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賽馬》教學反思
小學生的思維活躍,常有不囿於常理的思維光芒閃現,教師應注重發展學生的這種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創造各種條件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踐證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下面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位老師在教學時的反思。
我在《田忌賽馬》這一課的教學中選用多種教學方法,全面發展學生的智慧,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田忌賽馬》寫的是古代齊國大將田忌和齊威王賽馬轉敗為勝的故事。第一場比賽,田忌三場都輸了,第二次比賽,田忌勝兩場輸一場贏了齊威王。使齊威王轉敗為勝的關鍵的是孫臏。他透過仔細觀察,看出大王的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齊威王驕傲輕敵,它們的比賽規則是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馬對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於是孫臏開動腦筋,想到了調換馬的出場順序,使田忌反敗為勝。文章結尾言簡意駭,耐人尋味,啟發我們做事須多動腦筋,廣開思路,合理使用力量。這是對學生認真觀察分析的態度進行培養,對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進行啟蒙的很好的教材。
一、創設動手操作機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小學生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動手操作不僅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而且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透過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的手、眼、腦等到協同作用,同步發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為此,我先讓學生擺一擺第一次賽馬的情況,再學課文,擺一擺第二次賽馬情況,要求用最簡單的方法。再讓學生思考,田忌為什麼先出下等馬?齊威王贏了第一場後,有可能贏得第二場的勝利嗎?如果你是齊威王的話,你會怎麼做?讓學生參與進去,進行求異思維。知道齊威王也是有可能贏的。再設疑,為什麼輸了呢?引導學生學文,想象齊威王會得意洋洋地說些什麼?
二、創造表達、交流機會,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
討論法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活躍思維,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和理解問題的能力。教學時,我多處使用。例如解決課後第2題:讀讀下面的句子,再說說這三句話之間有什麼聯絡。
(1)齊威王每個等到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
(2)齊威王的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3)還是原來的馬,只調換了一下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這三個句子體現了孫臏的分析問題的思路。要讓學生體會到這三句話的聯絡,教師可啟發學生換個角度思考:如果齊威王的馬比田忌的快得很多,調換一下出場順序後,情況會怎樣?再讓學生討論三句話之間的聯絡,學生及時交換看法,相互啟發,便很快地說出:孫臏透過仔細觀察發現“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同時發現“齊威王的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正是有了這樣的發現,孫臏才作出了調換馬的出場順序便可以轉敗為勝的準確判斷。學生在討論中解決了問題,又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
三、創設動手操作機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小學生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動手操作不僅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而且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透過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的手、眼、腦等到協同作用,同步發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田忌賽馬》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兩次賽馬的出場順序,瞭解現場賽馬情況。我佈置學生在課前預習時,用卡片製作表示田忌和齊威王的三匹不同等級的"馬"。在導學第一段和第三段時,再讓學生在自己的桌子上排列"馬"的對陣情況,然後又叫幾個學生到黑板前面邊演示邊講解。這樣學生在動手的同時輕鬆有趣地明白了兩次比賽馬的出場順序,體會到孫臏的足智多謀。
四、指導比較分析,啟發求異思維。科學史上的許多發明創造,常常是從求異開始的。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激發學生的創新力。導學《田忌賽馬》第四段時,為了幫助學生懂得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原因,教師先指導學生對兩次賽馬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第一次田忌齊威王第二次田忌齊威王
(鬥力)(敗)上-上(勝)(鬥智)(敗)下-上(勝)
(敗)中-中(勝)(勝)上-中(敗)
(敗)下-下(勝)(勝)中-下(敗)
學生經過比較分析,便很快地說出田忌轉敗為勝是因為在孫臏的指導下,改變了馬的出場順序,終於以勝兩場輸一場的戰績獲勝。教師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拓寬訓練,啟發他們思考:除了這種出順序田忌能取勝外,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取得勝利?讓學生試著排其它順序。學生很快地排出另兩種對陣方法:
田忌齊威王田忌齊威王
(敗)上--上(勝)(敗)中--上(勝)
(敗)下--中(勝)(勝)上--中(敗)
(勝)中--下(敗)(敗)下--下(勝)
結果:1 :2 結果:1 :2
學生很快又說出從以上排法可以看出,除了第二次比賽的順序餐,其他順序田忌都不能取勝。教師再進一步拓寬訓練,問道:"假如齊威王也調換了馬的出場順序,田忌應當採取什麼辦法才能保持不敗?由此你得出什麼結論?這樣的訓練,使學生的求異思維不斷地得到發展。
總之,實施主體教育,主要途徑是在課堂教學,關鍵所在是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教師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束縛,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置於教育的主體地位,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會具有創新能力,才能成為二十一世紀所需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