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冬至節

冬至的傳統習俗

冬至的傳統習俗10篇

冬至的傳統習俗1

吃餃子

冬至時節,吃的習俗真不少,除了餃子,較為常見的還有吃餛飩。據《燕京歲時記》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說冬至這天,北京人家多食餛飩。南宋臨安(今杭州)也有冬至吃餛飩的習俗,宋人周密說,起初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據說,餛飩為西施所創造,所以每年冬至蘇州人都要吃餛飩。如今,餛飩製作方法很多,遍佈全國各地,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則稱曲曲,等等。

除此之外,全國各地還有各式各樣的冬至習俗,如杭州人冬至吃年糕,期許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北方,冬至天氣寒冷,人們吃狗肉和羊肉以進補身體;銀川冬至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廣東潮汕,每年冬至都要祭祀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在我國寶島臺灣,如今還有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樣如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不忘自己的“根”。

吃節食

冬至日,陰極之至,陽氣始生。《禮記·月令》中載:“律中黃鐘,乃陽之極,萬物之始也。”杜甫也有詩句“冬至陽生春又來”,因此,民間流行搓糯米粉製作米丸,米丸象徵太陽,是祭祀祖先以及待客的食品。浙江俗稱冬至圓,福建俗稱團圓子,廣東則俗稱為冬丸。古人有詩道:“家家搗米做團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江浙一帶如永嘉、玉環、平陽、泰順、臨海、寧海、峰縣、象山、瑞安、武進各處都是這樣。

有些地方則做糰子(比丸子略大),用糖、肉、脂油、芝麻、豆沙、蘿蔔絲等做餡料,稱之為冬至團,用來饋贈親友。如吳縣、丹徒、長興、安吉、吳興、桐鄉、富陽、黃岩、新昌、定海、蕭山等地都是這樣。有諺語道:“冬節糰子年節糕。”

南宋杭州一般流行吃餛飩,有“冬餛飩,年博託”的諺語。富貴人家追求新奇,一個器皿中共盛放十種顏色的餛飩,稱之為百味餛飩(見《武林舊事》)。近代北方冬至也吃餛飩,取其圓,以疏達陽氣。有諺語道:“冬至餛飩夏至面。”

冬至的傳統習俗2

冬至的傳統習俗

1、祭祀

從周代起,冬至這一天就有祭祀活動,《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會祭祖,即便是最貧窮的人家,都會拿出平時的積蓄來添置新衣,準備祭祀用品。

2、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5、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節氣的來歷

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270°時為“冬至”,“至者,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夏曆)。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恪遵憲度抄本》“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

冬至日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短,黑夜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諺雲:“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少,故在短期內氣溫繼續降低。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氣候學上則以每5天的平均氣溫低於10℃的始日作為冬季開始。

冬至前後,北半球獲得輻射少,但夏半年地面積蓄的熱量尚未散盡,故這時溫度還不是低的時候。冬至後雖日照逐漸增多,但地表熱量收支仍然是入不敷出,所以氣溫在一段時期內仍繼續下降。冬至日我國大部地區將進入隆冬時期,常遭強冷空氣,甚至寒潮襲擊。我國大部分地區冷的時期都是在1月份,故民間有“不過冬至不冷”之說。冬至時節,我國江淮之間到大巴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平均氣溫已降到0℃以下,進入一年中冷的嚴寒季節。我國人民把冬至過後的日子稱做“數九寒天”,不同的地區都流傳著不同的反映本地冬至後,天氣由冷到冷再逐漸轉暖的變化規律及物候現象的“九九歌”。

“大雪過後冬至連,興修水利抓肥源。”冬至後,大部分地區田間管理工作較少,應集中力量抓緊時機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同時積肥送肥,為春種做好準備。農業上的很多害蟲和病菌都是在農作物殘留在田間的樁茬或秸稈內和雜草上過冬的,應結合冬季積肥清除田間殘茬和雜草,及時處理棉稈、玉米秸稈和穗軸,焚燒或加工成飼料,以消滅過冬的紅鈴蟲、玉米螟等。華南這時氣溫一般仍在5—10℃或以上,田野裡仍是一派生機,要施好菜、麥臘肥,防止凍害。還要注意防止油菜早苔現象,萬一起苔應及時打去,打苔應在晴天進行,留下兩三個節,打後及時追施有機肥。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有的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還有一些以冬至天氣看後期冷暖的諺語有:“冬至出日頭,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風向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南風百日陰”,“冬至一場風,夏至一場暴”。以冬至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冷,春節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冬至吃什麼食物

