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春節傳統習俗
湖南的春節傳統習俗
中國人過春節,各地的習俗都不一樣,據小編了解湖南人認為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俗稱過年,它持續的時間最長。湖南的春節習俗有點不太一樣哦!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湖南不少地方有過小年的習俗,只是具體時間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過小年是“過年”的開幕式,從這天開始,喜慶的氣氛持續到無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區視農曆以 24日為“小年”,益陽等地以23日為“小年”,而邵陽、婁底等地卻以正月十五日為“小年”。衡陽及湘北地區較看重過小年,而株洲等不太注重過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區都有在12月23日祭灶神的風俗。據說,灶王爺23日這天要上天言人善惡,因而祭灶這一天,家家要將灶臺、几案、鍋碗瓢盤打掃乾乾淨淨,在灶神像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並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揖邦行禮許願,希望灶神吃了以後,不說人們的壞話。這叫“送灶”,整個祭祀活動才算完成,所以說這也是湖南的春節習俗中一大特色呢!
在湖南的春節習俗中,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稱為“拜年無大小”。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大年初一會由一家之主準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徵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徵魚米豐收、五穀豐登;紅棗、白糖象徵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裡會招財進寶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長沙俗稱過年。長沙人過年須過大半個月,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開始過。常年在外的朋友都會回家和家人團聚、吃節。團圓飯。那天,晚輩向長輩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長輩們給小孩子發紅包,祝願新的一年新氣象,紅紅火火。所有人凌晨12點燃炮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在湖南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閤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裡,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麵",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湖南長沙春節習俗是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後,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開門炮是湖南的春節習俗中最熱鬧的,是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各地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在湖南的春節習俗中,株洲人在春節拜祖的時候最有講究,首先在神位的供桌中間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就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
湖南嶽陽地區俗稱“過年”,風俗大體同祖國各地相同,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外,在臘月三十日吃“團年飯”,十分豐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魚這個菜,顯示吉祥有餘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區魚較少,為了有"百里魚"這個菜,用木頭雕刻一個“百里魚”,放在盆中,撒上蔥花,象真魚一般。人們極重視團年飯,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裡趕,家裡人等了又等。吃團年飯,要關著門,意在不讓財寶跑了。飯後放上一掛鞭炮,表示已吃過了年飯,人們可以走動往來了,這些就是小編了解到的湖南的春節習俗,在漫長的歷史時間裡,湖南的春節習俗和國內其它地區的春節習俗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有著許多共同的地方,但它作為東南內陸的一個省份,也呈現出一些地域性特徵,具體而言有:鮮明的江南水稻文化特色,強烈的祈豐年目的,豐富多彩的遊藝活動,同一民俗事象的外部形態具有多樣性與變異性以及多民族的春節習俗相互輝映,相互影響等特點。所以小編建議大家如果有興趣,還是親自體驗,比較有感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