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臘八節

臘八節為什麼要喝臘八粥吃蒜

臘八節為什麼要喝臘八粥吃蒜

臘八煮粥圖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一頂新氈帽!”老北京人過年,一般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後。陽曆元旦的熱乎勁兒還沒過,轉眼農曆的年關又要來了。今年的臘八是1月17日,咱老北京人在臘八這個時令上向來有自己的講究,要喝粥吃蒜,可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小編就給您講講臘八的老禮兒。

“臘八”正解

臘八節,俗稱“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老禮兒管歲終之月稱“臘”,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之意(《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臘”字在現代漢語字典裡的解釋是:古代農曆十二月裡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曆十二月也叫臘月,咱們每年看央視春晚的那天,就是農曆十二月三十,也叫臘月三十。

臘八節還有幾個別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臘八祝等都是一個意思,您可別弄混了。臘八這一天,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民間的臘祭主要是兩個內容:一是祭祀,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等;二是禱祝,祈求風調雨順,確保穀物豐收。民間還有說是敬獻神靈的幹物祭品叫做臘,取八谷星神的八字,合在一起叫做“臘八祝”。祝和“粥”諧音,於是,每到臘日就用蔬果乾物合在一起,煮熟成粥以敬獻神靈,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

“臘八 ”俗解

相比佛祖和祭祀,關於“臘八”,還有個有點兒詼諧的解釋。據傳說,“臘八”起源於元末明初。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居然從監牢的老鼠洞裡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他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於是給這鍋雜糧粥起了臘八粥的美名。再說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當了皇帝,為紀念這段艱苦又“甜蜜”的監獄時光,他便將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老北京人的“臘八節”

這臘八節的來源眾說紛紜,至今沒個具體的論據,但咱老北京人過臘八的那些講頭兒可是年年歲歲一直流傳下來的。

臘八蒜

北京有句老話兒叫做:送信兒的臘八粥,要命兒的關東糖。幾個意思呢?就是說喝過了臘八粥,就該預備過年的東西啦。老北京人向來把臘八看成是年禧,不是有那麼句話嗎:老太太您別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這裡面還有一層意思:過去的窮人家經常會借錢過日子,臨近年關,一般外出打工的人們,都是在這日子口兒算清一年的工錢。債主子們都想著年前把賬結清,就趁著這個日子口,送去催債的資訊。到了臘月二十三就要收賬啦。而那些有外債的人們由打這時起,就開始發愁怎麼應付債主子上門追債。所以就有了“送信兒的臘八粥,要命兒的關東糖”這個說法。這裡面也有老百姓過臘八吃蒜的講兒,蒜和“算”諧音。

雖說是有漢族人的地界兒臘八節時都喝臘八粥,可哪兒也沒有咱北京人做得這麼講究。做一次臘八粥,也能弄出滿漢全席的動靜來。

臘八粥

粥果

過去,老北京人管預備臘八粥的原料叫做“買粥果”。從粥果的種類多少,就能瞧出貧富的差別。那講究的人家把粥果分成糧果兩部分。糧也叫雜糧米,有粳米、糯米、大麥米、白江米、小米、黃米、玉米、薏仁米、高粱米、雞頭米、菱角米、綠豆、紅豇豆、白芸豆、白豌豆、紅芸豆、紅小豆、等等。果有紅棗、生栗子、蓮子、核桃仁、松子仁、花生仁、糖蓮子、糖核桃仁、糖花生仁、榛子仁、瓜子仁、紅葡萄乾、白葡萄乾、青梅、瓜條、青絲、紅絲、桂圓、荔枝、金絲棗、金糕、杏仁脯、蘋果脯、桃脯、柿餅條,百合瓣等再加上潮白糖、二貢糖和擺粥花用的鮮果桔子、蘋果等,數目品種能達到百十來種呢。就這全佐料的臘八粥,小編琢磨著,您現而今去哪家大館子也找不著,這就是所謂的細粥。要不有人說呢:這哪是做粥啊,滿漢全席也不過如此。

那年頭的米鋪糧店,打一進臘月就預備了很多粥果。這些由七八種大路米和豆摻雜在一起的,所謂雜豆米、臘八米的,就是賣給沒錢講究的平民百姓的簡易粥果。

規矩

老北京人熬臘八粥還有個約定俗成的規矩:熬粥的人必須虔誠如法,夜間熬製,天亮則熟。絕對不能把粥熬糊了,糊了就是大凶,寓示主家人不利或家有死喪之事。凡是家主人親喪不到三年守制的,一律不熬粥。有些窮苦人家,就藉口怕熬糊了而不熬粥了。

老北京人熬臘八粥講究的是,臘月初七的夜裡起五更,人們就開始忙著洗米、泡果、削皮、去核、精揀,然後大火煮,微火熬。天兒一亮,這頭鍋粥就熬好了。頭鍋粥是供佛堂敬祖先用的,二鍋粥留給自己家裡人吃,三鍋粥以後的.專門饋贈親朋。

早年間時,到了臘月初八的早上,您就瞧吧:大街小巷送粥的人們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盛上滿滿的第一碗臘八粥要送給街坊鄰居的年長者食用,年長者是來者不拒,笑呵呵的接過碗來收下,騰了空碗再盛上自己家的臘八粥一碗送回。街坊間相互贈送,顯示出極具北京特色的鄰里文化。

這送粥的時間也是有講兒的,一定不能過晌午。送完粥回來,一家人老的少的就聚在一起喝臘八粥。孩子們早等不及啦,倆手捧著粥碗不鬆手,就像抱著腦袋喝一樣。在這冰天雪地的歲末寒冬,北風嗖嗖颳著,一家老小圍坐在小炕桌兒旁來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簡直是美極了的享受。那些年裡,老北京的平民百姓,特別是些窮苦人家,過臘八節時,真能痛痛快快地把臘八粥喝飽了,那也算是一種福分呢。

“臘八節”和雍和宮

“一直還是這個味兒”

雍和宮每年臘八節施粥時,都都會吸引眾多市民爭相前往

比較資深的老北京一定知道,咱北京一到“臘八”向來有舍粥的習俗。以前是幾大寺廟,北京有名的施粥點是雍和宮和潭柘寺,近些年來北京的傳統老字號(以全聚德為首)也開始了“臘八”舍粥的活動。

遠的咱先不提,就說這最有名的雍和宮。話說雍正三年,雍正爺把北京安定門裡頭國子監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都在雍和宮裡的萬福閣等地方,架起數口大鍋熬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把臘八粥分贈給王公大臣,品嚐食用。《光緒順天府志》也說: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宮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

寺廟僧人會在臘八節前,手捧缽盂沿街化緣,把化到的果食收集好。到了臘八這天都要做浴佛會誦經,還會仿效著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拿化到的香谷跟果食熬臘八粥供佛,並把臘八粥贈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傳說吃到這種叫做“福壽粥”的佛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這年也就過踏實了。

有報道稱,2015年臘八節雍和宮一共來了4500名市民,舍了98鍋粥,創下了雍和宮舍粥數量的歷史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