餃子

冬至的時候要吃餃子,一般人都會在早晨的時候吃一點作為早飯。有人會說吃了餃子在冬天的時候就能不凍耳朵了,當然這是因為餃子和耳朵比較像,所以才有的說法,其實只是一個美好的寓意,實際上起不到這樣作用,大家應該要知道。

冬至的時候一般人們會吃羊肉、青菜、白菜或者是韭菜做成的餃子,肉和蔬菜搭配,這樣營養會比較豐富。選擇那些熱性的食物來包餃子,這樣吃了之後就有暖身的作用,不至於在冬天的時候感覺到冷,這個技巧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羊肉

冬至的時候吃點羊肉也是很好的,在北方的很多地區都有這樣的習慣。因為羊肉是一種滋補效果很好的食物,而且又是熱性的,熱量比較高,鐵元素的含量也很高。所以在冬至的吃點羊肉能幫助造血,增強禦寒能力,達到補氣血的效果。

八寶粥

冬至吃八寶粥也是我國的一大習俗。中醫認為食用粥類可以養胃,並且喝粥也有一定的滋潤效果,正好對抗冬季乾燥的特性。

為發揮禦寒作用,我們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選用偏溫熱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我們不妨發揮創造力,將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雞肉粥、糯米紅棗粥、小米山藥粥、銀耳紅棗大米粥等。

餛飩

冬至養生吃餛飩,餛飩原來是北方盛行的一種食物,但現在南方人們也喜歡冬至吃餛飩。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除了形態相似,冬食餛飩,有利於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

湯圓

冬至養生吃湯圓,湯圓有著“團圓”的意思,冬至吃湯圓如今在全國都十分盛行。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溫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飲食營養才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提高機體的抗寒防病能力,適合在冬天食用。

冬至的傳統習俗3

先時,雲貴地區的漢人不若現今之多,因而對冬至節的重視遠不如長江中下游地區。不過,地方上的文武官員在冬至這一天並不空閒,仍然依古禮互相拜賀。在貴州的世家大族若是建有宗姓祠堂者,在冬至日舉行合族祭祖的儀式,在黎明時陳設祭品,鼓樂聲中一起祭拜祖先,其儀式類同於清明節的內容。家庭豐裕者,於冬至日開始宰豬醃肉,並制年酒、年粑、陰米穿紋等年貨。宰年豬時,多請賓客,同喜同樂,一起享受豐收後的快樂。雲南各地對冬至節的重視程度不一,有的地方在冬至節各家都召聚親友祭奠祖先並宴飲為樂,並"冬至大似年"的.說法。屆時,用糯米粉摻豆屑捏團,蘸糖而食,名曰"豆麵團"。有的地方親友間以米麵相饋贈,並有以藥物和羊肉煮食者,或者煮赤豆羹飲食。人們總是要在這個時候做些傳統美食享用一番。

相對雲貴地區而言,四川人過冬至節的氣氛要濃一些。地方官在這一天照例會在書院中向萬歲亭朝賀,並互相賀拜。民間則將冬至日稱為"過小年",因而自然會表現出一些類似過年的氣象。如:士大夫相互拜賀,名曰"拜冬",士拜師傅,卑幼拜尊長,又稱"賀長至";有的地方在冬至日各家皆出城掃墓,儀式同於清明,謂"上冬墳"。聚族而居者,要舉行"冬至會",即合族而祭。屆時合族用豬羊酒餚諸物祭其祖先,祭畢則開設宴席,合族聚餐,以盡一日之歡。在綿竹,冬至祭祖更為講究些。其宗姓祠堂頗為氣派,大多陳列有雕鏤青石神龕或刻木彩畫,禮器、樂器齊全,祭品則有豬羊、雞魚、果蔬等。冬至日,族人向祖先牌位行三跪九叩禮,念畢祝文後,族長向大家講述先人訓誡,主要是團結和睦、勸惡向善的內容,然後一起飲宴,若有違規犯上、酒醉胡來者,罰跑示懲。

在四川,有冬至節吃羊肉、狗肉等滋補食品“進補”的習慣,在晚上吃羊肉、喝羊肉湯來暖身驅寒,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的傳統習俗4

關於冬至節氣的習俗有哪些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賀冬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祈福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

吃餃子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相傳醫聖張仲景他告老還鄉回到南陽時,正值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鄉親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吃餃子這種習俗。

