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課後反思(6篇)
爬山虎的腳課後反思1
學習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牆的部分,學生先自讀並提出不懂的地方。讀完後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我引導他們梳理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細絲怎麼變成小圓片的?為什麼細絲巴住了牆,就彎曲呢?……然後讓學生觀看一段爬山虎爬牆的動畫,同時思考: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看完動畫,有學生提議:我們自己演一演爬山虎爬牆的過程吧!按照學生的提議,分小組表演爬山虎爬牆的過程,演完學生就有了更真實的感受:當細絲觸著牆的時候,細絲頭上就變成了小圓片,分泌的黏液,讓小圓片緊緊地巴住牆,由於“巴”產生的力量,使細絲彎曲,這樣,細絲就拉動與它相連的嫩莖,嫩莖就朝牆上靠攏並貼在牆上。這樣就完成了“一隻腳”爬牆的過程。
爬山虎就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學生透過自己表演,真實地感受到了“觸、巴、拉、貼”這幾個動作的連續性,而且深刻地體驗到這幾個動作的內在力量,同時還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體會到作者用詞精確性。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由於學生知識水平、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時也存在一定差異。我們要在實踐中去摸索一些方法,儘可能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讓學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的同時,語文素養獲得較大發展。
爬山虎的腳課後反思2
整堂課我的教學設計還是可以的,但是教學效果卻讓我感到很不滿意。
我想在這裡固然有學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還是佔主要比重的。學生在這堂課上表現出的積極性比平時低了一些,在開始讓他們“讀生字”的環節中只有四個同學舉手表示要試一下,這讓我很心寒,應該說預習了的學生對於生字沒有什麼問題的。課後從學生那裡得知來了幾位聽課老師有點害怕,所以才不舉手的。這讓我感到我平時應該在這方面做一些工作,讓學生知道他們才是課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對聽課的老師有所顧忌。
(一)在這堂課中讓我覺得我的心理素質不是很好。
這可能是我剛踏上工作崗位的緣故,在課堂上我表現得很緊張(雖然別人可能不覺得),所以在學生表現的積極性不高時,我的激情也降低了,這是很不應該的,無論怎麼樣,上課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師可以設計教學內容,但是不能設計學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導學生回答。
在這一點我表現出的教學行為就比較幼稚,想法太過於完美,總是想著讓學生的答案與我設計的差不多,結果學生就是答不到點子上,於是我就亂了方寸,出了教師不應該的行為(對學生的回答評價不夠),總是在等學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師不應該這樣,要隨機應變,實在引導不過來的,自己說出來讓學生知道了也就夠了,這一點比起老教師經驗就差多了。
(三)問題一定要提得好,提得準確。
這一點是我這堂課的重要收穫之一。在課上我把“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粗心的問成“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腳的?”結果學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莖、細絲什麼樣的回答都有,叫學生答得越多,出現的亂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點課都上不下去!在這裡我深深感到語文老師對於所提問題的準確性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讓學生思考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知道讓他們做什麼,回答什麼!
(四)研究課程要細,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內容。
研究課程細不細主要是在備課時備得充分與否,我覺得今天教學效果的不理想主要還是我備課這一塊做得不夠,我的備課知識內容浮在水面上,沒有更深層次的去進行挖掘教材中的資源,比如我在和學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樣子”的教學中我只是簡單的讓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和與“爬”相關的動詞,然後讓他們讀一下就好了,沒有更深入的和同學去理解,這是遠遠不夠的,而事實上文中恰恰這些“動詞”是用得很美,可以說是很妙的,這裡是有順序與講究的,一點一點兒遞進,不能交換順序。在這些動詞上要研究得細一些。這主要是備課不夠,如果備課充分,那麼今天在教學中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問題了,正如一些老教師所說:“只有備課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課。”今天讓我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書要簡單,佈局要合理,層次要清晰。
在這堂課上我的層次是蠻清晰的,但是簡單與合理就不夠了。首先一點是這個板書是不合理的,第一層中的三方面是介紹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紹爬山虎的腳的,後面的三方面才是寫爬山虎的腳的,這是我板書中的一個重要錯誤,以後要特別注意,板書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理清順序或幫助理解,而錯誤的,不合理的板書只能帶給學生誤導!其次我的板書不夠簡單,我上課是學生邊講我邊寫的,我的板書就顯得字數多了點,很羅嗦,可以直接寫“生長的地方、葉子、腳”就可以了,不用再寫上“爬山虎”這三個字了,寫板書的時候字多了,時間就浪費了,在我寫的時候學生就乾等著。究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還是備課不仔細,如果在備好課之後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沒有這樣的情況了。
爬山虎的腳課後反思3
《爬山虎的腳》一文的教學的重難點是透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
在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步驟進行學習:
