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是一節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教學是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多種探究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
一、在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上,我定位在:
(1)透過學生比賽列式計算解決情景問題後,觀察、比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
二、結合自己所教案例,對本節課教學策略進行以下幾點簡要分析:
1、總體上我的教學思路是由具體——抽象——具體。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尋找規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老師都予以肯定和表揚,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2、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
教師要深入瞭解各層次學生思維實際,提供充分的資訊,為各層次學生參與探索學習活動創造條件,沒有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不會有學生主體的主動發展,教師若不瞭解學生實際,一下子把學習目標定得很高,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觀望,失去信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以往教學該課時都是以計算引入,有複習舊知,也有比一比誰的計算能力強開場。我想是不是可以拋開計算,帶著愉快的心情進課堂,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植樹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這樣所設的起點較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猜想是科學發現的前奏。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同樣不能沒有猜想,否則,主體性探究 活動便缺少了內在的動力,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成了失去目標的無意義操作。學生看到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從直觀上產生了關於乘法運算定律的猜想。於是,接下來的舉例就成了驗證猜想的必需,無論猜想的結論是“是”還是“非”,學生的思維一直是活躍著的,對學生都是有意義的。這個過程是教會學生 學習與掌握探索方法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學習品格的過程。
4、師生平等交流。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新課程確定的培養目標和所倡導的學習方式要求 教師必須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教師必須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與學生平等地參與教學,成為共同建構學習的參與者。在以上教學片斷中,教 師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猜想——傾聽——舉例——驗證,在 欣賞學生的“閃光”處給學生“點撥”。教師沒有過多的講授,也沒有花大量的時間去 刻意的創設教學情境,只是做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工作,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大膽表達。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解決新問題,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5、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
把學生放在主動探索知識規律的主體位置上,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麼共同點的活動中,學生湧現出的各種說法,說明學生的智力潛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這裡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說,談談各自不同的看法,說說自己的新發現,教師儘可能少說,為的就是要還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能使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教學中的不足和改進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雖然本節課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還不夠,因此在歸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時,學生難以完整地總結出乘法分配律,另外還有部分學困生對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等,今後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多聽課,多學習。尤其是優秀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和課堂效率。
2.加強同科組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認真鑽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混點,上課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遊刃有餘。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生較難理解與敘述的定律,是一節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多種 探究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
具體設計:先創設兔子吃蘿蔔的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透過買“老伯伯養了10只猴子,每隻兔子早上吃4個蘿蔔,晚上要吃3只蘿蔔這些猴子一天共要吃掉多少個蘿蔔?”列出兩種不同的式子,讓學生透過觀察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也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這兩個算式也可用“=”連線。
然後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等式的特點,仿造上面的等式填空。
(4+5)×25=(14+25)×5=(37+125)×8=。
再讓學生觀察這幾組算式,等號左邊的算式有什麼相同點?等號右邊的算式有什麼相同點?等號左邊算式中的兩個加數與右邊算式中的什麼數有關係?左邊算式中的一個因數與右邊算式中的哪個數有關係?使之讓學生從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從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用字母形式表示:(a+b)×c=a×c+b×c,他們確實能夠體會到兩個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關係。
第一步:透過資料獲取繼續研究的資訊。
雖然所得的資訊很簡單,只是幾組具有相等關係的算式,但這是學生透過活動自己獲取的,學生對於它們感到熟悉和親切,用他們作為繼續研究的物件,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第二步:觀察算式,尋找規律。讓學生透過討論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並作出一種猜測:是不是所有符合這種形式的兩個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時,我不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透過舉例加以驗證。這裡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測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驗證猜測的能力。
第三步: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透過對於實際問題的解決,進一步拓寬乘法分配律。這一階段,既是學生鞏固和擴大知識,又是吸收內化知識的階段,同時還是開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階段。
本節課的可取之處:
1.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把學生的活動定位在感悟和體驗上,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方式去發現、去探索。
2.使學生在辨析與爭論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測與驗證,形成清晰的認識,在學生舉例中使學生感到乘法分配律的一個重要因素,最後由特殊到一般總結字母公式。
3.將模仿式的學習變為探究式的學習。
4.在本課的練習設計上,能力求有針對性,有坡度,同時也注意知識的延伸。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習題在安排上在充分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礎上,可以再安排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題目,如78×99+78=78×(99+1),為後面的簡便運算作伏筆,這樣教學效果會更好。
2、在數學術語上還得反覆推敲,以達到準確無誤。
3、本堂課中新的教學理念有所體現,但在具體的操作中還缺乏成熟的思考,對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我會堅持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多聽課多向前輩們請教,切實提高業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