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湯圓

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這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區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江西麻餈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餈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贈鞋帽

冬至時節,民間有贈送鞋子的習俗。在《中華古今》中有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隨著時間的推移,贈鞋給舅姑的習俗逐漸演化為舅姑贈鞋帽給甥侄了。古時手工刺繡,送給女子的,鞋子刺繡多為花鳥,帽子多做成鳳形;送給男子的,鞋子刺繡多是猛獸,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應用十分廣泛,可以保鮮,又可入藥。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後,修窖藏冰。人們用鐵釺自河中鑿冰,寬一尺多,長二尺多,稱為一方。在冬至這天將冰藏窖中,封閉嚴實,同時藏入各種鮮果,春後取出,在市上銷售,顏色宛如剛從樹上摘下來一樣。

南方沿海居民,也習慣在冬至後修繕冰窖,儲藏冰塊,以便第二年打魚期間為魚保鮮。

冬至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來臨,冬至時,太陽黃經為270°。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雲: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陳志歲《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又謂,冬至,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預示否極泰來。

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以冬至為界點,古代節氣開始新的輪迴,《淮南子》記載:“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

冬至節氣的特點是什麼

低溫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詩云“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豔開。”(左河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開始逐漸變長,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_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的傳統習俗5

1、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景仲冬至舍藥留下的。

2、羊肉湯

現山東滕州一帶,冬至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3、糯米飯

在江南和廣東一帶,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和糯米飯的習俗,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4、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5、擂圓

擂圓又叫“冬至圓”是浙江台州人們冬至的重頭戲,老傳統。“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圓圓潤潤”,與平日裡吃的湯圓相比,“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

6、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的傳統習俗6

冬至的習俗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_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是什麼意思含義

含義一:傳統祭祖節日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含義二:二十四節氣之一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含義三:寒冷的冬天來臨

時至冬至,標誌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寒天。

冬至餃子的寓意是什麼

1、財源廣進

吃餃子為的是期盼往後生活可以紅紅火火,財源廣進,因為水餃形似元寶,元寶又有發財的含義,所以吃水餃有討吉利期待發財的寓意。

2、和和美美

包餃子要“和”面,這又有著和和美美的含義,麵糰擀成圓圓潤潤的,擀出來的餃子皮又預示團團圓圓。

3、久財之意

冬至吃的餃子搭配的餃子餡兒也跟寓意具備千絲萬縷的聯絡,比如普通的韭菜餡象徵著長期發財的意思。

4、閤家團圓

冬至是中國的24節氣,地區文化差異在飲食上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習慣。這天家裡人一起出動,團坐在一起包餃子聊家常時,賦予了餃子團團圓圓的象徵。

餃子當屬中國傳統美食之一,餃子在北方也是人們生活飲食中的主食,同時擔任冬至小吃。餃子樣式豐滿,實質充裕,滋味鮮嫩,還有白菜豬肉餡,芹菜牛肉餡,蝦仁餡,玉米豬肉,羊肉餡,三鮮餡,韭菜餡,薺菜餡等。

冬至的傳統習俗7

1、北方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對於北方人來說,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在冬至這天吃的餃子,大多數人會選擇羊肉餡的。理由是羊肉性溫熱,冬至吃可起到溫陽作用,幫助機體驅寒,還有溫養臟腑的作用。

2、南方吃湯圓

南方人冬至吃湯圓,在我國江南尤為盛行。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寓意團團圓圓。古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3、閩南吃薑母鴨

冬至也是閩南人十分重視的一個節日,不僅要祭天祭祖,而且家家戶戶都要進補,要食用薑母鴨、四物鴨等溫性食物。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姜有溫補功效,而鴨子滋陰補氣,所以閩南民間至今有冬至進補的習俗。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5、吃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6、祭祖

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冬至的傳統習俗8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 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 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 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習俗

【吃湯圓】

在冬至這一天,溫州人都有吃湯圓或麻餈的習慣。長輩會趁著“碎息兒”(溫州方言,意為“孩子”)吃湯圓時進行家教,比如“吃了湯圓就要大一歲了”,勸孩子要更聽話,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曬湯圓粉】

“冬節”前,不少人家會提前幾天將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後分成一小塊一小塊地擺在竹笪上曬成湯圓粉。湯圓粉曬乾後放入洋油箱,要吃時拿幾塊出來用水浸開後使用。有的人家也會一下子曬很多,“冬節”前夕分送給鄰居親戚。