1、讀有關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語句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觀看課件,對照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3、與此同時,理解比喻句“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從而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
4、最後,引導孩子結合板書,練習背誦段落。在讀、說、看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練讀,有助於學生讀懂課文。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接著透過做動作體會詞語,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緊貼著牆往上爬的課件,引導觀察直觀理解,從而突破理解上的難點。
由於教學經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還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理解,品味。
爬山虎的腳課後反思4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透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選編本課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透過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二是繼續練習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並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因此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為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灌的形式。課前,我要求孩子們去找爬山虎,仔細觀察爬山虎爬在牆上的樣子。並叫學生採集爬山虎的標本。
小學生是透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於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拿出爬山虎,與作者描寫的腳聯絡起來比較,理解課文內容,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裡,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透過討論,結合自己觀察所得,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學生帶著標本上課,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好些學生上課只顧玩自己手頭上的爬山虎,有的還仔細觀察實物的葉子,蔓的顏色樣子等,沒有注意聽同學們的交流,影響了收效,這說明我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夠,有待提高。
爬山虎的腳課後反思5
課堂上常見到這樣的現象: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請學生回答,第一位學生回答錯了,馬上請第二位,第二位回答錯了,立刻請第三位。……直到回答對了為止。一旦學生回答正確,老師立即予以肯定並長噓一口氣:總算完成任務了。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週而復始,迴圈往復。試想,這樣的教學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嗎?我們為什麼不能再給回答錯誤的學生一次機會呢?讓學生再想想,再想想……
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我問學生:“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裡?請找出書上的句子讀一讀。”王竹漢站起來讀“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我用小黑板出示這句話說:“這句話很難讀懂,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看誰能真正讀懂。我請讀懂的同學到黑板上來畫出爬山虎的腳。”我在黑板上畫了爬山虎的一根莖和一片葉子。不一會,許多同學紛紛舉手,要求上黑板畫爬山虎的腳。
我請了朱成,他信心十足地走上講臺,拿起粉紅色的粉筆畫起來。他把爬山虎的腳畫在遠離葉柄的莖的一頭。我指著小黑板上的句子說:“你再讀讀這句話,看看畫得對不對?”他又讀了一遍,恍然大悟似的。他說:“喔,我知道了!”他這次把爬山虎的腳畫在葉柄的根部,與葉子在同一面。我一看,又畫錯了,“反面”這個次沒有讀懂。
我很著急,真想把事先準備好的爬山虎實物讓他看一看,再畫,轉念一想,不行。語言文字應該靠學生讀懂,而不是靠實物或圖片看懂。讀物或圖片的出現要選準時機。
我對朱成說:“你讀的還不仔細,再讀讀。”這次,朱成一字一頓地讀。過了一會兒,他擦掉前兩次畫的腳,第三次把爬山虎的腳畫在葉柄的根部,在葉子的另一面。同學們紛紛表示贊同。
這時,我拿出爬山虎的實物,讓學生看看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哪裡。學生證實後都滿意地笑了,為自己讀懂課文而高興。朱成的笑從心底溢到了臉上。
再給學生一次機會,學生才能在機會中有所獲,有所悟!讓學生再想想,再想想……
爬山虎的腳課後反思6
《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透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在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先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描寫爬山虎的腳的樣子的段落,想一想,學習這段用什麼方法最好?當時,有的學生說畫出描寫腳的相關句子來讀,有的說把爬山虎的腳畫下來最好。因為爬山虎的腳有形狀,有顏色,畫下來很形象。於是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了的只有葉子沒有腳的爬山虎的圖,讓他們邊讀課文邊根據自己的理解給爬山虎添上腳。然後選一些畫面展示,全班評議。
學生看著自己的畫,認真聽著同伴的點評,有的說:“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伸出六七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有的說:“剛長出來的爬山虎的腳是嫩紅的,可是它應該長在葉柄的反面,畫在同一側,位置錯了。”……就這樣畫畫議議,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位置、顏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