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端午節的習俗
如皋的端午節和全國的端午節基本上是一樣,家家戶戶都吃粽子。但是也有許多地方上的習俗。
如皋的端午節這一天,各戲院上演的戲劇都是白蛇傳。因為五月端午是白蛇現原形的時間,不過現在也只有老一輩的爺爺奶奶才有這樣的特殊記憶了。年輕人可以問問爺爺奶奶!
端午節這一天的正午時是一年當中最為兇險的時辰。傳說在這個時辰,所有蛇蟲之類的毒物都要找地方躱起來,以避兇險。所以在這個時辰,自然界很難見到小動物。
小時候印象中,端午節最好吃的要數大黃魚了。端午節的大黃魚可以當飯吃。而且黃魚一身都是細嫩的蒜瓣肉,特別好吃。黃魚的魚鰾可是最高階的食材哦!
那個時候海里魚很多。漁夫們都知道,海里的魚群過來的.時候,魚船是不能下網的。必須要等魚群大部分都過去了,只剩下稀稀拉拉、零零散散的幾條魚的時候才能下網。否則魚群會把木船拉翻。即使這樣,也經常將魚網割破,放掉一部分小魚,以確保魚船的安全,但也或許,漁夫們懂得生生不息、迴圈往復之道。
端午節的蔬菜也是豐富多彩的。如皋端午節的蔬菜要有“五紅五綠”。主要有黃瓜、莧菜等。具體的我記不得了。
小孩子要偑帶香袋,還有用彩色線纏繞的小粽子。這個相信部分70、80後印象仍然非常深刻!不過現在卻很少見了!
還聽說有的小孩子在廟裡有寄名師傅的,要到廟裡求“符”保平安。
有的小孩子有乾孃的,乾孃要給小孩子送“百索”。“百索”由紅色的絲線穿著銅錢編成。“百索”裡最好要有“太平錢”。北宋太平錢或太平天國錢都可以。
初認的乾孃還要給小孩子送銀鎖。其意義都是為小孩子乞求平安。
端午節的中午要喝雄黃酒。並且用雄黃酒在小孩子額頭畫上王字,象徵老虎。雄黃酒還要灑在地上那些旮旯兒裡,據說是能消毒。但是現在醫學上已經查明,雄黃有毒,不可以食用。
端午節還要在門口掛上菖蒲、海艾。聽說它們能避邪氣。
以前的端午節只存在於記憶中。也許現在也只有吃粽子的習俗仍然保留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