【賣麻餈】

每 當“冬節”前後,溫州老城的街巷裡就會出現一些挑著擔賣麻餈的人。這些人一般來自郊區農村,他們事先在家將湯圓粉煮熟捏成團,再帶點白糖、豆沙粉,一路叫 賣,邊賣邊做。他們技術高超,一個麻餈經他雙手一轉動,就變成裡面空心、外面光滑、像乒乓球那樣的麻餈團,然後餡上白糖和豆沙,味道香甜。

【做節】

在溫州地區的部分農村,“冬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擺酒席祭拜祖先。將豬頭、雞、鴨、鵝、魚等幾樣東西用和盤盛著,向祖先祭拜,祭拜後一家人坐下吃,這叫作“做節”。

【還天願】

有些人家在冬至這一天還舉行“還天願”儀式。在年初所許下的一些心願如果實現了,都必須在這一天還願。所以溫州人評價一個人懶惰、幹事情有精無彩時,會用“還願”二字來諷刺,如“你這個人怎麼幹事情還願恁,一點勁也沒有”。

這 “還願”也叫作“百家願”,意思就是還願時要端出“百家米”來還。百家米指的是用一百家的米來湊成,這樣才證明還了一百個心願。但這“百家米”從哪湊呢? 據說,冬至這一天,討飯的乞丐最吃開,因為只有他們手中的米可當作“百家米”,所以一些人家都花高價將乞丐的米買來作祭拜還願之用。

冬至的傳統習俗9

冬至習俗

據說,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據考證,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 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 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辣椒和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吃什麼

羊肉冬瓜水餃

食材:冬瓜1000克、羊肉片500克、醬油10克、五香粉2克、雞精2克、香油適量

1、羊肉片加入鹽 醬油 雞精 五香粉 香油 攪拌均勻醃製1小時。

2、麵粉加水揉成軟硬適度的麵糰餳至。

3、醃製好的羊肉片加入蔥姜放在菜板上。

4、用刀剁碎,邊剁編加入適量的水。冬瓜洗淨去皮和瓤。擦成絲,用屜布擠幹水分。

5、把擠幹水分的冬瓜碎倒入羊肉餡中。加入食用油攪拌均勻。將餳好的面揉成條,切成小劑子。

6、取一小劑子擀成中間厚邊上薄的餃子皮。把羊肉餡料放在餃子皮中間。包成餃子。 把包好的餃子中間有間隔的碼放好。鍋中加入水燒開加入餃子。煮至浮起時,反覆點水兩次。撈出即可食用。

杏鮑菇大肉餃子

1.豬肉餡朝著一個方向攪拌上筋,中間分次加入適量清水,這樣做出來的餡更滑嫩好吃。

2.杏鮑菇、胡蘿蔔和木耳洗淨、切碎

3.蔥姜切末放入肉餡中,把杏鮑菇、胡蘿蔔和木耳碎也入肉餡中

4.加入鹽、生抽、雞精、油、香油攪拌均勻成餡

5.麵粉和成麵糰,醒15分鐘。將麵糰搓成粗細均勻的長條,揪成小劑子擀成餃子皮

6.餃子皮中放入適量的餡兒,捏成餃子。鍋中做水大火燒開,倒入包好的餃子煮,中間可以分三次點適量涼水至熟即可

玉米香菇蝦肉餃

準備食材:餃子皮半斤,豬肉200克左右,幹香菇4枚,蝦10只,甜玉米棒半個,蘿蔔1/4個,鹽1茶匙,雞粉半茶匙,泡香菇水2湯匙。

做法步驟:

1、 甜玉米棒剝取玉米粒,蘿蔔切小丁,香菇泡後切小丁,去殼的蝦切丁。

2、 將豬肉剁碎成肉糜,剁時可將蘿蔔丁放入一起剁。然後香菇丁,蝦丁加入蘿蔔肉糜,攪拌均勻。最後加入鹽及雞粉,和香菇水。

3、 將餃子皮包上制好的餡,按自己喜愛的形狀包即可,但用於煎的餃子形狀最好勻稱,才容易煎。

4、 加油中火熱平底鍋,將餃子一一放入,煎至兩面微焦後,加入水(以覆蓋全平底鍋鍋底的水量為宜)。

5、 煮至收幹,即可出鍋。

冬至吃湯圓 綠茶湯圓

準備食材: 水磨糯米粉500g,綠茶粉30g,水200g,黃油70g,椰蓉餡材料:牛奶500g,糖200g,吉士粉20g(沒有可不放),生粉50g,黃油50g,雞蛋1只,椰茸250g。

