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延遲退休
北京青年報延遲退休
為順利推行延遲退休改革,應該及時出臺相關配套舉措,透過加大投入有效提高職工養老金領取水平。發展為了人民,改革也是為了人民,在謀求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同時,必須改變養老保險“高投入、低產出”的現狀,讓群眾真正獲得實惠。
12月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等機構在北京釋出報告,建議延遲退休可分“兩步走”:2017年完成養老金制度並軌,從2018年開始,女性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1歲,男性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1歲,至2045年男性、女性退休年齡同步達到65歲。(相關報道見A3版)
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是我國“十三五”規劃考慮的一個重要議題。今年10月份,人社部透露的資訊顯示,延遲退休方案已初步擬訂完畢。經中央批准後,人社部將向社會公開延遲退休改革方案,2016年的主要工作是徵求意見、進一步討論,要到2017年才能正式推出具體方案。社科院等機構提出的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的建議時間表,與人社部尚未公佈的.改革方案有多高的重合度,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昨天釋出的報告建議,應當是為明年開始的徵求意見做鋪墊,同時也拉開了社會討論的序幕。
此次社科院等機構提出的建議,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至2045年男女退休年齡同時達到65歲。而這一建議內容引起的輿論反響也比較大。有網友提出,工作在一線的體力勞動者有能力幹到65歲嗎?還有人質疑,一刀切的退休年齡對中低收入的勞動者不公平,他們中很多人到了50歲左右,因為種種原因很難再就業,政策一旦調整,他們屆時不僅無法拿到退休金,還要繼續繳納養老保險,這無疑是雙重打擊。
我國目前的退休政策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期確定的,當時人口預期壽命不到50歲。目前我國平均預期壽命是75歲,延遲退休年齡是適應人口預期壽命增長的需要,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然選擇。中國當前的法定退休年齡為男性60歲,女性55歲(幹部)或50歲(工人),橫向對比其他國家,50歲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退休年齡。
延遲退休是大勢所趨,在制定具體執行政策時,則應該避免太過功利。延遲退休,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退休年齡問題。延遲退休被當作解決一攬子問題的重要籌碼,其對於應對人口老齡化,提高經濟人口總量,促進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適時開展延遲退休能達成的效果包括規避養老基金中長期風險、保障養老保險制度平穩執行、為經濟發展提供足夠勞動力等。但是,有關部門在透過延遲退休解決很多現實問題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改革不能讓百姓吃虧,有關延遲退休的政策必須兼顧群眾的獲得感,必須有可以由群眾共享的改革成果。
我國現行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中,存在最突出的問題是,繳費水平高而養老金替代率偏低(替代率指勞動者退休時,養老金的領取水平與其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目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佔工資收入的28%,有學者估算,以這樣繳費至少應該達到80%以上的替代率,然而實際替代率卻遠低於這一水平。發展為了人民,改革也是為了人民,深化退休制度改革,在謀求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同時,必須改變養老保險“高投入、低產出”的現狀,讓群眾真正獲得實惠。
為順利推行延遲退休改革,應該及時出臺相關配套舉措,如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等,國家應透過加大投入有效提高職工養老金領取水平。有關部門為改革配套的“組合拳”打得有誠意,讓群眾實實在在有了獲得感,那麼,延遲退休改革的推行也將更為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