表面吸收去了。
與太陽亮度相比,月亮的平均亮度只及太陽的1/465 000,日、月、 地三個天體之間的距離在不斷變化,它的變化範圍從1/375 000到1/630 000。月亮圓缺變化時,它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如果以滿月時的亮度1/630 000作為100,最大和最小時可以相差好幾十倍或更多:
為什麼只看到月球的一面
在整個太陽系中,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它以3683千米/小時的速度繞地球執行,繞地球一週的公轉週期為27.3個地球日,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週期為27.3個地球日,都正好是一個 恆星月,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這也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由於月球自轉週期和公轉週期相等,所以我們在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的正面,而永遠看不見月球的另一也就是看到的是正面,背面永遠也看不見。
月球的背面有什麼
如前所述,月球繞地球執行,由於它自轉和公轉的週期相同的緣故,所以月球總是以固定的一面(正面)對著地球,因此,在地球上永遠無法直接觀察到月球的另一面(背面)。由於我們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而永遠看不到月球的背面,月球背面到底是怎樣一個世界呢?確實是一個謎。而最初解開這個謎的是前蘇聯1959年10月4 日發射的“月球3號”探測器,“月球3號”飛到月球的背面,在距離月球六七萬米的高空,成功地拍攝了月球背面的傳真照片,並用電波發回地面。 月球背面的代達魯斯環行山
從發回的照片看,月球背面多為月陸高地,而月海平原和環形山較少。如在北半球發現的海,被命名為“莫斯科海”,這是一個直徑大約為300千米圓形的海;而在北半球發現的環形山就分別取名布魯諾、羅蒙諾夫、約里奧·居里環形山等,對南半球的一些環形山,則取名為焦耳、齊奧爾科夫斯基環形山等 。在月球上也有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環行山,萬戶、石申、張衡、祖沖之、郭守敬等都在月球的背面,高平子環行山是唯一一個在月球正面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環行山。
潮汐與月球的關係
月球對地球的重要影響是引起潮汐。日復一日的潮起潮落,包括聞名遐邇的錢塘潮,其主導演就是月球的起潮力。
潮汐——大洋,海域和湖泊的水平面漲落的交替存在於地球上任何地方。是月球的引力以及較少程度的太陽引力引起了這些水域每天漲落兩次,月亮每天只升落一次,為什麼潮汐會漲落兩次呢?我們可以假設整個地球被海水覆蓋,離月球較近的地面上的水域受月球拉力最大,水會朝向正對著月球的那一點聚集,而在地球的另一面,月球對土地的拉力要比水的拉力大,因此水域在離月球最遠的一點也形成了凸點,這樣地大潮、小潮示意圖 球上就有兩個新的最高水域點。因此,當地球完成一個完整的自轉,幾乎地球上的每一點都有過兩次潮汐。
任何一點的最高的漲潮和最低的落潮都會發生在新月和滿月。在那時,太陽和月球的引力同時作用向同一方向位。這就是“大潮”,當月球位於1/4位相時,太陽的引力剛好反作用於月球的引力,就形成最低的漲潮,稱為“小潮”。
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起潮力引起地球上海水的潮汐,彷彿是一種小小的“剎車片”,其長遠影響一是使地球自轉緩緩變慢,大約每10萬年減慢兩秒。二是使月球以每年3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所以說,遠古時月球比今天離地球近得多,影響也大得多。
曆法的由來
月相的變化非常明顯,是一種很好的天然曆法。在很早以前,幾乎所有的文明古國都把月相的變化作為曆法的依據。
月亮圓缺變化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時間單位,月亮圓缺變化一週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我們規定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就是讓大月和小月結合起來,取它的平均數,這就是陰曆。
陰曆不反應氣候變化,不能指導生產,莊稼生長靠太陽,種莊稼得靠節氣,而節氣就代表太陽在天上的位置,換句話說,就是太陽與節氣實際上是一回事。陽曆以地球環繞太陽為依據,我們稱它為太陽曆,簡稱陽曆。與此有關的“迴歸年”平均是365日5時48分46秒,所以陽曆每年365日,為了平衡多出來的幾個小時,每4年有一個閏年,閏年366日。
如果某種曆法只考慮月亮的圓缺,以12個月為一年,那麼,這種曆法一年就只有354天左右。時間長了之後,它就與陽曆相差得越來越多,這種曆法被稱為純陰曆。在純陰曆裡,經過若干年之後,就會出現六月飛雪、十二月酷熱的現象。
我國在春秋時代就創造了“十九年七閏法”,其方法就是在純陰曆的基礎上,每19年裡面7年算是閏年,閏年多加出1個月來,為13個月,如癸亥年只有12個月,354天,而甲子年規定閏十月,一年有13個月,384天。這樣安排和調節的結果,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圓缺,也與隨陽曆而來的氣候冷熱變化相適應了。這樣就使陰曆一年的長度和陽曆一年的長度基本上對齊了,這樣的歷法既不是純然的陰曆,也不是純然的陽曆,它實際上是陰陽合曆,簡稱陰陽曆。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曆就是這種陰陽曆。
星期的來源
“星期”是公曆中一種特殊的記日方法,它以7天為1個週期,迴圈往復,無窮無盡。然而,星期的制定也和月相的變化有關。
月相按照圓缺變化週期迴圈,而月貌每7日一變化,天空中再沒有別的天象變幻的這樣顯著。星期也可以根據月亮的月相推算出來,這是一月兩弦四相,每相7日的天然計時單位。
星期記日的方法早在公曆產生以前就為人們所使用了,在古羅馬時期,曆法就有“七日一週”的演算法,至公元321年,君士坦丁大帝於3月7日正式公佈:“七日一週”成為定製,逐漸成為國際慣例。我國古代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為一週,稱為“七曜”。即週日、週一、週二、週三、週四、週五、週六,順序有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這種演算法與西方曆法暗合。
星期制自3世紀後開始施行於西方各國。古代埃及和中國不用星期制,而以10日為一旬。在明朝末年,隨著基督教傳入我國,星期制也隨之傳入,現在星期制度在全世界流行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