湯圓的做法

1、把湯圓皮材料混合。

2、把和好的糯米粉團三分之一,放到滾水裡煮透,趁熱和到之前的粉團裡 。

3、和均勻之後,加50g白糖揉勻 。

4、糯米糰分成若干小份擀圓,包入椰蓉餡 。

5、煮湯圓等水沸騰才放湯圓進去,開蓋煮到都浮起來就好了。

冬至的傳統習俗10

冬至節氣的傳統習俗

一、吃餃子。

古語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可見冬至吃餃子已經是必不可少的風俗。"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辭官回鄉後,看到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因而命其弟子搭臺築灶,把羊肉和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吃。人們吃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便叫"餃子"。

二、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開始數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九"。數上9天是一九,再數9天是二九,以此類推,數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入九以後,文人墨客,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三、祭天祭祖。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家家戶戶都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四、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五、南方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餃子。

冬至養生

1、精神調養

冬至的時候人其實是很容易鬱悶的,因為天空多數情況下都是灰濛濛的,不像夏天的時候總是晴空萬里、陽光普照,這樣的天氣就容易讓人心情低落。所以我們應該注意去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要總是很煩躁,保持樂觀的心態,有一個好心情。

2、運動保健

冬至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多鍛鍊身體,不要以為天氣冷了就可以偷懶,這樣是很不健康的。我們應該在天氣好的時候出門鍛鍊,比如說早上十點到下午三點都是一個合適的時間,天氣不好的情況下在家裡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也是可以的。

3、飲食調理

冬至養生效果想要好,飲食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部分。比如說一些有營養的羊肉、海參、人參、紅棗等都是適合在這個時候吃的。當然也不能完全只吃這些補品,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也要吃,這樣搭配起來進補效果會更好,希望大家要記住。

4、熱水泡腳

睡前用55-70攝氏度的熱水泡腳,既解乏,又有助於睡眠。人體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熱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絡,加速血液迴圈,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凍瘡、足部靜脈曲張的患者。方便時可用中藥泡腳,這裡有個藥方,可以在水中放幾片當歸、紅花、川斷及金銀花等,可以活血補腎,還可以防止冬天面板乾燥、皸裂。

5、穿衣適溫

穿衣要講“衣服氣候”,指衣服裡層與面板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33攝氏度,這種理想的“衣服氣候”,可緩衝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由於腳離心臟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溫低。中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症。

6、常曬太陽

我國傳統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冬季養生,由於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而人順應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

冬至有什麼講究

冬至回孃家

在我國北方有些城市認為冬至不能回孃家。這是由於過於傳統的習俗中,“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對媳婦的約束。過去的媳婦會在秋收後回孃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時候回婆家的習俗。雖然說現代社會如果還要再嚴格遵守很沒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別在意這些傳統習俗的,作為晚輩的我們最好和氣的與家人商量,冬至是團圓的節日,切不可因此與家人失了和氣。

冬至結婚

一般來說節氣前後都不宜結婚。古人認為結婚的日子,要避開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氣場處於混沌未開狀態,傳統習俗中認為此為四絕日及四離日,在此時結婚為不吉。

通常我們選擇結婚的吉日都比較慎重,因此小編建議大家最好避開冬至日另擇他日,讓婚姻有一個大家都放心滿意的開端會更好。

冬至出門

在冬至的傳說中,不是不能出門,是不能出遠門。

因為冬至的白最最短,因而有傳說這天是天狗來人間尋找化身的時候,所以你不光不能出遠門,天黑了也不要亂走哦。也有說在盤古開天之時,正是冬至的時候這時候由於天才剛被開啟,萬惡無首,天地遨遊。不過在現在城市中夜晚也燈火通明,人們工作學習也經常夜歸,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不需要太過在意。

當然如果能再點回家,既能防止夜晚的寒冷,又能防止各種意外發生,則肯定比夜晚還在外遊蕩更為安全。

冬至是鬼節

有許多人會認為冬至這一天是鬼節,其實許多有祭祀習俗的節日節氣都會被人認為是鬼節,但是為人所承認的我國鬼節只有三個節日:清明、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

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一般當天都會早點回家,因為天黑的早,陰極之至,故有鬼節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